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与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材料起着(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均匀,当饱和度 SK < 时,结冰不会引起冻害,因未充水的孔隙空间可以容纳下水结冰而增加的体积。 但当 SK > 时,则已容纳不下冰的体积,故对材料孔壁产生压力,因而会引起冻害。 实际上,由于局部饱和的存在和孔隙分布不均, SK 需较 小一些才是安全的。 如对于水泥混凝土, SK < 时冻害才会明显减小。 对于受冻,吸水饱和状态是最不利的状态。 可以用下述关系式来描述这种状态。 PKKVPSWS VVPPPWVVK  上式可以用来估计绝大多数材料抗冻性的好坏。 有时为了提高材料的抗冻性,在生产材料时常有意引入部分封闭的孔隙,如在混凝土中掺入引气剂。 这些闭口孔隙可切断材料内部的毛细孔隙,当开口的毛细孔隙中的水结冰时,所产生的压力可将开口孔隙中尚未结冰的水挤入到 无水的封口孔隙中,即这些封闭孔隙可起到卸压的作用。 3)材料本身的强度 材料强度越高,抵抗力破坏能力越强,即抗冻性越高。 材料的热工性质 (1) 导热系数 当材料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从材料一侧通过材料传至另一侧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导热性,以导热系数来表示,计算式如下:   AtTT dQ   21 导热系数越小,材料的保温性能越好。 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因素有: 1)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一般地说,金属材料、无机材料、晶体材料的导热系数分别大于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非晶体材料。 2)孔隙率越大即材料越轻( o 小),导热系数越小。 细小孔隙、闭口孔隙 11 比粗大孔隙、开口孔隙对降低导热系数更为有利,因为避免了对流传热。 3)含水或含冰时,会使导热系数急剧增加。 4)温度越高,导热系数越大(金属材料除外)。 上述因素一定时,导热系数为常数。 保温材料在存放、施工、使用过程中,需保证为干燥状态。 (2) 热容量与比热容 材料受热时吸收热量,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热容量。 单位质量材料温度升高或降低 1K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热容量值等 于材料的比热容( c )与质量( m )的乘积。 材料的热容量越大,则建筑物室内温度越稳定。 . 3 材料的力学性质 材料的强度 (1) 理论强度 固体材料的强度决定于结构中质点间的结合力,即化学键力。 材料的破坏实际上是质点化学键的断裂。 原则上固体的理论强度能够根据其化学组成、晶体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来,但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组成、不同的结构以及不同的键合方式,因此这种计算非常复杂,而且对各种材料 均不相同。 奥洛旺 ( Orowan)提出了著名的 Orowan 公式,即材料的理论强度可由下式计算。 dvEft  式中: ƒt— 材料的理论强度, Pa; E — 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 Pa; ν— 材料的表面能, J/m2; d — 原子间距, m。 由上式计算出的理论强度很高,约为实际强度的 100~ 1000 倍。 实际上材料结构中含有大量缺陷,如晶格缺陷、孔隙、裂纹等。 材料受力时,在缺陷处形成应力集中。 如当脆性材料内部含一长度为 2c 的裂纹时,则强度可用 葛里斯菲( Griffith)微裂纹理论计算: cvEf  2 12 由上式可知,材料中的裂纹尺寸越长,材料的强度越小。 减小材料内部的缺陷(孔隙、裂纹等)可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强度。 (2) 材料的实际强度 材料的实际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常采用破坏性试验来测定,根据受力形式分 为 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等。 (3) 影响材料的实际强度的因素 a. 材料的内部因素(组成、结构)是影响材料强度的主要因素。 前已述及。 b. 测试条件是影响材料另一大要素,即也有相当大的关系。 当加荷速度较快时,由于变形速度落后于 荷载的增长,故测得的强度值偏高;而加荷速度较慢时,则测得的强度值偏低;当受压试件与加压钢板间无润滑作用(如未涂石蜡等润滑物时),加压钢板对试件二个端部的横向约束,抑制了试件的开裂,因而测得的强度值偏高;试件越小,上述约束作用越大,且含有缺陷的几率越小,故测得的强度值偏高;受压试件以立方体形状测得值高于棱柱体试件测定值;一般温度较高时,测得的强度值偏低。 ( 4) 材料的强度等级及比强度 为便于使用,常根据材料的强度值的高低,划分为若干强度等级或标号。 对于不同强度的材料进行比 较,可采用比强度这个指标。 比强度等于材料的强度与其表观密度之比。 比强度是评价材料是否轻质高强的指标。 表 1— 3 是几种主要材料的比强度值。 表 1— 3 几种主要材料的比强度值 材料 表观密度( kg/m3) 强度( MPa) 比强度 普通混凝土 2400 40 低碳钢 7850 420 松木(顺纹抗拉) 500 100 烧结普通砖 1700 10 铝材 2700 170 铝合金 450 2800 玻璃钢 450 2020 13 材料的弹性与塑性 弹性是指材料受到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外力撤掉后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和大小的性质。 将发生的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明显具有这种特征的材料称为弹性材料。 受力后材料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即为弹性模量。 其表达式为: E 塑性,是指受到外力作用产生的变形,不能随外力撤消而自行恢复原状的性质。 所发生的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具有这种明显特征的材料,称为塑性变形材料。 大多数材料受力初期表现为弹性变形,达到一定程度表现出塑性特征,称之为弹塑性材 料(如混凝土)。 也即单纯的弹性材料是没有的。 材料的脆性与冲击韧性 材料在破坏时,未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而表现为突发性破坏,此种性质称为材料的脆性。 脆性材料的特点是塑性变形小,且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比值较大( 5~ 50 倍)。 无机非金属材料多属脆性材料。 材料抵抗冲击振动作用,而不发生突发性破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冲击韧性或韧性,或在冲击振动作用下,吸收能量、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韧性材料的特点是变形大、特别是塑性变形大、抗拉强度接近或高于抗压强度。 木材、建筑钢材、橡胶等属于韧性材料。 在工程 中,对于要求 有冲击、振动荷载作用的结构,需考虑材料的韧性。 材料的硬度与耐磨性 硬度,是材料表面的坚硬程度,是抵抗其他硬物刻划、压入其表面的能力。 通常用刻划法、回弹法和压入法测定材料的硬度。 耐磨性,是材料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 材料的耐磨性用磨耗率表示。 材料的耐磨性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强度、硬度等有关。 建筑中用于地面、踏步、台阶、路面等处的材料,应当考虑硬度和耐磨性。 材料的耐久性、装饰性 及环境协调性 材料的耐久性 材料在环境中使用,除受荷载作用外,还会受到周围 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方面的作用。 14 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在各种环境介质的长期作用下,保持其原有的性质的能力称为材料的耐久性。 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不同,对耐久性的要求也不同。 耐久性一般包括材料的抗渗性、抗冻性、耐腐蚀性、抗老化性、耐溶蚀性、耐光性、耐热性、耐磨性等耐久性指标。 不同材料所要求保持的主要性质也不相同,如对于结构材料,主要要求强度不显著降低;对装饰材料则主要要求颜色、光泽等不发生显著变化等 金属材料常由化学和电化学作用引起腐蚀和破坏;无机非金属材料常由化学作用、溶解、冻融、 风蚀、温差、湿差、磨擦等因素中的某些因素或综合作用而引起破坏;有机材料常由生物作用(细菌、昆虫等)、溶蚀、化学腐蚀、光、热、大气等的作用而引起破坏。 为了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可采取提高材料本身对外界作用的抵抗能力、对主体材料施加保护层、减轻环境条件对材料的破坏作用等措施。 材料的装饰性 装饰材料是用于建筑物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材料,要求装饰材料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能。 ( 1) 材料的颜色、光泽、透明性 ( 2) 质感 ( 3) 形状和尺寸 ( 4) 立体造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