第三章化学教学的原理和方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应,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想到了我们学校附近的好多养殖温室,就开始讨论大棚种植的原理和方法,而有些常识确实是我这个对种植一窍不通的人所不知道的,我不自觉地加入到谈话和讨论 中,倾听着,偶尔还会提出我的问题,结果那节课我们光讨论了,没有进行正常的课程内容,但同学们非常开心地说 :老师,咱自习课再 19 上……当然,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但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事。 ” 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统一 ( 1)实验引导的含义 体现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 —— 以实验为基础。 “做中学” ( 2)实验引导的内容 学生亲自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投影试验,观看实验挂图,听老师讲实验事实和实验史实。 ( 3)实验中为什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 4)怎样理解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统一。 案例 :分子 教学片段 师 :现在我把 100ml 酒精和 l00ml 水混合在一起,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体积如何变化 ?怎么想就怎么说。 生 1:变大。 生 2:变小。 生 3:不变。 (一共有三种说法 ) 师 :让我们用事实说话,请三位同学上台证明你们三人谁的猜想是对的。 (由一生演示该实验,另二生在旁边监督。 ) 20 生 2:实验证明混合后体积变小。 师 :还请同学们接着猜,混合后体积为什 么变小了 ? 生 4:反应了。 生 5:酒精挥发了。 生 6:有一种物质穿插在另一种物质中间的空隙里了。 师 :(小结学生回答情况 )同学们都猜测得很好,同学们这种大胆进行想像与猜测的精神本身就值得表扬。 师 :实际上,物质都是由很小的粒子构成的,粒子除了大小不同之外,粒子之间还有一定的空隙,这样,小的粒子就穿插在另一种较大的粒子之间的空隙里了。 所以表现为两种互不反应的物质混合在一起体积减小。 师 :能举出生活中的什么实例来比喻和说明这个问题吗 ? 生 7:向装有大块物体的容器中可以加入 一些小体积的或液体的物质,而体积不增加,小块填充在大块中间的空隙里了。 生 8:一碗小米与一碗黄豆掺在一起一定不足两碗。 21 师 :这种借助宏观想像微观事物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微观事物。 师 :上面这些粒子科学上叫分子,那就是说构成水的水分子间有间隔,构成酒精的酒精分子间也有间隔。 这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22 运用各种化学实验,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和进行各种形式的感知,获得尽可能多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现象,揭示本质。 ( 1)什么是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 —— 基础知识的合理组合,即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 2)什么是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 ,一般可理解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 23 [测试 ] 下列所给概念:氟利昂、制冷剂、化学合成物质、臭氧层、温室效应、地球变暖、紫外线、空洞。 用线条把它们的联系表示出来。 24 ( 3)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必须统一 把 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善于做知识的 总结、归纳 掌握学科知识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相结合 ( 1)从教育发展史看 形式教育论 —— 实质教育论 —— 双基与能力统一论 ( 2)双基与能力的关系 ? 25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 3) 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课标 8 个要素: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解释 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高中体现在“过程与方法”目标和各模块的目标中。 ( 4)如何做到双基和能力的统一。 化学教学中重视 科学探究 过程, 通过 探究 获得 结论。 案例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过程 : 1 在一 白 纸上 画一“ x”号。 2 将盛有一定量硫代硫酸钠溶液的烧杯放在自纸上,从上方能透过溶液看清“ x”号。 3 快速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同时按下秒表计时,随着反应的进行,“ x”号越来越模糊。 4 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