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郝超蒋庆斌摘要:项目课程正在逐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的高度统一。 2.结构观。 即项目课程的结构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结构,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 学科课程的三段式结构深入人心,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进行一场对“结构”的革命。 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现课程结构的根本转变;二是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 就前者而言,我们的工作是要建立与职业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建立与工作结构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就后者而言,我们的工作是要基于工作体系和工作结构整体化设计而不是局部化设计课 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工作结构的外部结构是开发课程结构的依据;工作结构的内部结构是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实施设计的依据。 3.综合观。 课程开发与实施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 这两个“综合”的载体就是工作项目 (行动化的学习项目 )。 每一个项目或模块就是一项具体的行动化学习任务。 项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项目太大会造成综 合程度太高不便于教学安排,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项目太小易造成理论与实践、技能与态度和情感的人为割裂,反而做不到“综合”。 项目的有关内容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接轨”,所有内容安排都要围绕项目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整个项目内容呈聚焦式的结构,而不是发散式的结构。 这也是高职教育项目课程不同于普通教育项目课程的主要区别。 需要明确的是,“聚焦”是对于完成学习任务而言的,并不排除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选择不同方法、策略的“发散”;职业态度、情感的培养不仅仅落实在项目的内容上,还要注意外部教学环境的呼应。 4.过程 观。 项目课程逻辑体系的基础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学科课程以实际存在的客观知识 —— 陈述性知识为主,以结构逻辑为中心,其逻辑形态是相对静态的。 而项目课程以自我建构的主观知识 —— 过程性知识为主,以过程逻辑为中心,其逻辑形态是相对动态的。 因此,项目课程开发中,项目的设置以及内容的展开,必须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建立一个系统;项目课程实施中,要做到教学过程规律与工作过程规律的结合,要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要做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的呼应和协调。 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