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与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材料起着(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均匀,当饱和度 SK < 时,结冰不会引起冻害,因未充水的孔隙空间可以容纳下水结冰而增加的体积。 但当 SK > 时,则已容纳不下冰的体积,故对材料孔壁产生压力,因而会引起冻害。 实际上,由于局部饱和的存在和孔隙分布不均, SK 需较 小一些才是安全的。 如对于水泥混凝土, SK < 时冻害才会明显减小。 对于受冻,吸水饱和状态是最不利的状态。 可以用下述关系式来描述这种状态。 PKKVPSWS VVPPPWVVK 上式可以用来估计绝大多数材料抗冻性的好坏。 有时为了提高材料的抗冻性,在生产材料时常有意引入部分封闭的孔隙,如在混凝土中掺入引气剂。 这些闭口孔隙可切断材料内部的毛细孔隙,当开口的毛细孔隙中的水结冰时,所产生的压力可将开口孔隙中尚未结冰的水挤入到 无水的封口孔隙中,即这些封闭孔隙可起到卸压的作用。 3)材料本身的强度 材料强度越高,抵抗力破坏能力越强,即抗冻性越高。 材料的热工性质 (1) 导热系数 当材料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从材料一侧通过材料传至另一侧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导热性,以导热系数来表示,计算式如下: AtTT dQ 21 导热系数越小,材料的保温性能越好。 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因素有: 1)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一般地说,金属材料、无机材料、晶体材料的导热系数分别大于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非晶体材料。 2)孔隙率越大即材料越轻( o 小),导热系数越小。 细小孔隙、闭口孔隙 11 比粗大孔隙、开口孔隙对降低导热系数更为有利,因为避免了对流传热。 3)含水或含冰时,会使导热系数急剧增加。 4)温度越高,导热系数越大(金属材料除外)。 上述因素一定时,导热系数为常数。 保温材料在存放、施工、使用过程中,需保证为干燥状态。 (2) 热容量与比热容 材料受热时吸收热量,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热容量。 单位质量材料温度升高或降低 1K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热容量值等 于材料的比热容( c )与质量( m )的乘积。 材料的热容量越大,则建筑物室内温度越稳定。 . 3 材料的力学性质 材料的强度 (1) 理论强度 固体材料的强度决定于结构中质点间的结合力,即化学键力。 材料的破坏实际上是质点化学键的断裂。 原则上固体的理论强度能够根据其化学组成、晶体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来,但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组成、不同的结构以及不同的键合方式,因此这种计算非常复杂,而且对各种材料 均不相同。 奥洛旺 ( Orowan)提出了著名的 Orowan 公式,即材料的理论强度可由下式计算。 dvEft 式中: ƒt— 材料的理论强度, Pa; E — 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 Pa; ν— 材料的表面能, J/m2; d — 原子间距, m。 由上式计算出的理论强度很高,约为实际强度的 100~ 1000 倍。 实际上材料结构中含有大量缺陷,如晶格缺陷、孔隙、裂纹等。 材料受力时,在缺陷处形成应力集中。 如当脆性材料内部含一长度为 2c 的裂纹时,则强度可用 葛里斯菲( Griffith)微裂纹理论计算: cvEf 2 12 由上式可知,材料中的裂纹尺寸越长,材料的强度越小。 减小材料内部的缺陷(孔隙、裂纹等)可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强度。 (2) 材料的实际强度 材料的实际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常采用破坏性试验来测定,根据受力形式分 为 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等。 (3) 影响材料的实际强度的因素 a. 材料的内部因素(组成、结构)是影响材料强度的主要因素。 前已述及。 b. 测试条件是影响材料另一大要素,即也有相当大的关系。 当加荷速度较快时,由于变形速度落后于 荷载的增长,故测得的强度值偏高;而加荷速度较慢时,则测得的强度值偏低;当受压试件与加压钢板间无润滑作用(如未涂石蜡等润滑物时),加压钢板对试件二个端部的横向约束,抑制了试件的开裂,因而测得的强度值偏高;试件越小,上述约束作用越大,且含有缺陷的几率越小,故测得的强度值偏高;受压试件以立方体形状测得值高于棱柱体试件测定值;一般温度较高时,测得的强度值偏低。 ( 4) 材料的强度等级及比强度 为便于使用,常根据材料的强度值的高低,划分为若干强度等级或标号。 对于不同强度的材料进行比 较,可采用比强度这个指标。 比强度等于材料的强度与其表观密度之比。 比强度是评价材料是否轻质高强的指标。 表 1— 3 是几种主要材料的比强度值。 表 1— 3 几种主要材料的比强度值 材料 表观密度( kg/m3) 强度( MPa) 比强度 普通混凝土 2400 40 低碳钢 7850 420 松木(顺纹抗拉) 500 100 烧结普通砖 1700 10 铝材 2700 170 铝合金 450 2800 玻璃钢 450 2020 13 材料的弹性与塑性 弹性是指材料受到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外力撤掉后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和大小的性质。 将发生的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明显具有这种特征的材料称为弹性材料。 受力后材料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即为弹性模量。 其表达式为: E 塑性,是指受到外力作用产生的变形,不能随外力撤消而自行恢复原状的性质。 所发生的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具有这种明显特征的材料,称为塑性变形材料。 大多数材料受力初期表现为弹性变形,达到一定程度表现出塑性特征,称之为弹塑性材 料(如混凝土)。 也即单纯的弹性材料是没有的。 材料的脆性与冲击韧性 材料在破坏时,未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而表现为突发性破坏,此种性质称为材料的脆性。 脆性材料的特点是塑性变形小,且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比值较大( 5~ 50 倍)。 无机非金属材料多属脆性材料。 材料抵抗冲击振动作用,而不发生突发性破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冲击韧性或韧性,或在冲击振动作用下,吸收能量、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韧性材料的特点是变形大、特别是塑性变形大、抗拉强度接近或高于抗压强度。 木材、建筑钢材、橡胶等属于韧性材料。 在工程 中,对于要求 有冲击、振动荷载作用的结构,需考虑材料的韧性。 材料的硬度与耐磨性 硬度,是材料表面的坚硬程度,是抵抗其他硬物刻划、压入其表面的能力。 通常用刻划法、回弹法和压入法测定材料的硬度。 耐磨性,是材料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 材料的耐磨性用磨耗率表示。 材料的耐磨性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强度、硬度等有关。 建筑中用于地面、踏步、台阶、路面等处的材料,应当考虑硬度和耐磨性。 材料的耐久性、装饰性 及环境协调性 材料的耐久性 材料在环境中使用,除受荷载作用外,还会受到周围 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方面的作用。 14 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在各种环境介质的长期作用下,保持其原有的性质的能力称为材料的耐久性。 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不同,对耐久性的要求也不同。 耐久性一般包括材料的抗渗性、抗冻性、耐腐蚀性、抗老化性、耐溶蚀性、耐光性、耐热性、耐磨性等耐久性指标。 不同材料所要求保持的主要性质也不相同,如对于结构材料,主要要求强度不显著降低;对装饰材料则主要要求颜色、光泽等不发生显著变化等 金属材料常由化学和电化学作用引起腐蚀和破坏;无机非金属材料常由化学作用、溶解、冻融、 风蚀、温差、湿差、磨擦等因素中的某些因素或综合作用而引起破坏;有机材料常由生物作用(细菌、昆虫等)、溶蚀、化学腐蚀、光、热、大气等的作用而引起破坏。 为了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可采取提高材料本身对外界作用的抵抗能力、对主体材料施加保护层、减轻环境条件对材料的破坏作用等措施。 材料的装饰性 装饰材料是用于建筑物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材料,要求装饰材料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能。 ( 1) 材料的颜色、光泽、透明性 ( 2) 质感 ( 3) 形状和尺寸 ( 4) 立体造型。第一篇建筑与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材料起着(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的加法算式是若干个大小相接近的数连加,这样的加法算式也可以用巧妙的办法进行计算。 例题 计算 1997+2020+1999+2020+1991+2020 解: 经过观察,算式中 6个加数都接近 2020,我们把 2020称为“基准数”。 我们把这6 个数都看作 2020,则变为 6 个 2020。 如果多加了,就减去,少加了再加上,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原式= 2020 6+( 3+ 2- 1+
取法定公积金 325, 3,083, 3,464, 3,521, 提取法定公益金 ――― 1,541, 1,732, 1,760, 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合并报表填列) 217, 127, 七、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 44,450, 42,001, 22,368, 12,677, 减:应付优先股股利 ――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 应付普通股股利 7,984, 5,323, 5,323,
步传输到每一个学生工作站屏幕上,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 监看功能:教师可以不离开自己的座位而从教师机上清楚地掌握系统运行状况,并及时显示实时工作状态。 数据 /视频大屏幕投影机 食品 多媒体计算机 网络教室 校园网 摄像头 远程终端 inter 视频切换器 录 像 机 影 碟 机 实物视频展示台 控 制 台 有 线 话 筒 无线话筒接受机 录 音 机 功率放大器与音箱 18
本授权书申明: (单位全称) 的 (法人代表姓名、职务) 经合法授权,特代表本公司(以下称“投标申请人”)授权 (单位全称) 的 (被授权人姓名、职务) 为正式的合法代理人,并授权该代理人在有关 广州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校区第 二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 的资格预审过程中以投标申请人的名义并代表投标申请人签署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等并处理与此有关的一切事务。 各方在此分别签字,以资证明。 投
析方法是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能反映整个国民经济运 行情况的总量,通过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决定经济政策的选择。 基本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及其变化规律。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 相互关系。 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经济增长理论
率。 如何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第三章思考题 1. 美国四大报告的名称及其检索工具。 2. 科技会议文献的检索工具。 3. 学位论文的检索工具。 4. 标准文献的检索工具。 5. 什么是专利。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是什么。 6. 专利有哪几种。 7. 发明专利说明书的内容有哪几部分。 第四章思考题 1. 计算机检索有哪几种类型。 2. 计算机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