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投入,专题 立项研究 、协作攻关。 经过 多 年系统 调查 和 研究,已 摸清一批重大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为害 的 特点, 揭 示了其灾变规律与 机制,研究总结出其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并 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 为 生产力。 其中有一大批重大病虫 草鼠 害研究项目 的 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 农业部、 省 政府的科技进步 一、二、三等奖或农牧渔业丰收 一、二、三等奖。 曾 先后开展调查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与科技成果的 农作物主要 病虫草鼠 害,其中水稻病虫有:稻瘟病、稻病毒病、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白叶枯病、稻瘿蚊 等;蔬菜病虫有: 小菜蛾、 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美洲斑潜蝇、烟粉虱、大豆疫病、 线虫病等;果树病虫有:柑桔溃疡 病、柑桔黄龙病、柑桔螨类、柑桔介壳虫类、桔小实蝇、荔枝龙眼蝽象、蛀蒂虫、 及枇杷、 橄榄等 主要病虫;甘薯病虫有 : 甘薯 瘟 病、甘薯小象 甲等, 茶树病虫 13 有 : 茶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等;调查了农田杂草种类及其分布,推广应用新型除草剂及防除技术; 调查明确 我省农区鼠害 主要种类、优势种及发生为害 特点 , 推广 科学灭鼠技术及新 型安全 杀鼠剂等。 上述研究成果,使 我省重大 农作物 病虫草鼠害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升 了我省农业综合能力,提高了我省植保科技水平,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也使植保科技进步和发展 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我省植物保护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 面临威胁 农业生产安全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粮食安全是农业生产安全的首 要问题,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 当 前粮食安全仍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 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 这是粮食安全的基 本 方针。 近年 来 ,我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已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主要表现 为 :农作物病虫种类多、 发生面积大、暴发频率高、危害重。 全省常年发生的农业有害生物多达 15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危害的有 100余种以上。 常年病虫草鼠 发生 面积600余万公顷次 , 防治 700万公顷次以上。 每年全省 防治 病虫草鼠 挽回粮食损失 60 万吨,挽回 果、蔬、茶等经作产量损失 100 14 万吨以上, 占产量 的 8%~ 15%, 但每年仍造成 粮、果、蔬、茶 等产量损失 60 万吨以上。 随 着气候、环境、种 植结构、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变化,病虫种类增加、 发生为害程度上升,除水稻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等重大病 虫仍处高发态势外,果、蔬、茶等作物病虫急剧增长。 一旦暴发成灾,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减产 达 30— 40%以上。 同时,由于有害生物适应性不断增强、造成新小种和生物 型 不断变化 ,一些次要病虫上升为主 要病虫。 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广泛应用,潜在的风险也加大,可能 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及人类 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 环境与生态安全 问题突出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农业环境污染 较严重。 每年因为污染使土壤和水资源遭受 严重破坏及粮食 减产,环境污染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农药等大量使用 ,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 也导致农作物高产地区和农田生态平衡失调, 病虫害频发,耕地污染 、水污染、使得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提高,农产品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 对 早已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 威胁 ,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产品产量 和 质量 , 以 及 影响 农产品出口贸易等。 由于长期过分地依赖 和滥用 化学农药, 导致 害虫再猖獗、害虫的抗药性和农药残留等严重问题。 到 90 年代 , 对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已增加到 520种, 有的 农药使用 2— 3 年就产生抗性。 近年水稻重大害虫褐飞虱对吡虫啉 类农药已 产生很高的抗性 ,加大了大面积防控难度。 15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 不容乐观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与加入 WTO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 变得越来越突出。 当前我省防治病虫 仍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加之施药机械和技术较落后,导致农产品农残等问题仍较突出。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 修订技术法规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对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限制水平和植物检疫措施的要求,这已成为影响 我国 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技术壁垒。 被进口国停止贸易交往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产品安全工作,开展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 品放心工程”等一系列安全监控工作,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较严峻。 国家禁限 使用的 农药屡禁不止,用药观念 和用药 技术 仍 较落后 ; 质量标准、市场准入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监管力度还需加强等。 (四)外来生物 不断 入侵 近年来, 我省 农业生产对外交流频繁,尤其是与台湾地区的水果、蔬菜、观赏 植物 等园艺产品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大大增加了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 2020年至 2020年,全省 国外引种审批种子 10036 吨、苗木 1105 万株。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020 年进境植物及其产品 1744 批 ,与 2020 年比,分别比增 14%和 %。 2020年进境植物及其产品 1944批 ,又增 %和 5%。 2020— 2020 年,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截获进境植物有害 生物 1098批次、 4091种次,其中比增 %和 30%; 2020年截获进境植物有害生物 610 批次、有害生物 2233 种次,分别比 16 增 25%和 %。 频繁的种苗交流引进大大增加了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 据统计,近年我省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的数量逐年上升,频率加快。 检疫性有害生物七 十 年代发生 2种,八十 年代传入 3 种,九十年代传入 10 种,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平均两年就传入 1种。 近年来还查到属我省首次发生的危险性有害生物 4— 5个。 外耒有害生物不断入侵蔓延,对我省农业生产、生态安全等都将构成重大威胁。 四、我省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关键技术 (一)发展思路 植保学科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今后我省植保工作和植保学科都迫切需要一个大发展,这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我们的新要求、新任务,也是“十一五”期 间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战略重点。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牢固树立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用新思路、新举措 、 促进 我省 植保学科新发展。 现代植保学科发展 的 趋势 将 朝着微观、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同时在宏观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不断发展病虫治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应用生态学和基因工程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监控决策体系。 植保学科的发展将为建立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 的 可持续植保技术提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调控,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控制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17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保 障。 为此,本学科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我省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监测 和 预警水平 ,加强农业生物灾害预防和控制的基础研究。 主要包括: 病原物致病性变异及植物抗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 , 害虫猖獗致灾机理及其调控基础研究 , 有害生物 与 寄 主 作物 和天敌之 间互作机理研究 ,重要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研究 , 危 险 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与控制基础研究等。 大力研发应用与环境相容 的农药及其配套技术;加强农业有害生物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强对外来生物入侵和转基因生物安全涉及的高技术平台、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等 的系统研究,强化有害生物灾变 规律、致灾机理和区域性综合灾害风险 分析与预警研究等。 (二)发展目标 我省植保学科的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 开展 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成 灾机理、预测预警和 有 害生物控制理论和技 术 深入、系统研究,重视现代高新技术在基础 研究 与农业生产 中的应用,以满足农作物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关键技术 的 要求。 为了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构建新型植 保体系,强化植保队伍建设,注重植保人才培养,加强植保立法、执法,改善装备手段,建立长效。福建省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