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贬居岭海时的复杂心态罗莹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新桥》诗中所写到的“嗟此病涉久,公私困留稽。 奸民食此险,出没如凫鹥。 不知百年来,几人陨沙泥。 ”为了解决当地百姓交通问题,绍圣二年(公元 1095年)五月,应太守詹范之求,他一连给程正辅写了几封信,与程正辅与傅才元商议建桥之事,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还身体力行把当年皇帝御赐的犀带捐出来以作建桥之资并动员弟媳妇子由妻史氏,把当年入宫得到的赏赐,黄金数千两捐出来。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苏轼为了两桥的建成,殚精竭虑。 终于,在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六月两桥建成,老百姓欢欣鼓舞:“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 ”(《东新桥》)“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西新桥》)国以农为本,关心农事也是其居惠期间很留心的事情,苏轼居官黄州时,发现了当 地的一种秧马技术,插秧快捷而且方便省力。 因此,他南下惠州后,把此技术向勤政爱民的博罗县令推介并得到了响应,使这一中原农业文明很快在惠州得到推广。 苏轼在儋州同样在努力实现自己“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的理想,注重汉黎关系和谐,苏轼写诗说:“咨尔黎汉,均是一民”;(《和劝农六首》)“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 ”(《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在《和劝农六首》的序中:“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秔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粥糜以取饱。 ”面对生产落后的状况,他劝道:“听我苦言,其福永久,利尔耒耜,好尔邻偶,斩艾蓬 翟,南东其亩。 ”苦口婆心劝说当地人民重视农业生产。 苏轼还曾带领人民开凿井泉,儋州人称之为“东坡井”。 苏轼在儋州还以诗书礼乐教授学生,他的学生中有黎子云兄弟、符林、王霄等。 此外,外地赶来的有姜唐佐、葛延等。 经过三年的讲学明道,儋州黎汉专心向学,蔚然成风。 在苏轼的精心培育下,王霄举明经科,姜唐佐也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乡贡者,大观三年,符确登第,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苏东坡谪居海南期间,符确慕名从昌化到儋州拜他为师,得益匪浅。 由此可知,苏轼居儋州期间,注意发展儋耳文化教育事业,受到儋耳人民的爱戴。 他与黎民结下了深厚的友 谊,离别时儋人沿途送别,故苏轼动情地对友人说“澹耳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贬谪岭海时心态复杂性可以包括三个层次:表面上的超脱旷达,内心的惊惧不安,交织着庙堂之忧与黎民之念。 这样解读之后,我们才更能走近“人”的苏轼,而不是“坡仙”,理解其伟大人格和精神之所在。 ■ (注:本文所引用苏轼文均引自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所引用苏轼诗均引自孔凡礼点校,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所引苏轼词均选自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M].北京:中华书局,1979.5397. [2][3][4][5][7]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78、2257、2220、2222、2803. [6]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809. [8]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157. [9]朱弁.曲洧旧闻[M].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16. [10]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2.5. [11]王应麟.困学纪闻[M].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57. [12]费衮.梁溪漫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20.111. [作者简介]罗莹(1967-),女,辽宁海城人,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责任编辑:郭 丁 歌唱表演艺术中的诗歌 ——汉代世俗乐府诗歌艺术论之一 邱永山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00) 摘要: 汉代世俗乐府诗歌,沿袭先秦诗歌 与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又是一种靠演唱而传播的诗歌。 因此这就使其不同于一般的供阅读吟赏的诗歌。 本文在此前提下,剖析其独具的一些特点:在内容上,必须有一个生动新奇的故事以吸引人们的关注;在语言上,要给演员的表演预留施展才能的空间;还要能够一听就懂富有表现力。 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汉代世俗乐府诗歌;内容的新奇性;生活的故事性;语言的表演性 汉代世俗乐府诗歌,在当时是与音乐、舞蹈相配合而演唱传播的诗歌。 在演唱中,音乐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所以《文心雕龙乐府》一起笔就开宗明义地说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宋人郑樵在《通志乐略乐府总序》中说:“诗在声而不在义,犹今之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 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谓其声新耳。 ”郑樵的话,较之刘勰说得更为明了肯定。 诗歌在与音乐、舞蹈结为一体时,尤其诗歌没有从音乐脱离而出时,音乐的作用是在诗歌之上的。 一首歌曲能否脍炙人口久传不衰,固然和作为歌词的诗歌本身的魅力有关,同时也与歌曲的音乐优劣,及演唱者的表演巧拙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必须顾及与音乐的相配合,自觉给表演留下充分展示其艺术才能的空间。 一 作为文学艺术的诗歌 ,要反映人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生活事件,使诗歌充满鲜活内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文学作品的叙事,反映作者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体验和阐释,这一过程的完成,和作者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兴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由作者的好奇、兴趣产生的作品,转而更能引发读者的认同与共鸣,这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作为演唱艺术,是演唱者施展发挥艺术才能的行为艺术,他们也会更看重演唱的内容以期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唤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演出效果。 要达到这一目的,固然与表演者的艺术造诣有关,而起决定因素的应是,表演者歌唱的生活事件、演示 的生活内容与观众的实际生活是否贴近与背离、亲近与疏隔,而且要追求事件熟中有新,平中有奇,因为只有“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 〔 1〕只有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事件,才可以把内容不明确的音乐予以生动具体的诠释,并进而使人们能够了解感受音乐的内涵和音乐之美所在。 基于这种需求,在歌唱表演的过程中,乐府诗歌的作者必须选择那些民众们最关心,也最新奇的事件加以表现。 汉代这类乐府诗歌,所面对的就是占据社会人数最多的普通民众,并且被他们所喜爱和乐于接受。 汉武帝时就曾 有过“立乐府,而采歌谣,有赵、代、秦、楚之讴”等乐歌被朝廷采集之事。 〔2〕到了汉哀帝时虽然摒弃郑卫之声,裁减乐府人员,显示他对乐府诗的拒绝;但乐府乐歌却在社会仍有。苏轼贬居岭海时的复杂心态罗莹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