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走出去战略草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勤恳工作,保证了苏丹项目的正常运作和目标的实现,并创造了良好的业绩。 这种精神是西方石油公司不具备的。 ( 4) 坚持双赢互利 促进石油合作。 中油 集团 在 做 好石油合作 项目 的同时,积极参与苏丹的社会公益活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9 年 以来 ,中油 集团累计 投资 2020 多万美元 用于公益设施建设 ,帮助当地 建 设 学校 、 医院、公路 、桥梁以及开掘 水井 ,改善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企业本地化,雇用、培训当地员工,受到了 苏丹人民 的广泛赞誉和 对石油项目的 大力 支持。 建立 策 略模型 总结苏丹案例的成功经验, 可以初步建立起中国石油“走出去” 的 国家竞争 策略模型。 这个模型的基本要素至少包括以下 四个 部分 : 摸清 基本情况 , 切入市场。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 中国 企业的实力相对较弱,面对 全球发达国家和世界大石油公司的重重包围和打压, 不能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撒网式的全面 竞争策略。 必须 摸清 基本情况, 跟踪了解各 产油国 和地区 的政治经济形势 变化和世界各 大 石油 公司的 战略重点、 竞争合作策略 的调整。 在 知己知彼的 基础上, 采取 避实就虚、边缘切入 的策略 , 避免与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发生直接冲突,重点开拓它们力量 投入 相对薄弱而 富有潜力的地区。 同时,在 实际操作中 也 要注意“虚实结合”,避免 把自己的竞争策略和战略目标 过早暴露给竞争对手。 发挥比较优势 ,占领市场。 与国外大公司相比, 中国石油企业在资金、人才、管理和高尖技术等各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在找准市场定位以后,必须充分发掘和发挥自己的特定比较优势,占领市场。 这是中国石油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苏丹案例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是NSBM 中的最关键要素。 我们的比较优势至少 包括:( 1)政治外交优势。 世界上尚未开发的石油资源大部分位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 例如非洲、拉美 和里海 等 地区。 我国 一向奉行和平外交的方针,与 世界上 绝大多数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和落后地区保持 着 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 , 这是中国石油开发海外市场的重要 优势, 在走出去参与国际石油竞争的过程中, 必须采取 政府与企业默契配合,以政治外交作为 石油合作 的敲门石 ,才能 取得更多 突破。 ( 2)特定 的 技术 和管理 优势。 从 整体技术水平来看,中国石油企业与世界大石油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 几十年来国内市场开发中的积累 , 加上多年 来 在国外市场艰难探索的实践 ,也形成了一系列效率高、成本低的特定优势技术,如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的技术、油田快速勘探评价技术、水平井 开发及配 套技术等。 此外,国外石油公司大都把开采勘探和油田运营的业务进行了划分,中国石油企业则兼备两项业务,可以较好地提供一体化服务。 ( 3) 成本优势。 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相比, 中国 石油行业 的人力 成本占有绝对优势, 国内培养的大批熟练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是占领海外市场的重要支撑。 此外,中国的设备、技术和管理 成本 也 相对较低。 ( 4) 精神 优势。 中国石油走出去面临的环境是艰苦的,有开采潜力而又有机会让我进入的绝大多数都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水平较低的落后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中国石油传统的艰苦创业、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铁人精神 是 开拓市场的坚 兵利器,是中国石油走出去独一无二的精神优势。 树立企业形象,巩固市场。 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企业在国际市场得以 继续 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石油产业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特别是对于相对落后的产油国和地区的人民生活、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乃至政治环境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中国石油企业在进入产油国和地区市场后,应当积极参与 当地的 政治、 经济、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这 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威望,增 强 企业 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有利于企业不断巩固和发展市场。 利用 示范效应 ,拓展市场。 中国石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阻力 较大, 一旦在某一地区 、某一项目上 打开局面,必须 在巩固 成果的同时, 尽一切可能 调动当地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力量,有针对性地对 周边 富油 国家和地区 进行宣传和渗透 , 形成辐射效应, 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有效 降低市场开发成本,形成良性 发展的 循环。 成功 的关键要素是 中国石油企业 的比较优势,这也是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 基础和 核心竞 争力所在。 三、 需要采取的 重大 战略举措 围绕利用和建立相对比较优势,必须采取以 下重大战略举措,加快中国石油“走出去”步伐。 建立强有力的 决策协调 体制和 实施保障 机制 成立 高级别的 国家 能源领导 机构 , 健全和完善政府决策支持和保障体系, 统筹 协调 中国石油 “走出去” 战略实施 , 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统一思想,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增 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建设统一意志的国际竞争 参与 机制 确立“市场导向,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原则, 对内鼓励竞 争、完善机制、增强企业规模和实力,对外 团结一心、协调一致、形成国家利益统一体。 推进市场竞争体系建设,逐步打破油气产业中下游领域的分割 局面,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 提升企业竞争力。 加快国有石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落实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增强 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竞争中, 加强 国家与企业利益 的 统一协调, 防止恶性竞争, 保障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加强石油外交,为 参与竞争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 加强与油气主要生产国的 友好合作关系 , 做好政府高层和 有关 财团关键人物的工作。 逐步建立与国际能源组织、区域性能源组织、主要能源生产国与进口 国之间的经常性对话机制,增强我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加强同 我国石油战略 运输通道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 , 探讨开辟新的能源运输通道的可能性。 积极开展海上安全 国际合作,支持相关区域机制建设。 积极探索政治、外交、经济相结合的“捆绑式”合作策略。 可 针对不同产油国 国情 ,将中国 政府贷款、援外工程、 劳务外包、 社会公益活动等与油气资源 开发 有机结合 ,支持 油气项目 海外 投资。 健全政府应对国际重大突发事件 的 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驻外使馆的领事保护和为企业服务职能,确 保海外资产和人身安全。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和综合运输体系 建立多种形式的国家石油储备制度;建立完善的商业储备制度, 加强 油气产销企业储备能力 建设 ; 实施 资源保护性储备。 充分利用产油国建立海外商业储备的机遇,推进 石油储备建设。 加强国家综合运输 体系建设。 拓宽海外运输途径 , 提高运输通道安全度。 在积极参与 建设 马六甲海峡通道安全机制保障的同时, 推进 各 陆路通道建设。 加快发展 中国 远洋船队,逐步建立 中国 VLCC 和 LNG 船队及改善港口设施接卸能力。 调整和建立稳定的金融支撑体系 国 家开发性金融机构 、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保险公司 提供支撑 , 建立 国家海外风险勘探基金,为石油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面有效稳定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建立并完善国内石油期货市场, 减少 国际石油 价格 波动带来的冲击,提高 中国 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 影响 力。 建立“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协调的机制 按照 “以市场换资源”的基本思路,促进我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我市场优势, 与 油气资源国通过建立长期进口合 同或引进中下游产品开发项目,增加其对 中国 依存度, 换取资源开发权益。 与石油进口大国建立和加强相对稳定的联盟 关系 , 缓解 国际石油市场 基本由油气 生产 国主导的局面。 加强教育和培训,善于利用国际人才,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源 能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关键在人才。 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注重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培养和锻炼一批善于管理、技 术精湛、熟悉项目并且道德品质优秀、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服务专家。 要积极吸引和善于利用具有特殊才能和影响力的国际人才。 建立和完善能源领域有关法律体系,加快重要法律。油气走出去战略草稿(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