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十一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金庄等地点设置停车场 ,停车泊位总计 5320 个 ,停车面积 万平方米。 (二 )以建设 “生态园林城市 ”为努力方向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人居环境。 增加绿地总量 ,改善公共绿地布局。 主城区以恢复和强化泉城特色风貌 ,改善和提升主城区生态环境为重点 ,东、西部城区以建设绿地广场与利用风景林地建设公园为重点 ,使我市成为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园林城市。 (1)公园绿地。 规划增加公园面积 公顷。 完成大明湖公园、五龙潭公园、环城公园等公园改建、扩建任务 ,通过改、扩建 ,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约 公顷。 为改善市级综合性公园分布失衡状态 ,建设西郊森林公园、西部城区东风湖公园、东 42公园、高 65 公园、峨眉山公园、幸福寺公园、清南公园等 7个市级综合性公园 ,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约 公顷。 完善五顶茂岭山公园、砚池山公园、青龙山公园、药山公园、北马鞍山公园、峨眉山公园和大王山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区级综合性公园。 各区至少新建一个区级综合性公园 ,力争规划建设完 成历下区母牛山公园、市中区郎茂山公园、天 14 桥区药山湿地公园、鹊山公园、槐荫区腊山公园、围子山公园、大学科技园区团山公园、燕园公园、长清区文昌山公园、东区武将山公园、杨家河公园等区级综合性公园。 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约 公顷。 (2)街道小游园、广场绿地。 建成区力争达到 500 米半径范围内有 30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小游园 ,到 2020年 ,力争全市公共绿地面积增加 439 公顷。 绿地广场。 在主城区规划建设大舜广场 (共青团路普利门绿地广场 )、市府东侧绿地广场、省委绿地广场、解放阁绿地广场、王舍人片区广场、燕山新 区广场、贤文片区广场、腊山片区广场。 在西部城区崮山片区、文昌片区、平安片区各建设一处绿地广场。 在东部城区孙村、郭店、彩石片区各建设一处绿地广场。 通过广场绿地建设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约 150 公顷。 结合片区改造 ,按国家规范建设居住区公园和小游园 ,力争增加公共绿地面积 100 公顷。 道路绿地。 结合道路建设、立交桥建设 ,规划建设街旁游园、立交桥广场绿地。 在主要路口、节点规划建设两个以上面积 3000平方米以上的街头绿地 ,重点在快速路系统 (北园大街、二环东路、二环西路 )和花园东路等主次干道路口、节点建设绿地 ,力争建设 50 处街旁游园 ,增加公共绿地 80 公顷。 高水平建设腊山文化广场、北园美食广场、北全福立交广场共计面积为 59 公顷的立交桥绿地。 滨河游园。 对兴济河 (南外环至辛西路 )、工商河 (东岸自成丰桥至制革街 )、西泺河 (两岸截污 )、东泺河 (经一路至北园路 )、护城河 (明湖路北侧 )、柳行头河 (历山路东侧自胸腔医院至北园 )、窑头大沟及大辛河等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时 ,两侧建设至少各 15 10 米绿化带。 结合小清河建设 ,在河道两侧建设 30 米绿化带。 在居民集中地段创造条件建设 30 处以上滨河游园。 (1)道路绿化。 完成二环路两 侧各 1530 米、经十西路两侧各 20 米绿化 ,在花园东路、清河北路、黄岗路、贤文路、刘志远路、腊山北路、港西路、孙村西路、和平路、刘长山路西延、无影山路、纬十二路、建辛路等市区主干道改造时 ,力争两侧各建设 510 米 (有条件的道路 20 米 )绿化带。 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主要道路绿化要按国家规范建设 ,红线宽度大于 50 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低于 30%,红线宽度在 4050 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低于25%,红线宽度小于 40 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低于 20%。 完成国道104 线、 102 线、 220 线、省道 103 线、大桥路、济齐路绿化 ,城区段道 路两侧形成各 1530 米宽的绿化带。 在城郊结合部四周要建设面积 1 公顷以上的城郊片林绿地。 (2)居住区及庭院绿化。 开展庭院、小区绿化达标活动。 结合环境综合整治 ,拆除单位庭院、居住小区内和街巷破旧违章建筑 ,力争使市区绝大多数庭院、小区基本达到旧城改造绿地率不得低于 25%的国家绿地指标要求 ,所有新建小区严格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新建小区不得低于 35%的绿地指标进行绿化建设。 增加绿地面积 260 公顷。 开展创建绿化先进单位、花园式庭院 (小区 )的活动。 落实市区门前绿化责任制 ,实施拆墙透绿和垂直绿化工作。 通过办事处、居委会组织开展社区市民植树绿化活动 ,改善居住区绿化环境。 (1)风景名胜区。 完成对全市风景名胜资源的系统调查和评价 ,力争再建设 9 个市 (县 )级风景名胜区 ,使风景名胜区体系更科 16 学、完善、健全、合理 ,形成省、市、区三级管理体系。 完成大明湖风景名胜区扩建 ,力争完成千佛山风景名胜区、龙洞风景名胜区、英雄山风景名胜区等重点景区的建设。 高水平规划、建设好神洲生态乐园 ,近期完成组成部分之一的植物园建设。 (2)防护林带。 在济钢总厂、济南炼油厂、黄台电厂、山东化工厂、山水集团等污染严重的大企业厂区 周围建设 50—150米宽的工业防护林带。 在小清河现有林带基础上继续完善 ,保证沿线两侧各形成 30 米连续的防护林带。 在城区段铁路 (24公里 )沿线两侧分别建成 10—15米宽的铁路防护林带。 郊外铁路和公路沿线两侧建成 30—50 米宽防护林带。 市区北部全面启动以防风固沙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在鹊山龙湖、玉清湖水库周围建成乔、灌、草与经济林相结合 ,宽 250 米的绿化带。 沿黄河两岸每侧建设宽 100300 米绿化带。 北绕城高速公路两侧要建 3050 米宽绿化带。 (3)绿色隔离带。 建设中心城区外围、主城区与东 、西部城区间的绿色隔离带。 在西部城区与主城区之间 ,结合地下水源涵养 ,划定玉符河两侧宽约 30005000 米为城市绿色隔离带。 在东部城区与主城区之间 ,划定绕城高速公路东环线两侧宽约 500~1000 米的城市绿色隔离带。 根据实际情况在中心城内大辛河、玉符河、巨野河、北大沙河两侧建设 501000 米宽绿化带 ,在兴济河、汉峪沟、羊头峪、窑头大沟、刘公河等两侧城市建设侵占严重区域争取建设 1015 米绿化带 ,形成导入郊外新鲜空气的微风通道。 在划定的城市绿色隔离带内建设用地控制在 10%以内 ,只可进行游憩和农林类型的绿色产业 建设。 (4)山林绿化。 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 ,大力开展以近郊山林 17 绿化为主的城市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完成经十东路、二环路、国道 104 线、 220 线和省道 103 线等道路两侧的 26 座 489 公顷近郊可视荒山绿化 ,具备条件的尽快建成山林公园 ,加快城郊一体绿化进程。 以 “突出泉城特色 ,恢复泉水常年喷涌 ”为目标 ,做好泉源、泉脉和泉文化的保护与研究。 一是实施南部山区泉水涵养地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 二是做好玉符河人工补源工程和锦绣川水库引水保泉工程。 三是保护好泉脉 ,避免城市建设对地下泉脉造成破坏 ,尤其做好 4 大泉群泉脉区域的保护工作。 实施古城区王府池 —曲水亭 —百花洲地段名泉保护整治工程。 疏浚泉池泉渠 ,搞好名泉景观设计 ,重现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 ”的泉城风貌。 对新评定的 72 名泉进行保护整修 ,刻立名泉碑 ,为济南泉水申报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 (三 )加强环卫公共设施建设 ,促进环境卫生产业化发展。 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发展方向。 实现对道路的全覆盖保洁 ,不断提高道路保洁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拟在济阳县崔寨镇境内建设济南市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厂 ,建设规模为 3000 吨燉日 ,工艺拟采用焚 烧发电 (或热电联供 ),项目总投资约 亿元 ,占地约 250—300 亩。 完善环境卫生法规体系 ,出台《济南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建立和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按照 “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成本 ,合理盈利 ”的原则 ,制定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健全收费体制 ,完善收费渠道 ,促进环境卫生产业化发展。 到 2020 年 ,城市建成区道路保洁面积约 2700万平方米 ,逐步实现以机械化保洁为主 ,人工保洁为辅的作业模 18 式 ,道路保洁率达到 100%。 新增大型生活垃圾转运车 45 辆 (10T燉辆以上 ),更新、增 购各类环卫专用车辆 203 辆。 主次道路机扫、冲洗率分别达到 60%,降低扬尘污染。 新建加水口 43 处。 在新改建重要道路节点、车站、广场、公园绿地、居民小区、公共商业建筑、加油 (气 )站时 ,一体化配套建设环卫设施 ,同步规划 ,同步实施。 到 2020 年 ,完成对原有三类公厕和旱厕的改造 ,因地制宜 ,新建、补建各类公厕 (含移动公厕、单位内部对外开放公厕 )110 座 ,主次干道、繁华区域等城市公厕建设 (移动公厕除外 )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标准。 建设一处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 ,建设规模 3000 吨燉日 ,占地面积约 120 亩 ,完成对 原有各类垃圾楼 (台 )及非压缩式垃圾箱的改造 ,全部采用压缩式垃圾箱。 更新、增设废物箱 (果皮箱 )12020 个。 (四 )节约用水、合理用水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整合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大分质供水 ,在节水保泉的前提下 ,研究适宜的优质泉水供给方式 ,规划开发和合理使用优质地下水资源 ,用地表水转换工业用地下水 ,全面提高饮用水水质。 优化供水调度 ,改善供水服务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建立联动协调制度 ,形成应急保障管理机制。 统筹水资源 ,地下水主要用于西部城区、主城区经十路以北和小清河以南、东部城区居民生活 用水。 卧虎山和锦绣川水库地表水主要用于南部高地势地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用水。 黄河水主要用于中心城区工业用水。 通过综合平衡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使之形成互补机制 ,形成济南用水的良性循环。 (1)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规划开发济西浅层地下水源 ,形成 20 万立方米燉日的规模 , 19 通过南水北调小清河管涵输送 ,向二环东路以东用户供水。 开发利用济西深层地下水源 ,实施济西二期水源地开发工程 ,送入西部城区和主城区供水管网 ,让更多的泉城市民喝上优质地下水。 规划在巴漏河冲积扇富水区建水源地 ,形成 10 万立方米燉日的供水规 模 ,为东部城区供地下水。 加快泉水 “先观后用 ”研究。 商业化包装泉水 ,打造泉水名牌。 (2)地表水。 南郊卧虎山水库和锦绣川水库 ,为南郊水厂和分水岭水厂提供原水 10 万立方米燉日。 狼猫山水库 ,为雪山等小型水厂提供原水 ,供水保证率低 ,在适当时机予以整合。 加强水源地保护 ,改善水质 ,提高供水保证率。 实施东联供水工程 ,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