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新课程高中语文研讨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忽视它的新的意义,以静态消极的观念对待。 如何上好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重大突破的几个关键因素之一。 为此,我们试图就选修课教学的相关策略作一些探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 16 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选修课也 应该体现基础性„„”。 显然,选修与必修课在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方面有着共性。 虽然选修课程有五大体系,并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每一目标又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但它与必修课在“课”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过程。 选修课的内容不管如何新、如何编排,究其根本都是语文内容,都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完成学习过程。 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 我们绝不需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必须抛弃原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去创造另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与之相配合。 当然,又因 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普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 总而言之,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而是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并符合学情需要。 高中新课程的一个理念,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自然也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的重要意义是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 17 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 很自然,个性化是选修课教学的核心之一。 在内容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某一选修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可以是对这一专题、方向、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也可以是对另一专题、方向、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 教师要充分尊重并积极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 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以教师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如: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的同学愿意从应用性目标去研究其中的古代汉语言现象,有的同学从审美性目标去研究诸子文章的不同的思想美与艺术美,有的同学则从探究性目标去探研诸子各家的思想差异„„显然,选修正是因为学生有所“选”,才能有所“修”,从而体现选修课的特性和课程开设目标。 当然,教师也有可能根据需要去统一组织学习,这就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 例如,选修《 史记 选读》,教师根据需要,先制定一个总体框架原则,如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 体验。 每个框架再设置具体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积累与整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保证学生能自主流畅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任务;“问题探究”重在探索作者和传记主人公的道德品格、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更多关注作品的人文性和艺术力,从而让学生汲取营养,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读传统作品;“活动体验”重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其中,针对第一个 18 目标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内容,统一组织学习,这样便于师生共同 学习,共同研讨,共同评价;而针对后两个目标的学习,教师可设置多个选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也可让学生(包括个体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自行选题进行探究。 在坚持个性化的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还要符合学情需要。 在内容上,选修教材的编者多为在某一专业领域大有建树的大学资深教授或著名学者,这使得选修教材专业性强,内容精深、系统,未必完全符合高中学情。 同时,普遍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且高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在知识面、阅读条件、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因此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杜绝一视同仁地开展教学,而是量力而行,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与本地本校学情不太相符的要适度删减,与此同时,可开发适合本地本校学情的教材作为学习内容。 比如,笔者曾就人教版已研发出的八套选修文本作过一 项调查,结果发现城镇学生愿意选修的文本排在前五位的的依次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等,其中文理科学生的选择内容大有不同,文科学生偏向选择诗歌、散文类,理科学生偏向选择传记、小说类;乡村学生多愿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等。 在选修Ⅱ的内容选择调查中,城镇学生多愿意选修影视欣赏、音乐美术欣赏、演讲与口才、网络文学、前卫文学等,乡村学生多愿选修中外风土人情、中国历史 19 与文学、乡土文学、名著导读、写作辅导等。 由此可见,选修课内容的选择有 着明显的学情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对选修内容作出取舍。 教师牢记选修教材只是学习的一个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教材。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性质。 自然,不同的模块系列,其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应有一定的区别。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 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 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可见,学习方法与过程的选择性与个性化也是选修课的一大特征。 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 比如“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新闻与传记”系列,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选择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 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 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教学过程可分为 :课文品读 [(理解诗文局部问题) (鉴赏诗文局部手法) (引导对诗文的争鸣) (读诗文后 20 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开拓视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借石攻玉(援引对诗文内容进行引申而写的文章)联读新得(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再比如“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可以将重点放在论著内容和观点的解读与探究上,通过阅读感知、质疑有惑、探查讨论、思考研究,在阅读、交流、辩论 、答问、汇报、展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引起争鸣,开阔视野,积淀底蕴,增强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能力。 至于选修Ⅱ,由于更多地结合实际,使得内容更加灵活、综合性更强,因此,学习方式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性,体现更鲜明的个性特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总之,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应“因课制宜”,体现出不同的选择性与个性化,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会“动脑”去思考接受的单一方式,还要让他们“动手”去探查实践,“动眼”去观察发现,“动口”去质疑辩论,“动心”去感知体验。 当然,在总体上仍要以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这样,作为新课程改革一大亮点的选修课的积极功能自然会体现出来。 ,坚持“实”与“活”的宗旨。 首先,高中学生是个发展的人。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的发展。 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与教参上的现成的答案,喜欢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 如果所学的内容不能超越高中生的水平,不能使学生听讲后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受,是不会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 21 因此,选修课堂上,浅层次的提问和探究,学生可能不感兴趣; 所学内容如果大而无当,教者虽有准备,能讲的天花乱坠,但学生没有认知和感受,也是无效的课堂。 但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高中学生还是个不成熟的人,在认知思维、学习品格、兴趣意志等方面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培养。 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选修课不等于大学课程,不宜作“深挖、深究”式的教学,而是依据中学生特点,量力而行地开展教学。 在课型上,其一,选修课不宜上成讲座式的学术课。 选修课虽具有较明显的专题性质,但毕竟教学对象不是大学生,教学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因而,不能以大学讲座式的课型来开展教学。 如教学《中外戏剧欣赏》中的《 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就不宜大讲特讲莎士比亚创作思想的发展和中西方戏剧的不同特色;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不宜大谈韩、欧、苏、柳的作品艺术手法与思想内容的同异等„„因为这样就任意地加深了难度,拓展了宽度,背离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与特点。 不着力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大堆僵死的知识和概念,其语文素养自然也无法实现全面培养。 其二,选修课不能上成语文知识专题课。 选修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作基本框架,同时,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很容易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出现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型设计。 如 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型会变成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方法系列讲座;教学《先秦诸子选读》,课型会变成文言文知识的系统讲授课;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课型会变成高考字、词、句基础知识讲座等。 22 这些课型的选择违背了选修课开设宗旨,是一种知识中心的回潮,是与语文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一种现象。 其三,选修课不能上成以人文为中心的文化课。 和语文知识专题课课型相反,选修课的教学也不能上成以人文为中心的文化课。 如教学《先秦诸子选读》,课型会变成教师大讲诸子百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人文课;教学《外国小说欣赏》,课型会变成大讲意 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现代派中的人性意识等。 这种课型,抛开了文本内容,抓住其思想与人文的内涵大加发挥,是一种舍本逐末、好大喜功的行为。省新课程高中语文研讨会(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王苏民 于 革 沈 吉 吴敬禄 羊向东 胡守云 薛 滨 三等奖( 120项) 1.抗条纹叶枯病高产迟熟中粳品种扬粳 9538选育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 所 主要完成人:张洪熙 李爱宏 赵步洪 周长海 谭长乐 2.水稻“小穗头”成因及其控制技术的应用 完成单位: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南京农业大学
省西部高山地区开始引种日本落叶松、日本柳杉等优良树种。 由于以上两个树种表现优良适应性— 11 — 强、生长快、材质好,引种获得巨大成功,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逐步在我省西部高山地区大面积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恩施州、宜昌、神农架、十堰等地推广日本落叶松、日本柳杉造林至少 200 万亩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在大面积推广营造日本落叶松、柳杉的过程中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青年 坚持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始终是共青团的首要任务。 —— 要引导青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活动,以“改革开放 30周年”为契机, 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过程,确保资本保值、增值。 (四)贷款贴息。 主要用于为形成较大产业化规模效益而向银行大额借贷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根据项目技术水平、贷款规模等采用全贴、半贴方式,确定相应的贴息额度。 (五)以奖代补。 主要用于前期政府未投入且在成果转化 15 中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承担单位, 以及在推进成果转化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部门。 上述方式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第六章 项目申报 第十一条
3下列设备中,( )既可作为输入设备,也可作为输出设备。 用户需要使用某一文件时,在命令中应指出文件( )。 4激活 Windows的菜单命令,( )。 键盘实现 4目前在打印预览状态,若要打印文件,( )。 4在 Windows 95 中,下列不合法的文件名是 ( )。 BMP BMP 4标签式选项卡首先应选择 _____,然后在它的对话框中进行各项选择。 C. D. 4在 Windows
195 科教 荆州 王明钦 关于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总体规划、系统建设楚文化展示区的建议 省文化厅、荆州市人民政府 196 计财 荆州 幸正荣 关于批准沙市区建立省级开发区的建议 省发改委 197 科教 荆州 李建明 关于改革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的建议 省教育厅 15 198 科教 荆州 张 瑜 关于尽快落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项目建设地方配套经费的建议 省发改委、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