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全部文本资料-大师语录—余秋雨解剖文学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所以中国尽管它的民众的结构是农耕文明,但是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是要冲破自己的群体结构,而走向全人类的伟大。 真正的伟大是全人类的,大家知道吧,这是歌德所说的。 歌德第一次看了中国的一个作品以后,他说真正的伟大是全人类的,是通的,真正的伟大是通的,下面有一个群体结构,有点不一样。 那么群体结构的不一样,受到了一些民族性的差异,这就没办法了。 那么我们越是到现代,我们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多的了解,对我们中国文化又反思,那么我们大的文艺作品,要面对全人类的宏伟结构。 而这个全人类宏伟结构,我们的过去,不知道世界的大 师也曾经参与过。 譬如我讲到从屈原到曹雪芹,都参与过这个鸿蒙的悲剧结构,未知结构和两难结构。 那么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人,更有必要来参与这样的结构。 我们如果现在完全默然于这样的结构,那么我们就可能和伟大有距离;和文艺作品的伟大就有距离,这是第三点。 那么第四点我需要说的是,这种未知结构;这种两难结构,落实在具体创作当中,需要有它的谋略。 这可能和创作者有关了,我们创造作品的人,如何来经营未知结构,这需要有谋略。 刚才我已经提出了这么个问题,大家已经听明白了。 就是我们的绝大多数观众,可能和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和 世俗的思维方式有关。 伟大的作家有另外一种结构,但是问题是伟大的作家必须面对广大民众,那你怎么办。 一个伟大的作家必须面对广大民众,如果不面对广大民众,你何以称得起伟大。 我前面讲到的譬如巴赫,比如达芬奇,譬如米开朗琪罗,譬如拉斐尔。 那在欧洲具有多大的普及性,我们中国从屈原到《红楼梦》有多大的普及性。 伟大在这个意义上一定是普及的,就是面对广大民众的,他们如何来面对广大民众呢。 那么这里边显而易见就出现了一个艺术方法的问题。 莎士比亚他是戏剧家,但是同时又是个伟大的诗人。 我们把他是用诗来写作的伟大的文学家,所 以用莎士比亚来解释一下他的未知结构的经营方式,大概对我们很有帮助。 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就是他在文艺复兴时代,他是世界文化的最高代表者之一。 文艺复兴是什么概念,文艺复兴是人类突然醒来,面对一个未知世界的概念。 是充满未知的时代,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当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结构。 这个结构就叫做按照我讲叫半透明的双重结构,这个我需要对它做一个说明。 什么意思呢。 就是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伟人,他一定有一个伟大结构在背后藏着。 他不是一个纯世俗的艺术家,纯世俗的艺术家他就低了,那个世俗过去了,莎士比亚就过去了。 为什么直到现在根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现在全世界文科大学的博士论文做得最多的还是莎士比亚研究。 就此时此刻,在 21 世纪, 20 世纪结束的时候,全世界智慧的头脑,文科大学毕业的论文最多的还是莎士比亚研究。 可见他到现在还没有过时,人们还会在研究。 而且再过一百年,莎士比亚研究还是个大课题,研究他什么呢。 研究这些作品,他也没有写过论文。 但奇怪的是当年,莎士比亚并不是学者捧起来的,是非常普通的。 是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把他捧起来的,那么老百姓水平是不是比我们当代的中国观众高呢,一点不会高。 这一点我有信心这么说,当时把莎士比亚捧入世界舞台的那些伦敦的普通观众,当时他们的审美水平不会比今天的譬如中国北京的观众水平高到哪里去。 不可能,什么道理,大家去看看莎士比亚,现在保留的莎士比亚剧场就可以知道的。 有一些具体原因,莎士比亚的时代还没有电,还没有电灯,还没有发明钢筋、水泥。 于是一定是一个木结构的剧场,而且是自然的火照明的。 大家想想看,一个木结构的剧场,又是自然火照明的剧场,经常发生火灾。 伦敦又发生过整个伦敦的大火这是没办法的,在一个没电的时代,又没有钢筋水泥的时代,这个太正常了,就是经常着火,所以当时有点身份的人,是不太到剧场里 去看戏的。 因为生命不安全,老起火灾,最后一场就是演亨利五世的时候,可能莎士比亚玩了一个什么花招,就是射箭的时候箭上带火。 就这么一个动作,结果还是起大火了,把整个剧场都烧掉了,莎士比亚也回家了,这个火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很少有高雅的贵族群体到剧场看戏,也有,不多。 第二个原因。 当时伦敦经常被瘟疫所笼罩,当时的卫生、医疗设备很差,治疗设备也很差,瘟疫传来的地方就是民众聚集的地方,所以即使为了怕瘟疫也不敢到剧场。 两个怕,一个是怕火灾,一个怕瘟疫,大家都不愿意到剧场。 所以剧场里边的人,按照雨果的写法就是很多都是 泥腿子,赤着脚,站在那儿的,那儿很便宜,站在中心的广场上看戏的,都是这些人,旁边有一些楼梯一样的梯坐,稍微有钱一点的人,可以坐在那儿,但是票价也不贵,也不是什么贵族,就是这些人的阵阵欢呼,把莎士比亚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好 于是我们前面出现了,这么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是没有文化的,刚从中世纪出来的那些普通观众,他们也狂热的喜欢莎士比亚,而几百年以后,当代的 21 世纪的全世界的文科博士,他们也喜欢莎士比亚,这怎么回事,莎士比亚怎么搭了这么大的一座桥,我们现在不是很苦恼的,老在讨论雅俗共赏,该雅还是该俗 嘛,大家想想莎士比亚,就觉得这个讨论可以不要进行,因为凡是真正伟大的作品不存在这一点,雅可以雅到极致,但是极至的雅也会被广大民众充分接受,莎士比亚作为一个苦恼的思考者,在思考着人类,和文艺复兴的大师们,一样的投入到一种两难的艰险当中的思考的,这种结构它怎么会被没有文化的人大家一起欢呼,这个很值得我们今天的艺术创造者们来参考,所以我说莎士比亚,他建立一个叫做半透明的双重结构,我举一个例子,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结构是怎么回事了。 大家知道莎士比亚作品当中有一个作品叫《李尔王》,如果像没有文化程度的我们的,哪怕 是小学刚毕业的那些家庭妇女,她也能搞得明白,这个戏在讲什么,这个故事实在太通俗,太震撼了。 但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莎士比亚写的李尔,抱着小女儿讲的一句话是,我发现了真正的人,这个人这个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而这个话说出来的时候,他已经疯了,这里边一定有非常深刻的内容,这个深刻内容是文化程度的人理解不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