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中西方传统节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春节的由来和典故。 :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古代不 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 581 至 907 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 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绵山(今介休绵山)隐居。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 ,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 ,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 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迎涛神,龙的节日,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 夏至。 c. 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 周礼 》。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 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 仲秋 ,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 后羿 的英雄,他登上 昆仑山 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 嫦娥。 一天,后羿巧遇由 王母娘娘 ,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坏人 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 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 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 唐代,演绎出 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 桂树 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 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 天帝 震怒 ,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 ”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 月宫 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 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 ”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 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d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