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清代文论选读(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都是 诗歌要表现的对象,即诗的内容。 ( 2)“才胆识力”说: 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此心之神明。 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 这是从创作主体言,在四要素当中,“识”是审美判断力;“才”是审美表现力;“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它建立在“识”的基础上,“识明而胆张”,“因无识,故无胆,使笔墨不能自由”;“力”是“才”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 中心意旨就是要确立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诗歌创作主体,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独创性 主体,才会有诗歌的独创性。 从主客体关系上说,才、识、胆、力是表现理、事、情的。 这种表现必须要“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要与表现对象的性质特点相符合。 王士禛的“神韵”说 王士禛( 1634~ 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好渔洋山人。 清初著名诗人,领袖诗坛五十年,有《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渔洋诗话》、《五代诗话》等诗论著作,选有《古诗选》、《十种唐诗选》、《唐贤三昧集》等。 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他早年就曾编著一本《神韵 集》以授学生,晚岁又编著《唐贤三昧集》,倾心于唐代王、孟、韦、柳派诗作所具有的冲淡、清远、“总其妙在神韵”的审美特征。 并且以为“‘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 ”(《池北偶谈》)当然,“神韵”一词早在魏晋时代的人物品鉴中就出现了,其后又运用到人物画论中,指的是人物的风神韵致,明人胡应麟、陆时雍,清初王夫之等都曾以“神韵”论诗。 实际上,王士禛是上继钟嵘、司空图、严羽的“滋味”、“韵味”、“妙悟”等诗学思想,和董其昌的南宗画论,总结了王、孟以来的山水田园派诗歌的艺术传统,从而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比较有系 统的诗歌理论。 王士禛“神韵”说的中心,是诗歌的审美表现问题,主张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必作全面精细的刻画,譬如画龙只画其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通过这所画的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出龙的整体风貌和无边的山水景象。 在情感和物象二者之间,王士禛认为物象应该完全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如王维画“雪里芭蕉”,王士禛称其为“兴会神到”,正是上乘之作。 “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所谓“清”,是一种超脱尘俗 的审美情怀;“远”则有玄远之意,也是一种超越的精神。 这种情怀和精神最宜于寄托在山水之中。 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 (1673—— 1769),字确士,号归愚。 他曾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很有名。 论诗专著为《说诗晬语》。 沈德潜论诗,注重辨别诗歌源流,他对诗歌史作了认真仔细的清理,认为唐诗代表了诗歌史的最高成就,“诗入宋元,流于卑靡”,则背离了正确的诗歌传统。 他力图使清代诗歌能够继承传统而不堕入歧途,因而提出论诗的原则是:“先审宗旨,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 韵,而一归于中正和平。 ”“审宗旨”涉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