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谐观与人类整体生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信仰。 道教之所以称作道教,就在于它是以“道”为信仰核心的。 倘若我们 沿着道论的思路深入追溯,是可以发现其和谐观是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 首先,道教和谐观是以“道本论”为根基的。 在道教看来,“道”是无形、无名、无际,道是永恒而无私的,但又不停地运化着,从而有了天体时空的展开和神仙的存在和变通。 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气以为和。 ”向来,人们把这段话当作道家本体论与宇宙发生说的最初表达。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那就会发现,老子的道本论其实已经蕴涵着和谐的精神。 因为先于天地而生的“道”乃是“混成”的。 所谓“混成”就是万物混沦的 状态,列子将之划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元代道士杜道坚予以发挥,他在《道德玄经原旨》卷三中说:“道生一,无极而太极也;一生二,两仪生焉。 二生三,三才立而万物生也。 是谓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气以为和。 ”又说:“一点中虚,乃成和。 ”杜道坚将道家理论与易经学说结合起来,他说的“无极”就是“道”,而“太极”就是“一”。 按照道教所传授的太极图,一圆内包阴阳,阴中有一点阳,而阳中也有一点阴,这就是未曾分化的“两仪”,彼此相互对应,故而是一种未彰显的和谐状态。 当两仪分化,相互推动而使气机发动,万物由之而化 生。 万物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道”之大德就是“和”,故而《道德经》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杜道坚解释说:“和乃德之常,知和则常,知常则明,明则无不容矣。 ”“德”在道家思想体系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从本体论的立场看,“德”乃是混沌之道化生宇宙万物的一种特质。 换一句话来说,“德”就是大道的基本功用。 大道为什么能够化生宇宙万物呢。 是因为它有一种常德,这就是“和”。 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和”本作“”,其义从“龠”。 所谓“龠”本是器乐竹管,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释《 礼记•明堂》时称,“龠”有三个孔。 后来虽然也有六孔、七孔等不同说法,但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用以“和众声”。 老子以音乐和声来揭示大道之德,道教理论家们坚持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立场。 杜道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和乃德之常”的见解的,这是历史上道教学者关于“大道”性状的最有代表性的看法之一,显示了道教和谐本体论的深邃理趣。 其次,基于道本体论的逻辑理路,道教发挥老子“广容”思想,这也为其和谐主张提供了理论支撑。 翻检道家经典文献,可知“广容”乃是老子哲学本体论的一种精神延伸。 《道德经》说:“知常容,容 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这是老子道论的思想扩展,也是道家修身治世的理论概括。 “常”是“大道”的品性之一,它的意义是规则、有序,也意味着恒久;而“容”也就是宽容、包容。 老子认为“大道”运化有序,大德广容,故而恒久。 修道就是要以大道为指归,通过“复归”的美德法门,来与大道合真。 老子的思想对道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道教学者往往对老子的这种思想予以解读,并且进行时代发挥。 全真道理论家邓《道德经三解》卷二说:“知常则能容万物,是知常乃公道。 公乃王道,王乃天道,天乃道道,道之道,恒久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