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外国文学史教学的跨学科叙事策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效果。 根据外国文学改编的 艺术种类 包括 美术 作品、音乐 作品、 歌剧作品和电影改编作品 等。 每种艺术讲故事的手段不同,表现方式不同,带来了阐释语言的不同。 在 课堂教学中, 需要 根据不同艺术作品的叙事语言进行作品的阐释 , 否则 难以达 到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 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中可以同时进行多种艺术 形式的阐释。 把绘画改编、歌剧改编与电影改 编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发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的同构性和 异质性。 多种艺术形式阐释的同构性主要表现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共同的关键元素,它 3 们的异质性表现在不同艺术形式讲故事的不同手段带来的艺术本质的差别。 比 如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 1605)与绘画作品、电影改编的关键元素都是父权思想。 威廉•希尔顿 的绘画作品《 李尔王与三个女儿 》绘制了小女儿回答李尔问题的一霎那,语出惊人,周围的人都感到惊讶。 在构图上,李尔王处于画面的中央,两个大女儿猥琐地跪在他的脚前,小女儿站立在左侧。 小女儿的眼光投向父亲,而所有人的眼光都望着她 ,形成人物之间的呼应。 李尔王的红色袍子和座椅生硬的直线显出父权的威仪。 考狄利娅 站姿的直线形和父亲、姐姐衣袍的曲线形成构图的稳定感和变化性。 她的站立高出了坐着的父亲和跪着的姐姐,表现了她在道义上的正义和真诚,成为画品真正的主角。 由苏联导演格里高里柯津采夫执导的影片《李尔王》( 1970),着力表现前期李尔的独断专横和后期李尔的流浪悔悟。 三个女儿比赛孝心 成为 影片开端的重头戏。 李尔 坐在熊熊 燃烧 的 柴火旁,隔着腾腾烟雾询问三个女儿谁最爱他。 柴 火是对李尔暴烈性格的衬托,他的父王权威就像火焰一样严厉不留情;烟雾暗示了李尔迷失的心智,他看不清楚烟雾中的三个女儿的真心。 烟火的视觉影像是剧本原著 不可能 有的, 剧本的提示语言也没有写到烟火, 它是电影 语言 的呈现。 绘画的红色袍子和座椅的生硬直线、电影 的烟火 是不同艺术形式表现的异质性特征,它们共同的视觉隐喻都指向李尔王父权的威仪 和 艺术改编 对这种权威的否定性激情。 通过对各种艺术改编的阐释, 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莎士比亚悲剧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 系统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建构 对外国文学 史跨学科知识 的比较与 阐释 不是孤立片断 的表现, 需要在教学中采用系统论 方法 , 循 着文学史的发展轨迹 建构出文化艺术的发展体系。 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应把外国文学史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个 教学系统。 这个 教学 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外国文学史知识是主干子系统,其他跨学科知识分别是建筑子系统、绘画子系统、 音乐子系统、歌剧子系统、电影改编子系统等。 这些子系统为主干子系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