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账户与复式记账【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熟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有余额,也分别在借方 或贷方,代表没有转销完的数额,一些 账 户,我们今天在基础会计中学习时它们无余额,但等进一步学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就会有余额了。 成本费用、收入成果类 账 户是将损益类 账 户细分的结果。 ③会计科目实行不固定分类,会计科目的性质( 账 户的性质)由余额的性质决定。 虽然会计科目表中将会计科目分为五类,但会计科目的性质由其余额的性质来决定。 比如,“其他应收款”科目一般余额在借方,表示债权,是资产性质科目,列在资产负债表的左方,但如果出现贷方余额,表示债务,是负债性质的科目,列在资产负债表的右方(但并不影响其借方登记增加数 和贷方登记减少数)。 ④为什么 账 户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这是约定,习惯成自然。 三、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 账 户的关系 、会计要素、 账 户的关系 划 单 红线 企业会计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账 户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工具。 、 账 户的关系 ①会计科目是 账 户的名称, 账 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 账 户还具有一定的格式。 而且,设有某一会计科目,但某企业不一定就开设(使用)该 账 户。 ②会计 科目是设置 账 户的依据。 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总分类 账 ,根据二级科目设置二级 账 ,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明细分类 账。 ③有时在实际工作中把 账 户简称成会计科目。 这实际上是由于 账 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的名称的缘故,认为没有必要严格分清楚。 ④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会计科目只是一个分类核算的标志,或说符号、记号;但 账 户除了包括会计科目名称以外,还有具体的结构和格式,并且具有一定的登记方法。 或者说,会计科目是无形的、抽象的,而 账 户是有形的、具体的。 第三节 借贷记 账 法 一、记 账 方法概述 所谓记 账 方法,就是根据 一定的原理和规则,采取一定的计量单位(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利用文字和数字来记载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 账 法 所谓单式记 账 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一般只在一个 账 户上登记一笔账。 单式记 账 法特点: ① 账 户设置不完整 ,需要什么资料就设置什么 账 户,登记什么经济业务。 一般只登记现金的收付,债权、债务事项。 ② 每笔经济业务只记一笔 账 , 即只记一个 账 户。 ③ 不能按一定的计算公式试算平衡 ,因而不能用来检查全部记录是否正确。 因此,单式记 账 不能全面、系统地反 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 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账 法 所谓复式记 账 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账 户中进行全面登记的一种记 账 方法。 复式记 账 法特点: ① 账 户设置完整、全面,构成一个 账 户体系。 即,对于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有相应的 账 户来作相关联的记录。 ② 每笔经济业务要根据其相互联系,用相等的金额至少记两笔 账 , 即相互联系地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 账 户。 例如,从银行提取现金 50 000 元,一方记现金 账 户增加 50 000 元 ,另一方记银行存款 账 户减少 50 000 元。 ③ 按一定的规则记 账 ,并能按一定的计算公式进行试算平衡 ,检查全部会计记录是否正确。 复式记 账 法的种类有:借贷记 账 法、增减记 账 法 (以增减作为记 账 符号来反映资金运动增减变动的一种复式记 账 方法,它实质上是根据复式借贷记 账 法改造过来的一种复式记 账 方法,过去被商品流通企业应用)、 收付记 账 法 (以收付作为记 账 符号来反映资金运动增减变动的一种复式记 账 方法,它实质上是在我国古代单式记 账法和朴素的复式记 账 法的基础上,根据复式借贷记 账 法改造过来的一种复式记 账 方法,包括钱物收 付记 账 法,过去被农村生产队会计应用;资金收付记 账 法,过去被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应用;货币收付记 账 法,过去被银行会计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 账 采用借贷记 账 法。 二、借贷记 账 法 借贷记 账 法是以“借”、“贷”作为记 账 符号,反映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一种复式记 账 方法。 账 的由来 从复式记 账 法产生的历史来看,虽然我国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四柱清册”这种复式记 账 法的萌芽,但发展一直相当缓慢,到了明末清初在民间运用着一种叫做“龙门 账 ”的复式记 账 方法,但其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 此时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一些城邦国家,由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时大大推动了其经济的迅猛发展,这就给诞生借贷复式记 账 法提供了客观的经济基础。 到了十五世纪在民间已逐渐形成比较完备的复式记 账 法。 所以,意大利数学家卢卡 .帕乔利( LOCA PACIAIO,或译为卢卡 .巴其阿勒)于 1494 年在著名的《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这本书中写了一章“簿记论”,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复式借贷记 账 法的原理,这就标志着复式借贷记 账 法的诞生。 从此以后,意大利的复式借贷记 账 法就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 、法国、英国,先后传播开来。 借贷记 账 法正式传入我国始于 1905 年,我国会计学者以蔡锡勇、谢霖、孟森等为代表学习日本的借贷记 账 法。 中华民国时期,以潘序伦、徐永祚和赵锡禹先生为代表的创办会计学校、引进美国式的借贷记账 法,改良我们记 账 方法。 解放后,我国的整个经济建设学习前苏联,会计也学前苏联,采用借贷记 账 法。 后来,我国的会计工作者又在借贷复式记 账 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并改造出复式增减记 账 法、复式收付记 账 法。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1993 年进行了会计改革,逐步取消使用复式增减记 账 法和复式收付记 账 法,并全面采用借贷记 账 法,与国际惯例相接轨。 ─→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平衡关系(即会计等式) 账 符号─→以“借”、“贷”作为记 账 符号 ●以本会计主体为参照系,要不然会产生正好相反的结论,初学者尤应注意。 账 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它是以资产总额恒等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平衡关系为基础的,以“借”、“贷”作为记 账 符号,从资金增减变化的四种类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例 1】 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 60 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 生,企业资产项目的现金增加了 60 000 元,资产项目的银行存款却减少 60 000 元,引起了资产内部两个项目之间以相等的金额一增一减的变动。 资产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借贷金额相等。 【例 2】 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直接偿还应付 账 款 50 000 元。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企业的权益内的短期借款负债项目增加了 50 000 元,权益内的应付 账 款负债项目却减少了 50 000 元,引起了权益内部两个负债项目之间以相等的金额一增一减的变动。 权益减少记借方,权益增加记贷方,借贷金额相等。 【例 3】 接受投资者投资 80 000 元,款直接存入银行。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企业资产项目的银行存款增加了 80 000 元,权益项目的实收资本也增加了 80 000 元,引起了资产项目和权益项目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增加,资产增加记借方,权益增加记贷方,借贷金额相等。 【例 4】 以银行存款 10 000 元,偿还银行短期借款。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企业资产项目的银行存款减少了 10 000 元,权益的短期借款负债项目也减少了 10 000元,引起了资产项目和权益项目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减少,权益减少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借贷金额相等。 因为经济业 务只有四种类型,而且这四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均是有借有贷,借贷相等。 所以,在借贷记 账 法下,对任何经济业务,都是有借有贷且借贷相等,这样就形成了借贷记 账 法的记 账 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上述四种类型经济业务所举例子的每项业务同时只记一个 账 户的借方和另一个账 户的贷方,它是复式记 账 法的基本形式。 如果经济业务内容比较复杂,需要在一个(几个) 账 户的借方和几个(一个) 账 户的贷方进行登记时,也符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 账 规则(注意:不同记 账 方法的记 账 规则不一样)。 【例 5】 长城电器公司收回应收销货 款共 32 000 元。 其中收到银行存款 31 400元,现金 600 元。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企业资产项目的银行存款增加了 31 400元,资产项目的现金增加了 600 元,资产项目的应收 账 款减少了 32 000 元,引起了资产内部三个项目之间以相等的金额增减的变动。 资产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两个增加的资产项目所记借方的金额之和与一个资产项目所记贷方的金额相等。 记 账 规则,是记 账 的依据,也是核对 账 目的依据。 ①根据资产总额等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含费用成本)类 账 户的借方余 额合计必然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含收入成果)类 账 户的贷方余额合计相等。 首先表现为期初余额,其次表现为期末余额。 ②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借方发生额等于贷方发生额。 所以,全部经济业务的借方发生额合计也就等于贷方发生额合计。 ③期初借、贷方余额合计相等,本期借、贷方发生额相等,期末借、贷方余额也就一定相等。 根据以上三点,在会计工作中我们就可以进行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发生额的试算平衡,以检查日常会计工作中的疏漏和错误,保证会计核算正确无误。 这种平衡方法,我们可以分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