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景德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制瓷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南宋末年景德镇制瓷原料中的硬质瓷土非常缺乏,瓷窑所烧出的瓷器竟然不能独立成形,景德镇瓷业开始面临原料危机。 而在这个时候景德镇瓷工在一个偶然的发掘过程中找到了一种新的制瓷原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岭土。 那么作为制瓷原料高岭土是怎样的呢。 公元 1712 年,当欧洲盛行仿造中国瓷器的时候,法国传教士昂雷科莱于首先来到景德镇传教。 他来到景德镇后对景德镇制瓷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这种神奇的泥土,让这位欧洲来的传教士着迷,但他 没有把这种泥土当作神灵来崇拜,而是把它的样品送进欧洲科学家的实验室。 然后他以 惊奇的发现 向国外介绍高岭土。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也就是1868 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也来到高岭考察,在他的名著《中国》第三卷中,他对高岭土做了详细介绍,并用 高岭 的发音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 KAOLIN,从此高岭闻名世界。 高岭土也成为国际黏土矿物学的专用术语。 早期的高岭土出自高岭山,它是由花岗岩风化而成。 在元、明、清历代史料中,多次提到高岭土。 明末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在这部书里,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被详细的记录下来。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 一名高粱山,出粳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这里所说的高粱山就是景德镇的高岭山。 高岭土的发现与当时所用的单一的瓷土矿石构成了二元配方,所谓的“二元配方”就是瓷石和高岭土混合而成的产物。 这不仅解决了制瓷原料的不足,也给景德镇瓷业带来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可以说它的使用是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的一次革命。 高岭山的高岭土开采时间为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后期,两百年的大量开采,留下了大量的白色尾砂和 许多采矿遗迹。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古矿坑多采用坑道开采方式,这种方式延续了两百年,在这两百年间,成千上万吨的高岭土都是以这种方式从坑道中采出,所以现存的坑道都很深,里面比较大,洞口却很小。 当年运输矿土全凭人力,可以想见当时的艰辛。 “接夫亭” 坐落在高岭古道上,是当年矿工每天挑瓷的必经之地。 几百年来的风雨侵蚀,如今这里已是人去楼空。 置身与此仿佛看到了矿工家属翘首期盼丈夫归来的情景。 在接夫亭下面坐落着的这个石亭叫“水口亭”,它是高岭山上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当年矿工休憩的场所。 不同的是它比较敞,许多矿工们采矿 回来都可以在这个地方长时间的休息。 在水口亭的前面是一个弯曲的山路。 这里青山叠翠,流水潺潺,矿工每天挑着瓷土往返于山水之间。 这一级级的青石板铺砌的山路目睹了一代代的挑瓷工人辛勤的劳作场面,可以说它印证了发生在那个时代的诸多往事。 很难想象这个位于高岭山下,十分不起眼的小村庄就是今天人们常说起的高岭村。 高岭土就在它对面的高岭山上发现的。 高岭村是高岭土成长的摇篮,过去高岭山上的矿工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这里至今还保持着古老的农耕生活。 东埠是古代浮梁四大名街之一,也是当年货物的集散地。 高岭山上的瓷土运到 山下的东埠码头。 然后再将大量的高岭土、瑶里釉果和窑柴运往景德镇。 这麻石板上的深深的凹痕就是当年运送高岭土时独轮车留下的痕迹。 东埠村前流过的这条河承载着东埠与外界的联系,当年众多货船云集于此,两岸店铺节次鳞比的排列在这里,可谓灯火通眠,十分热闹。 景德镇的兴起与发展是和这无数小船的来往紧密相关的。 明代裣事缪宗周在《咏景德镇兀然亭》诗中说: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这首诗描述了当年景德镇瓷业繁荣和水运忙碌的景象。 距离景德镇两百公里的虎口是鄱阳湖和长江的汇合处。 公元 1084 年,苏东坡考察了那里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记》。 这位大诗人泛游江面的时候太过于专注于石钟的声音而忽视了身后这万顷碧波上装有中国瓷器的货船。 其实关于昌江的故事还有很多。 尤其要提到的是昌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景德镇东部的南山瀑布。 南山瀑布位于景德镇的最高峰五股尖上,五股尖的海拔大约是一千六百一十八米,关于这条瀑布还有许多的传说故事。 据说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因为迷恋这里的风光曾在这里驻足停留。 传说当年八仙游吟浮梁的时候,何仙姑看到飞流泉水,想下来洗澡,后来吕洞宾躲在旁边窥视她洗澡,何仙姑这 时发现有人偷看,她慌慌张张提着白纱就飞上天,这时候她的白纱由于挂到了一个石头上使她落到了瀑布下。 我们现在看到瀑布下有一个瀑布的形状就像白纱,至今还在那里晃动。 当她上天的时候,鞋子落下了前面一个山上,所以前面一个山也叫鞋山。 鞋山的名字就是何仙姑那个鞋子的来由。 神山秀水给了人们无限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美丽的故事,动人的传说终究会流传下去,留给人们的还是那种对山水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千百年来,昌江一直是景德镇的生命线,是人们心中的母亲河,它将景德镇周边山区的制瓷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景德镇同时也把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运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景德镇的陶瓷在得天独厚的山水熏陶下,在绵亘数千年的历史颠簸与行程中辗转迁移,景德镇瓷器经过历史上几个朝代的推陈出新,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生存、演化和蜕变。 勤劳的景德镇人也因此创造了不朽的辉煌。 如今世代生活在古镇瑶河两岸的人们更是将这昌江水视若珍宝,因为他们的生活早已与这条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了。 他们深深懂得“瓷从山水来”这个道理。 太阳一出哎,满天啰红哎,红光喜照呦瑶里峰啰。 瑶里人民哎,干劲啰高喂,翻山越岭哟摘茶忙啰。 这是一双能点石成金的手。 是这双沾满泥浆的手, 做出了永垂史册的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这双干瘪的手,做出的造型新颖、工艺精致的成化斗彩鸡钢杯,曾拍卖出了 2020多万港币的高价;还是这双粗糙的手,做出了薄如蛋壳、轻如蝉翼的“卵幕杯”,据说映着光亮能够照见指纹。 一双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手,在景德镇悠久的制瓷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然而所有这些奇迹的发生,都离不开一个在景德镇被称为“坯房”的地方。 景德镇的瓷工就是在这个地方,既分工、又合作,完成了所有的制坯工艺。 用一双手,雕琢着泥石,书写着历史,一招一式之间转眼便是千年。 “在景德镇的老 坯房里面,一般都有一组水塘,在水塘的上方是晒坯的架子,叫晒坯架,水塘和晒坯架组合在一起,景德镇人把它叫做晒架塘。 这个水塘起什么作用呢。 它主要是在雨季的时候可以蓄水,作坊里面很多操作过程是需要用到水的。 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在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下面的水分蒸发速度会比较快,对上面的坯体的干燥速度会起到一个调节作用。 ” 晒架池与正间作坊的坯架仅隔一条过道,从作坊的坯架将摆满泥坯的挑板移至庭院中的晒坯架上只需转身即可,在当地多雨的季节,将晒架上的坯件移到作坊中,也很省时省力,其设计的合理性让人叹服。 在坯房 里所有工序都井然有序,并且分工也非常明确。 在开始作坯前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准备泥料,传统的踩泥俗称“踩莲花墩”。 踩练过的泥料在做坯之前还要用手搓揉,称为“捺泥”,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排出,并使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坼裂。 在做坯工序的中间有一条地坑,用来安放制坯和修坯的辘轳车,做坯工人可以席地而坐,在景德镇,人们将坐在地坑里工作的工人叫地下工人。 这些工人的位置不是乱坐的,而是按照生产流水程序坐的。 拉坯师傅是坯房里最重要的、也是技术最高的一个工种,一般坯房 里的师傅头都是由他来担任的。 如果从生产流水线的角度讲,整座坯房的成型工艺,都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拉坯成型后,在碗的底部用手指把碗坯与余泥捏断,斜放在长型料板上,俗称“栽坯”。 这看似简单的工艺,实则不易,关键是每个碗的形状,大小均需相差无几,泥量的控制,仅这量感的把握就不是一两年能达到的。 在陶瓷成型中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利坯,也称“修坯”,利坯师傅的工作是将坯的整体凹凸修平,产品的规格样式,产品的美观都要依靠利坯师傅的手艺。 因此,利坯师傅在坯房中的地位仅次于拉坯师傅。 利坯工人不仅需要熟 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个部位的收缩比,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要严格把握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烧造时变形。 利坯是整个成型操作中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一道工序,所以,利坯工人一般是从小开始学艺,经过十几、二十多年的实践摸索后,才能成为个中好手。 在景德镇历史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坯房佬,坯房佬,淘泥做坯双手搅,弯腰驼背受煎熬,死了不如一根草。 ” 瓷工们常常一辈子干一种重复的劳动,有的甚至连体形都有些改变。 景德镇的 陶瓷装饰分为釉下装饰和釉上装饰,釉下装饰是指直接在泥坯上进行艺术装饰加工,后上釉,烧成瓷器称为“釉下彩”。 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进行装饰加工的工艺称为“釉上彩”。 从事釉上彩绘的作坊,当地人称为“红店”。 红店最初只是一个家庭手工作坊,镇中的居民,只要粗通绘画,便可买些白瓷胎来画,一家人皆可以此为生。 红店的工作习惯是白天睡觉,晚上生产。 一是因为夜晚安静少有闲人打搅,二是一些技艺高超的艺人比较保守,生怕自己设计的画面被别人学去。 在景德镇,坯房和窑房是分开的,从坯房挑坯到窑里去烧,往往要经过几条街穿过几条巷 ,镇上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撞倒了挑着的坯,不仅要赔偿所有的损失,还要请挑坯师傅吃顿米粉肉。 景德镇的坯房相当于现代瓷厂中的原料制备和成型车间,而窑房好像是现代瓷厂的一个炼烧车间。 景德镇传统的柴窑房从外面看起来更像一座富有特色的江南民居,每栋窑房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因为要承担一百多吨重的压力,所以都建得十分牢固扎实。 历史上,景德镇烧窑的主要燃料是松木,另外还有蕨棘和松枝,烧松木的称为柴窑,烧蕨棘和松枝的称为槎窑。 松木经久耐烧、温度高而均衡,多用来烧细瓷,而槎窑多烧粗瓷。 景德镇的镇窑,是综 合了龙窑、马蹄窑、葫芦窑优点的基础上,并参考北方馒头窑的长处,又根据当地的松柴燃烧温度高、火焰长的特性而修建的。 它在结构上,不用任何异型砖,没有复杂的排烟装置,也不用任何附属设备,仅以投柴时间以及投柴量的把握即可控制窑内适当的氧气和温度。 “我们看到在窑顶的两侧和头上,码放了很多砖。 这些砖起什么作用呢。 我们知道,窑在烧到 1300 多度的时候窑顶会有一些变形。 通过这个砖来调正窑顶的变形,所以这个砖也叫做压“棚砖。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个窑顶上头部中部和尾部有三个孔。 在它的尾部有一个抽率很大的烟囱。 通过烟囱的 作用,在烧成的过程中,使窑内的气压低于窑外的大气压,通过这三个孔要抽入一部分的冷空气到窑里面,对整个窑体起到一个保护作用。 ” 从镇窑的基本结构上看,它不仅从力学角度考虑到了窑体各部位的受力情况,而且更多地从热力学角度上照顾到窑体材料的高温性能和整个窑体的高温变形情况,并运用高超的砌筑技术和合理的结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窑炉在常温和高温下可能出现的情况。 镇窑的一个尤其独特的地方是全窑居然不用一块耐火材料,而只用普通的粘土砖,却能使窑体经受住1360℃以上的高温。 自古以来景德镇的瓷器都是泥做火烧,本 来是那么平凡的一团泥,在那些灵巧的艺人们的手上加加工,再放到火里一烧,就成了一件精美的瓷器,熊熊的窑火让窑工们感到神秘、感到敬畏。 千百年来,如果说农民敬畏的是老天,那么景德镇的窑工们敬畏的却是窑火。 烧瓷器可谓是火中求财,因此,烧窑之前,窑工们都要焚香更衣求窑神保佑烧一窑好瓷器。 装窑,在景德镇俗称“满窑”,景德镇窑由。瓷都景德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杨一伟 瑞中 朱曼曼 市三中 韩 璐 市四中 林 安 市九中 裘晓缘 隆山高中 郭 承 隆山高中 周惠雅 云江高中 彭伊帆 安阳高中 林舒逸 安阳高中 徐森森 二职 温晨声 玉海中学 剪 纸 类 一等奖: 林悦锵 安阳实验小学 柯倩倩 安阳实验小学 胡方夕子 安阳实验小学 戴雅乙 玉海中心小学 万铭扬 玉海中心小学 林倩茹 广场实验小学 陈 浩 塘下镇一小 潘周云 广场实验小学 许蒙蒙
的。 所以对系统中 “非瓶颈 ”的安排使用,应基于系统的 “瓶颈 ”。 例如,一个非瓶颈资源能够达到 100%的利用率,但其后续资源如果只能承受其 60%的产出,则其另外 40%的产出,将变成在制品库存,此时从非瓶颈资源本身考察,其利用率很好,但从整个系统的观点来看,它只有 60%的有效性。 所以 “利用 ”注重的是有效性,而 “活力 ”注重的则是能行性,从平衡物流的角度出发
U Wenzhi (27) Practice of Taijiquan39。 s T eaching is Realized „„„„„„„„„„„„„„„„„„„„„ Mi Yilong (29) •Quality education• Honor Credibility–Research in Moral amp。 Ethical Education„„„„„„„„„„„„„„„„„ XIE
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 家大公司是靠内部积累和扩张成长起来的。 ”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运作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 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规律。 上个世纪初至今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发生的五大并购 浪潮
有很大的进步。 欣赏理解式 用童话形式写,有新意,值得揣摩。 见解是多么深刻。 心怀天下,境界高。 令人感动,爱,是平淡生活中一如既往的关怀和关键时刻不惜一切的付出吧。 一颗燃烧的心,相 信你能燃烧起熊熊的生命之火。 “似曾相识燕归来 ”,方老师也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何当共沐金阳光,却话人类、动物不了情。 兰心惠质。 点点滴滴的观察,仔仔细细的描写。 挺喜欢看你睿智的文章。 你很机警
是 3 了。 选择职业 卡特、巴特勒、乔治和坎特四位先生,有着货车司机、管家、农场主和猎人等四种身份。 但姓名无法表明他们的身份。 为了说明各自的身份,他们说了四句话: 1. 卡特先生是一个猎人。 2. 乔治先生是一个货车司机。 3. 巴特勒先生不是一个猎人。 4. 坎特先生不是一个管家。 如果根据这些话判断,那巴特勒先生一定就是管家了,但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上述四句话中,有三句话是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