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专题一:农业宏观管理原理第一节管理的起源与作用一、管理的(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散经营将逐渐无法生存)。 这非常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经营者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农地经营方式的变革,特别是企业型、公司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建立将在诸多方面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产生深远影响,并成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案之一,而支农财税体制的大胆改革也必将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重要力量。 首先,企业化的农业生产者要以现代企业治理模式管理、运行该企业,做到资金管理规范,账目清晰。 这样就可以在农业费改税,并逐步取消农业税后,开征农业企业所得税。 同时,保持增值税等流转税对农业的倾斜保护政策,解决农业税收真空的问题。 其次,企业化农业将彻底改变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的现状。 已将个人或家庭的农地使用权转让出去的农民可以选择进城务工或在非农产业的乡镇企业就职,也可以自愿受雇于得到大量农地使用权的农业生产企业成为农业工人。 这样,农村劳动力市场将逐渐形成,大多数的农民仍然可以附着在土地上解决就业问题,其收入也 就转变为工薪收入,自然纳入工薪所得税的征收范围。 而农民个人的土地转让费收入,可以与成交方协商一次收款或定期分摊收款,同时交纳所得税。 另一方面,财政支农也应将建立农业工人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工作列为重点,尽快出台相关规制,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缺失问题,维护农业工人权益,保障农业稳定发展。 这里还建议建立农业工人工会把农业工人组织起来,在劳资双方的合作与斗争中最大限度的维护自身权益,这也必将成为整体改革方案中财政支农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说,改革后的“三农问题”将随着农民逐渐向农业工人转变而成为“二农”问题。 另外,企 业化农业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小农户信息不灵通,抗风险能力弱的情况。 同时,有利于形成农业利益集团,在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财政支农的主客体之间形成权力制衡。 总的来说,企业化农业与支农财税体制改革的思想核心是一个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解决“三农问题”为重心的整体改革构想。 12 (三)健全财政支农法律体系,保障农地经营方式转变顺利进行 拥有一个健全的财政支农法律体系是保障农地经营方式转变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一法律体系必须与其他农业法律法规保持原则、立场上的一致性,并辅之专有作用。 建议在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法律体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从法律的高度支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通过正规合法的农地使用权流通市场集中起来的耕地能够实实在在的用于农业生产,财政支农政策可以得到真正落实,而且对应于《农村土地承包法》“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的规定。 [4]同时,坚决打击不法投资商利用市场化交易恶意炒作农业用地,从而产生新的抛荒。 第二,要完善农业税收法规及财政支农资金发放标准的法律规定,出台反耕地垄断经营法,从而严防恶性土地兼并,使农业经营个体无法从中得到经济利益甚至遭受 法律制裁。 第三,要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公司法》法人概念(建议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并规定其成立、变更、注销,以及破产等情况,同时认定为财税支农法规中的客体。 特别是当出现农业企业破产时,可将其拥有的农地使用权在流通市场上转让给其他农业生产者,保证农业用途。 如转让不成功,政府有权收回土地与其他农业生产者签订使用合同。 第四,财政支农法规应与《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相配合,共同构成农地使用权流通市场的法律规范,使这一市场的真实供求交易与投机交易相得益彰,规范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国内又一重要的新兴资本市场。 第 五,财政支农法规中应明确农地使用权期限的规定,同时与农地使用权流通市场相结合,将当前零散农户耕地使用权向农业生产企业流转视为一级市场,这样农业生产企业将逐渐获得大部分农地的剩余使用期限。 接着,当这些农地的剩余期限到期时,农业企业再与政府签订相应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同时上市流通成为二级市场的交易标的。 (四)依据农地经营方式变革的要求,改革农村地方政府行政体制,转变职能,调整财政支农方向 在农地大规模集中于各个农业生产企业之后,农村地方政府的管理对象也随之集中于以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正规化”农业 生产主体。 与以往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逐一管理相比农村地方政府行政事务的强度和数量会相应下降,工作效率也会有大幅度提高,这就为农村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这十分有利于农村基层地方行政单位的合并与精简。 由于土地的集中经营,政府工作量减少,村与村、乡与乡、甚至县与县之间可以根据 13 具体情况,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基层政府机构人员膨胀问题,将节省出来的行政事业性支出用于提高集中后的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以及补充财政支农资金。 其次,精简后的农村基层政府还应重新明确其财权和事权。 财权方面建议将农地使用费收入及农地使用权流通市场上的印花税收入由中央与地方分成,将农业企业所得税、农业个人所得税全部留归地方政府支配,这样进一步将分税制贯彻于省级以下的行政级次。 另外,改革后中央会加大对农村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 其中除保证地方政府正常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的行政事业费用补助划归地方政府使用外,大量的支农性资金补助,如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环境、交通等条件而提供农村公共物品划拨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则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商使用。 在事权方面,中央政府应负责全国或跨地区较大范围内的农业基础设 施,农业科技及服务体系等事务的投入和建设,而地方政府则应在地方性受益较大的公共产品供应方面做出成绩,如地方交通建设、水电设施投入、医疗教育服务提供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 在农地经营方式改革的过程当中,农村地方政府还必须注意尊重民权,特别是在当前农户手中的土地使用权向农业企业流转的初级阶段,一定要牢记《农村土地承包法》“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的规定,而且要十分突出自愿原则。 目前,一些地方在土地流转中发生的纠纷和上访事件都是违背农民意愿,集体组织、干部包办、代替甚至是强迫命令引起的,其危害不言而喻。 [5]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农村地方政府的行政意识还远未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其计划经济色彩相对较浓。 我们应该让农村地方官员清楚的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在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规模企业化经营的市场选择中推动改革的前进,而不是运用僵硬、死板,甚至违法的行政手段强迫推行。 14 第六 讲 专题四: 农业经营效益管理 一、现行农村承包地产权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经营的基本制度。 这一基本制度仅仅是相对人民公社制而言,由于将农民的投入与收益挂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典范之一。 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村经济市场化要求的提高,这一基本制度逐渐表现出对市场经济的严重不适应。 比如,现行家庭承包制阻碍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单家独户的 土地经营使土地的资金技术投入受到制约,而对土地的劳动投入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已接近极限,等等。 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要求土地作为一种市场资源在流动中实现优化配置,要求农业经济以组织化的形态参与市场竞争。 虽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形态上具有成为市场化组织的基础,并且也符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一基本制度要求,但以家庭为基础的分散经营体制使集体经济的组织效能难以发挥。 导致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基础的,而集体所有权又存在产权主体虚置,产权客体模糊等问题。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事实 是一种残缺的产权制度,而市场经济的基础,产权明晰是首要前提,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固有的产权缺陷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其结果表现为农民增收越来越困难,农村经济接近传统体制的增长极限。 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阶段,培育和壮大农村经济的市场要素,扩大土地规模经营,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就显得十分必要。 集体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所组成。 现代法理意义上的集体,应是建立在个体投入明了、个体的权益和责任明了, 即私权明了基础上的集体。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才能真正实现《宪法》所规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 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本质上也是集体所有。 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权主体不存在虚设问题,因为组成这个经济体的是一个个资本投 15 入明确、权益和责任明确的个体,因而每一位个体的权益都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改革方向,就是集体不再虚拟,使集体是由一户 户对承包地有拥有产权的农户所组成的集体。 农民对土地的生产和经营权“ 30 年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使这项改革有了基础。 如果私权不明了,集体永远是权益模糊、主体虚置的集体。 二、现行农村承包地产权制度的主要缺陷 所谓制度缺陷,一定是相对于制度运行条件而言的。 在刚性制度条件下,制度自身的不适应性就成为制度缺陷,因此,制度缺陷必然具有时效性和相对性。 就农村承包地产权制度而言,承包地产权主体缺失、产权客体模糊是导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残缺的根本性因素,这种缺陷在我国市场化改革初期表现并不明显,因而农村实行的以家庭 承包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产权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在市场化高度发展的现阶段,农村承包地产权主体缺失、产权客体模糊的缺陷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突出,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度障碍。 具体讲,农村承包地产权制度缺陷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土地产权模糊导致承包地产权主体虚置与委托 —— 代理关系颠。第一讲专题一:农业宏观管理原理第一节管理的起源与作用一、管理的(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大量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 地球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臭氧 成云至雨 水汽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二、大气的结构 过渡提问: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接近 6000 米),因此,山顶气温很低,终年积雪。 引入提 问
BCWS =500*100*6=30万元; ACWP=35万元; CV=BCWPACWP= 100,说明此时项目成本已经超支; SV=BCWPBCWS= 50,说明此时项目进度已经拖延。 6 项目收尾 判断题 (1)项目验收的依据是工作成果和成果说明。 答案√ (2)只是在项目收尾的时候才需要进行项目的审计。 答案 多选题 (1)项目终止的方式有( ) A、绝对式终止 B、内含式终止
教育处处长、副处长 监察室主任、副主任 财务管理处处长、副处长 分局局长、副局长 稽查局局长、副局长、政治指导员 进出口税收管理处处长、副处长 国际税务管理处处长、副处长 信息中心主任、副主任 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 所得税管理处处长、副处长 9 政策法规处岗位设置示意图( 六 ) 执法监督岗 复议应诉赔偿岗 案审业务管理岗 政策法规处处长 副处长 综合管理岗 10
隙,带入的杂质等为化学增感创造了条件。 167。 4 化学成熟 一、化学成熟的基本特征: 1.明胶中的微量活性元素和人工补加剂,在卤化银晶体表面反应,生成 Ag、 Ag2S、 Au 的质点,而成为感光中心。 2. 在化学成熟过程中,乳剂的基本性能得到改善,尤其是感光度得到大幅(几倍~几十倍)提高。 3.感光度、灰雾度、反差系数在化学成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S 逐步上升到 Smax 时, D0
式,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现行政策、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 4 1.老年社会保障 是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 2.老年社会保障的意义在于: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老年保障是每个人都必须的;老年社会保障是社会运 行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协调发展。
相当于橡皮。 三、复合同步信号 电视信号的同步 目的 :确保发送端和扫描端电子扫描步调完全一致。 要求 :收、发两端电子束需同频、同相。 否则:①行频不同步 演示 1:调节彩电演示板,观察荧光 屏上行频不同步的现象。 ②场频不同步 8 演示 2:调节彩电演示板,观察荧光屏上场频不同步的现象。 ③行扫描初相不同步 ④场扫描初相不同步 行场同步信号 说明: 75%—— 黑, 100%—— 更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