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在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同时,经济腹地与发展空间的拓展必将带动包括肇庆在内的整个广东西翼的发展。 处于连接珠三角与其腹地门户位置的肇庆市,其区位优势凸现,为形成“泛珠三角”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平台”和跳板创造了条件,使肇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省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战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机遇 经过改革开放 20 年的发展,我省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已经初步具备了实施反哺欠发达和落后区域的反向倾斜、均衡发展战略的能力。 为此,我省将实施经济重组和资源大整合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缩小区域差异,逐步改善社会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状态,实现区域相对均衡增长,必将导致区域内经济结构、产业功能、产业集群、行政功能的重新整合,这对肇庆的经济发展也将是一个机遇。 9 二、 区域经济发展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 会精神,继续落实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各项部署,以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为目标。 全力打造三大经济板块,着力发展城市新经济、加工制造业经济和县域特色经济。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行 分类指导,梯度推进,重点突破。 继续提高 中心城市和东南部 经济发展水平 , 加快山区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 以中心区和东南部板块的加快发展 辐射带动山区发展 ,促进中心区和山区的互动发展和协调发展 , 推动形成“一核、两带、多极辐射”的发展格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实现全市 跨 越式发展 和 共同富裕。 (二)发展目标 中心区 “十一五”期间,中心区板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以上。 中心 城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有长足发展,建立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巩固和提高新型电子产品、电子专用设备制造业基地和生物工程基地的地位,建设新的建材产业群。 10 房地产市场有进一步发展, 建 成 一批花园式、功能型、档次高的住宅小区和旅游度假区 ,城东新区投入使用。 初步建成最适宜旅游的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最适宜居住的生态型山水城市、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大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建 成一江两岸超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基本框架。 东 南板块 “十一五”期间,东南板块 地区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 %以上。 肇庆高新区进入省级开发区的先进行列,并争取通过国家级高新区的评定。 南部形成以 金渡、金利等 工业集聚地 为主的南部 民营科技 工业带 ,建成一批专业经济镇以及初步形成珠三角配套工业基地。 肇庆高新区、南江工业园区基本建成具有肇庆特色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加快,成为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工艺及文 体品加工等工业稳步发展,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群体。 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玉器加工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高新区大旺园区物流园。 山区板块 “十一五”期间,山区板块 地区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 %以上。 德庆、封开重点发展建材工业、矿业以及林产化工、通用设备制造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 怀集发展铁矿和金属制品业产业群,巩固和提升原有的林产化工和汽车配件产业。 广宁重点以鼎丰纸业为 11 龙头,积极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群。 建成 1- 2 个与珠江三角洲共建产业转移园区, 吸纳珠三角各种类型的转移产业, 形成一批 资 源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 工业 企业。 形成一批现代 农业基地和农业品牌,配合中心城区旅游业形成各具特色又连成一体的千里旅游走廊。 12 三、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中心板块、东南板块、山区板块三大经济板块分别着力发展城市新经济、加工制造业经济和县域特色经济,同时,加强区域合作互动,密切各板块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构筑“一核、两带、多极辐射”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一)着力打造城市新经济,迅速提升中心区经济板块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 按照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目标和国际化、大公 司、全方位、高层次的发展战略,在原有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与引进发展相结合,以风华集团为龙头,以万亚电子、万事利电子、中宇电子、显邦电子、省电子信息集团等电子信息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软件业和电子装备制造业,推进风华高科信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技术开发服务平台、信息产业投资基金工程等建设,积极承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及珠三角电子信息企业延伸,引导企业及产业集群发展,使肇庆成为珠三角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增长极。 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产业。 以星湖生物科技为龙头,以其它生物医药企 业为依托,通过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基因工程技术,有选择地发展化学原料药和现代中药,建设生物工程科 13 技园和医药产业园。 积极扩大现有产品的生产,进一步开发新产品,集聚上下游生物工程及医药企业,抢占生物医药制高点,形成生物工程及医药产业群体。 积极发展食品饮料工业,充分利用优质的水资源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蓝带集团、飘雪等企业为依托,以啤酒、味精、农产品深加工、矿泉水等产品生产为基础,大力利用先进技术及信息技术改造现有食品饮料企业,促进传统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壮大食品饮料工业 的发展规模,提升食品饮料工业的竞争力。 加快发展城市服务业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 依托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从观光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向着细分客源市场、创造多种旅游产品,提升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观光、度假、养生、商务、会务、修学、体育等多类型的全境域的整体空间旅游目的地转型。 积极规划发展综合物流基地。 充分发挥 我市的区位 优势, 把握“泛珠三角”战略快速推进和我市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建成的机遇,积极吸纳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落户,规划建设肇庆综合物流基地、肇庆粮食物流中心和三榕港物流中心等工程,带动我市 现代物流和依托物流的加工工业发展。 建设区域性服务中心。 合理布局商业网点,促成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鼓励发展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零售业态向中心城区集聚。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房地产开发要向智能化、生态型、社区配套的住宅小区方向发展。 引导开发商建设一批高中低档结合、规模合理、管理完善的住宅小区 , 将肇庆市建设 成为 最适宜人居住的生态型山水城市。 加 14 快信息服务业 发展 ,推动现代多媒体综合服务和现代网络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产业 推动科技教育事业快速发 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加大科技发展的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行业性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