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设计方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领导具有信息系统基本知识;有提高管理水平的设想;了解信息系统 开发步骤和主要工作;会组织队伍。 系统战略规划 MIS系统规划的意义 ⑴ MIS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历时较长、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规划和论证。 ⑵现代社会中信息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信息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信息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MIS 的运行与企业的运营方式息息相关,所以不但要在资源、经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给予充分考虑,而且要在观念上高度重视,作出全方位的规划。 ⑶ MIS 的战略规划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积极影响,例如,可发现过去未发现的潜在问题,更准确的 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确定实现企业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 MIS系统规划的目标 制定与组织(企业、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一致的信息系统发展战略目标。 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⑴通过更多更好的软硬件设备增加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⑵通过建立更好的企业模式,给计划和控制提供良好的管理信息。 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黄梯云 P80): ⑴信息系统的目标、计划与总体结构。 ⑵当前的能力状况 ⑶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⑷近期计划 诺兰( Nolan)的阶段模型 黄梯云 P81— 82 1973年提出, 1980年扩展为六阶段模型: 初装、蔓 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阶段模型的意义:黄梯云 P83 战略计划的三阶段模型 目前有许多用于信息系统的规划工作,各种方法在规划工作中所起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 鲍曼、戴维斯和韦瑟比研制了一个信息系统计划工作的三阶段模型,阐明了广义战略规划的三个阶段及可选用的技术和方法。 见下图: 规划活动 可选用的方法: MIS战略规划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广义:包括三个阶段 狭义:仅第一个阶段 我们前边讲的是广义的概念。 意义:此模型有助于人们了解战略规划问题的本质,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 的规划阶段,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避免造成混乱。 战略规划具体步骤 1. 确定规划性质。 2. 收集相关信息。 3. 战略分析。 4. 定义约束条件。 5. 明确战略目标。 6. 提出未来略图。 7. 选择开发方案。 选择适宜的项目优先开发,制定总体开发顺序。 8. 提出实施进度。 9. 通过战略规划。 第二章 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到目前为止流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分析设计方法。 所谓结构化是指在明确系统需求的前提下,按照系统的功能要求,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系统,最后形成层次化的系统结构;所谓生命周期,是指系统开发过程严格按照分析、设计、实施、评价与 维护的阶段进行,每一步必须有质量控制,一个阶段未完成之前不能开始下一阶段,在维护期不断评价系统,对系统的每一次修改,也要按照上述的步骤进行,即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周期。 下边按其开发流程简要介绍如下: 初步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初步调查 的目的是进行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的目的是研究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初步调查与详细调查不同,初步调查比较多的是在组织的高层进行,初步调查由两部分组成:  一般调查:企业目标、组织概况、简单历史、企业简况、面临问题、计划等。  信息需求初步调查:职能机构的职责、活动,要处理的数 据及其数量和频度。 这是初步调查的主要内容。 可行性分析 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如下三方面的分析: ⑴经济可行性:经费落实、投入 /产出、效益,包括直接和间接及社会效益。 ⑵技术可行性:技术成熟程度、技术人员、功能对技术的要求。 ⑶管理可行性:领导的支持、管理基础(数据规范化程度)、人员素质等。 得到三结论之一:可行;不可行;修改后可行。 战略计划 信息需求分析 资源分配 组织计划引出法 战略格栅表法 战略目标集转换法 ( SST) 企业系统规划法 ( BSP) 关键成功因素法 ( CSF) 成本 /效益比较法 系统分析与初步设计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分析:(周广声 P3251) 1. 目标分析:企业战略目标,信息系统目标。 2. 环境分析:企业概况;组织机构;业务流程;需求分 析。 3. 数据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特征分析、数据间关系); 4. 数据流分析: DFD描述数据处理的过程。 5. 数据字典: DFD内全部元素的清单。 6. 建立系统逻辑模型:物理 — 逻辑 — 物理 逻辑设计四个基本原则:用户第一;高效率;可靠性;灵活性(适应变化)。 步骤:( BSP方法) ⑴确定系统边界 确定系统边界即确定系统范围。 确定系统边界的基本原则是:  目标明确。 信息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为某一目标服务,与此目标无关的应排除在系统之外。  处理流程结构清晰。 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流程清晰, 哪 些由计算机处理, 哪 些用非计算机的方法处 理,要确实弄清。  界面清楚。 系统与外界进行数据通讯的界面要清晰,输入输出接口要明确。 ⑵识别企业过程(从企业管理业务中提取的一组逻辑相关的决策或活动)。 ⑶识别数据类(周广声 P56) 数据类:一个数据结构,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一类数据。 定义数据类的两种方法: 实体法 :与组织有关的可独立思考的事务可称为实体。 可用六种数据类描述每一个实体(计划 /模式、统计 /汇总、存储、业务)。 过程法 :每个企业过程都有输入、输出数据,这些数据可定义为数据类,可从业务流程图直接归纳。 ⑷子系统划分: U/C矩阵。 ⑸建立系统功能模型( 周广声 P59): ① 根据划分的子系统,做 DFD。 ② 建立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进而建立系统功能模型。 ⑹系统的计算机逻辑配置(周广声 P60) 详细设计 1. 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周广声 P71)(系统划分、设备配置与选型) 代码设计 数据库设计(周广声 P74) 2. 功能模块预处理过程设计(周广声 P78) HIPO图 ⑴层次化模块结构图。 (周广声 P7880) DFD到层次化模块结构图的映射,变换映射、事务映射。 结构设计原则:高凝聚,低耦合,判断影响范围在控制范围之内。 ⑵ IPO图(周广声 P81) 处 理过程的描述:决策树、判定表、结构化英语 3. I/O设计、人机接口设计、报表设计 系统实施(周广声 P82) :划分工期、估计工作量、确定实施进度、人员配备计划、资金计划。 (周广声 P8485878996) 结构化程序设计 程序流程图、 NS图、 PAD图 软件测试:  白盒法: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 /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  黑盒法:等价分类法、边缘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 (周广声 P102)自底向上进行。 整体测试。 对系统管理人员和用户两类人员进行培训。 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 1. 系统调试(周广声 P105)做好系统切换前的准备工作:数据准备、系统文档准备。 2. 系统切换(周广声 P106)三种切换方式。 3. 系统运行(周广声 P107)组织机构、人员比例。 4. 系统维护(周广声 P1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