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西部农村教育,奉献东西学子爱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盲班,让家长和小孩一起上课,不久后扫盲班办不下去了。 而侯新民想要半个真正的小学,他租用了一个老乡的 3 间房,办起了小学,用土墩和木板 作 课桌椅,用墨汁在墙上刷了一块黑板,为了说服村民让自己的小孩上学,不花小孩家里一分钱,侯新民向县城的小学求助,带着那里小学生捐的旧课本赶回斜坡。 1996 年 8月 26日,第一批 55名 学生进入了学前班,一年级,侯新民和乔永峰轮流义务上课,没有工资,就这样坚持了 1 年。 到 1997年暑假,教室出现裂缝,成了危房,为了孩子的安全,不能再使用。 侯新民萌发了建一所真正小学的想法,他发动团员,学生家长建小学,为了建小学,侯新民四处求助,甚至拿出了自己家里的木料,为了解决教材问题,侯新民一个人赶到县城新华书店赊了一批新教材,扛着一大摞教材,步行十多公里赶回斜坡。 小学落成那一天成了村了的节日,有的乡亲还带来了鞭炮燃放。 侯新民的办学壮举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小学得到了更多的帮助和关怀,侯新民也在 1999 年被 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此后 2020年 6月 20 日,斜坡小学得到 的校舍。 经过侯新民 5年的不懈努力,村里的入学率达到了 100%,同时斜坡小学的毕业成绩连续好几年居金钟镇之首。 晚上我们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和斜坡小学的 8名教师进行了座谈,一开始先看了甘肃电视台摄制的反映侯新民办学经历的纪录片《远山》,虽然内容已熟知,但看着电视上的一个个镜头,还是抑制不住的感动,特别是自己建成校舍后,在教室墙上画了一面国旗,举行了办学以来的第一次升起仪式,听着孩子们稚嫩的歌声,我心中被他们这种执著的精神深 深的感动了。 在看完纪录片后,侯新民等 8位教师和我们就斜坡小学的现状和未来,以及我们构建救助贫困儿童的平台的事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连日来的校园之行,我们先后走访了四个乡镇的二所中学(柯寨中学和金钟中学)和三所小学(盐井小学、大车场小学和斜坡小学)。 孩子们渴望知识渴望外面的世界的眼神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们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我们的那份感情 ,我们从没有见过的野果子 ,还有一大早我们还没有起床 ,就有小朋友 为我们每个人送上美丽的花环 ,虽然酸涩的野果子的味道我们很不习惯 ,但是我们还是把这些孩子们珍贵的礼物带在身边 ,我们实践团的每个人都把 美丽的花环 骄傲地把它带在了头上 .虽然在这里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 ,我们感觉的到 ,大家对这里都产生了感情 ,他们 簇拥着 ,挥舞着稚嫩的小手和 我们告别,一直注视着我们越走越远。 翻山越乡访农家,了解现状助 儿童 7月 8日下午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在当地柯寨中学李老师的指引下,走访了西部的一些农户,走访的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这里的状况是我们所有队员连想都想不到的。 其中李子琴家更是给了我们极大的 触动。 看到她家门的那一刹那,我们都被眼前所见惊呆了。 虽然之前我们走访了几家农户,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不是很好,大多两间土坯房,还勉强过的去,但是李子琴家里是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几乎倒塌的房屋。 我们走进去之后,里面光线很昏暗,在这间屋子里摆放着他们一家五口人的简陋的生活用品,屋子的前半部分有一个火炕,火炕上一边堆着衣物,一张桌子和一个破旧的柜子。 掀开屋子后边的门帘,见可以看见她家的厨房,屋顶的一角可以看见外边射进来的光线。 通过她的父母我们了解到,李子琴家里 5口人 ,排行第二,今年 14岁 ,现就读于柯寨中学初中一年级, 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优异,经常帮家里干农活。 父亲李油惯已达 50岁,一条腿有残疾;母亲一只眼残疾;姐姐 19岁在青岛打工,因为家庭贫困,从未上过学;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家里的主要经济作物为冬小麦,靠天吃饭。 家庭年均收入 400~500元,在外打工的大女儿会偶尔寄一些钱补贴家用,但家庭经济状况依然入不敷出,生活非常困难。 家里的房子属于危房。 13岁的弟弟李彦军,现就读于柯寨小学三年级。 当她的父母和我们谈到她的姐姐因为家里贫困从来没有上过学,很小就在外地给别人当保姆,现在还是在外边打工来帮助家里维持生计时,要强的李子 琴留下了眼泪,我们每个队员的心情都很沉重。 她告诉我们她想上学,读高中,读大学,希望将来做一名教师。 当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她家的时候,他们全家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