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植物学botany植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编写者:王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意植物与外界环境的密切关系。 学完 菌类植物 这一章之后,要向学生说明,正如藻类植物一样,三个门的菌类之间,缺乏系统上的直接联系。 它们只是由于生活上的异养方式的相同,而集合在一起,至于系统起源方面,它们之间可能是不相联系的。 由于异养方式,使营养器官变得简单化,生殖器官也发生了多样性和复杂化。 致使对它们的研究很不完善,特别是 半知菌类 ,由于它们的生活史的不完全被认识,有 待人们去深入探讨。 第一节 菌类概述 第二节 *粘菌门 (Myxomycota) 一、一般特征 二、代表植物 发网菌属 (Stemonitis) 三、粘菌门在生物界的地位 第三节 卵菌门 (Oomycota) 一、卵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二、卵菌门的代表植物: 水霉目 (Saprolegniales) 水霉属 (Saproleguia) ②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代表植物:白锈菌 Albago candida 第四节 真菌门 (Eumycota) 一、真菌的通性(一般特征) 1.营养体及细胞构造 ( 1)真菌营养体的体型 (2)细胞构造 (3)菌丝的生长特性 2.菌丝的组织体 ( 1)菌核 (2)子座 (3)根状菌索 二、真菌的繁殖及生活史 1.营养繁殖 三、真菌门的分类 第五节 鞭毛菌亚门 (Mastigomycotina) :玉蜀黍节壶菌 (Physoderma maydis) 第六节 接合菌亚门( Zygomycotina) : 匍枝根霉 (Rhizopus stolonifer) 第七节 子囊菌亚门 (Asycotina) 一、子囊菌的主要特征:子囊、子囊孢子、子囊果、有性生殖、钩状联合 二、分类及代表植物 1.半子囊菌纲 (Hemiasycetes) 代表植物: 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2.不整囊菌纲 (Plectomycetes) 代表植物: 曲霉属 (Aspergillus)② 青霉属 (Penicillium) 3.核菌纲 代表植物: 麦角菌 (Claviceps purpurea)② 白粉菌属 (Erysiphe) ③ 虫草属( Cordyceps) 4. 盘菌属 (Peziza) ② 羊肚菌属 (Morchella) 第八节 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 一、一般特征:菌丝体、 二、繁殖:有性生殖、锁状联合、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成、担子果、无性生殖 三、主要类群及代表植物 1.冬孢菌纲( Teliomycetes) ( 1)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 玉米黑粉菌 (Ustilago maydis) ( 2)锈菌目 (Uredinales): 禾柄锈菌 (Puccinia graminis) 2.层菌纲 (Hymenomycetes) ( 1)银耳目 (Tremellales): 银耳 (Tremella fusiformis) ( 2)木耳目 (Auriculariales): 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 ( 3)伞菌目 (Agaricales): 蘑菇 (Agaricus campestris) ( 4)非褶菌目 (Aphyllophorales): 灵芝属 (Ganoderma)② 猴头属 (Hericium) 3.腹菌纲 (Gasteromycetes) ( 1) 鬼笔目 (Phallales):短裙竹荪 (Phallus duplicata) ( 2) 马勃目 (Lycoperdales):马勃属 (Lycoperdon) 第九节 半知菌纲亚门 (Deuteromycotina) 一、一般特征 二、分类和代表植物 (Moniliales): 稻梨孢 (Piricularia oryzae) ( Melauconiales) :棉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gossypii) (Sphaeropsidales):蚕豆叶壳二孢 (Ascohyta fabae) (Agonomycetales):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第十节 菌类的起源和演化 一、真核生物的演化 二、真菌门各亚门的亲缘关系 三、卵菌、粘菌在菌物中的分类地位 第十一节 菌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三章 地衣植物门 (Lichenes) (1 学时 ) 主要说明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原植体植物,它们在生活中的共生关系。 通过本章讲授,使学生了解地衣的形态和构造及其自然界中的分布和经济意义。 一、地衣植物的特征 1.特殊的原植体 2.地衣的形态和构造 ( 1)地衣的形态:壳状、叶状、枝状 ( 2)地衣的结构 二、地衣的繁殖 :营养繁殖、有性生殖 三、生态习性和分布 四、地衣的分类 五、经济意义 第四章 苔藓植物 (Bryophyta) (2 学时 ) 说明从苔藓植物开始具有由多细胞构成的有性生殖器官,合子在母体中发育成胚,具有完整而固定的异形世代交替的生活史,并且多适应于陆生生活,因而与藻类、菌类和地衣植物迥异,而与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有着更多的共同性。 在讲授苔藓植物的分类时,可用列表比较的形式,介绍苔纲和藓纲的特征,使学生对这两个纲的区别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转入纲以下分类等级的讲授。 由于学时有限,苔纲以地钱属、藓纲以葫芦藓 属作为重点内容,其他类型可简单介绍它们在形态构造和系统上的特殊性。 本章要求重点讲授代表植物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生活史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孢子体着生并依赖于配子体,原丝体的出现等。 在苔藓植物的起源问题上,存在着起源于藻类和起源于裸蕨的两种观点。 可指出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起源于藻类。 学完这一章之后,要向学生指出,这类原始的陆生植物在世代交替的特殊性,孢子世代的寄生习性和现代的陆生植物完全两样,反映出苔藓植物和它们之间在系统发育上可能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看,苔藓植物可能是陆生植物的盲枝。 第一节 苔藓植物概述 一、 苔藓植物的基本特征:配子体、孢子体、生活史的主要特征、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二、 苔藓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 苔纲 (Hepaticae) 一、 苔纲的基本特征 二、 苔纲的主要类群 1. 地钱属 (Marchantia) 2.光萼苔属 (Porella) (Anthocoros) 第三节 藓纲 (Musci) 一、 藓纲的基本特征 二、 藓纲的主要类群 1.泥炭藓属 (Sphagnus) 2.黑藓属 (Andreaea) 3. 葫芦藓属 (Funaria) 第四节 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一、 苔纲与藓纲的比较 二、 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三、 苔类与藓类的进化关系 四、 苔藓植物的生态学及在经济意义 第四章 蕨类植物 (Pteridophyta) (4 学时 ) 在讲授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时,对孢子体的外形,中柱,小叶型、大叶型、孢子叶、 营养叶、脉序,孢子叶,孢子叶球、孢子叶穗、孢子囊,孢子、孢子囊群及囊群盖,蕨类植物生活史,应先作介绍,让学生首先掌握好这些特征,为进一步学好蕨类植物打下基础。 由于课时有限,讲授各代表植物时,宜着重于外部形态特征。 对合子的萌发情况和解剖构造可少讲或不讲。 如 缺乏水韭及松叶蕨、紫萁、瓶尔小草等植物,也可以考虑省略。 真蕨纲作为本章的重点之一,因课时有限,真蕨目不分科进行讲授。 可选取当地常见种类作为代表进行讲授。 学习蕨类植物这章之后应说明: 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世代交替的特点,指出孢子体与配子体均能独立生活,幼孢子体还必须在原叶体上生活一段时间; ② 在结构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叶型和中柱类型的系统进化,对陆生植物进化和发展的历史作用;③ 古蕨自古生代以来遗留下的化石,对于人类了解自然界发展的意义,及其经济作用;④ 我国蕨类区系的丰富资源在科学研究及生产上的价值。 第一节 维管植物 一、 维管植物的基本特征 二、 维管植物的中柱及其演化 三、 维管植物的分类系统 第二节 蕨类植物概述 一、 蕨类。课程名称:植物学botany植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编写者:王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塑造新鲜的、能激活读者心理感受的形象。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 (放船)“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睛)“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 * 精心锤炼和营造诗眼,具有使人警醒的美感效果。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沉郁: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劲。 顿挫: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三 、作品分析
shine 为代表的显性教学 , 另一种是以 Madeline Hunter 为代表的 Hunter 模式。 显性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 要求教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对学生正确的回应予以强化 , 同时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反馈。 大量的课堂时间用来安排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 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在对显性教学研究的基础上 , Rosenshine
八骏日行八万里(李商隐) 九重谁省谏书函(李商隐), 十鼓只载数骆驼(韩 愈). 6: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四季晴雨, 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 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 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 诲人 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二) 猜几条数学谜语; 1) 再见吧,妈妈(打一数学名词); (分母) 2)
乐府古辞《长歌行》) 8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汉乐府古辞《西门行》) 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8冬者岁之 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8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晋傅玄《杂诗》) 8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晋陆机《短歌行》) 8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8尺璧非宝,寸阴可惜。
,巧于逢迎,不但 “ 兄事之 ” , “ 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 ” ,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 “ 联络感情 ”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夜归说服项羽(第四件事),导致项羽上当。 “ 张良献策 ” 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 “ 放虎归山 ” ,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 而生。 ② 张良说: “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 项伯则说: “
价因素 权值 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 权值 A1 教学目标 B1 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 B2 可操作的程度 B3 关注学生的差异 A2 过程调控 B4 教学过程调控 的有效程度 B5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B6 讲授内容的科学性 B7 教学语言与板书 A3 师生活动 B8 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 B9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B10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B11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B12 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