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郁达夫(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甚至寻找性刺激,做出不利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 最后,他大概是跳海自杀了,他的结局也只能如此。 当他临死前喊出: 祖国呀祖国。 你快富起来吧。 就显得太无力了。 至于雨 我的死 是你害我的。 也不完全对,因为他自己也要负相当的责任。 《沉伦》中的主人公,确是 五四 时期一个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要求个性解放,要求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 同时,又具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 但他比别人多了一点东西,那就是世纪未的情绪。 这个时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了,他们在国外也感染上了世纪未情绪。 十九世纪未,因为资本主义矛盾暴露出来了,西方的一些青年找不到出路,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出现了颓废派。 在国外留学的这些青年,象《沉沦》主人公,便感染上了这种世纪未情绪,或者说颓废情绪。 这样 ,他可以说是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人物。 一方面,他背叛了旧社会,旧阶级,反封建的伦理道德,一方面他脱离人民群众又看不到真正的出路。 于是,在旧阶级与新阶级之间,像浪子一般浪来浪去。 有的人,因为革命的不断发展,他们不能被 吸引到革命潮流中来;有的人,也可能回到旧阶级中去。 还有的人,就在这浪荡中间死去了。 魏连殳是回到旧阶级中后死去的。 《沉沦》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从这一点来说,他比魏连殳强。 但他又多了一些魏连 3 殳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世纪未的情绪,他也死了。 他们的死都反映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也反映了知识分子自 身的严重思想弱点。 但是,鲁迅在写《孤独者》时,在同情魏连殳的同时,对他是有严厉批评性的。 而郁达夫写《沉沦》,这种带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品,对主人公就很缺乏批判的力量。 这就是《沉沦》的思想局限。 至于其中的一些色情描写,当然不值得肯定。 但写性变态,在当时也有一定反封建作用。 鲁迅《肥皂》就是描写道学家的卑污的灵魂的。 而郁达夫不是直接揭露封建道学,而是把人身上的性要求赤裸裸地亮出来,使得在这个问题上假装岸然道貌,或者遮遮掩掩,扭怩作态的道学家,感到难堪。 用自己灵魂中的污秽泼到道学家的头上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有一些反封建的意义,但是毕竟这种反封建是缺乏力量的。 郁达夫回国后他还有一些小说描写性变态的,思想意义不如《沉沦》高了。 因为在《沉沦》里他还写留学生在国外受到的民族歧视,他们的忧郁里包含着 不满民族压迫的内空,还有 一定的爱国情绪的表现。 可是回国以后的作品中这方面的内容就没有了。 至于写到一些人物为了追求性的满足,可以逛妓院,结交女戏子等,消极性就更大了。 像《迷羊》就属于这类作品。 郁达夫从他自己的境遇出发,对下层劳动人民怀有同情。 在他的小说中,也有一些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这也是他小说中最有成就的一部分。 如《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写上海一个纸烟工厂的女工叫陈二妹,她的父亲原来也是一个工人。 父亲去世后,靠她自己劳动来养活自己。 她每天做工要做十个小时,还要受到工头的欺凌。 所以,她痛恨工厂,希望人们 不要吸烟,告别是不要去吸她那个工厂出产的烟。 这个女工身上具有自发的反抗压迫的要求。 在这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