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艺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艺人们将漆泥改用多种原料配成油泥。 具有配色自由,可塑性强,细腻坚韧,不易剥蚀,经久耐用的优点。 外加贴金、镶银装饰,使作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把堆塑和绘画、雕刻的艺术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瓯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工艺美术行业。 其特点是画面多采,格局不限,层次清晰,大都用于大插屏、挂屏、多扇联屏、挂钟及小首饰箱等,其内容有花鸟、山水和戏曲人物等。 作品题材广阔,品种多样,有壁画、挂屏、 家具、台屏、首饰箱和各类包装盒等,深受人们喜爱。 (四)介绍剪纸和灯彩 特色鲜明的温州剪纸 温州剪纸的历史十分悠久,特色鲜明,尤以乐清细纹刻纸最为突出,据元《大德乐清县志》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 ”可见乐清已有 700 余年的剪纸历史。 乐清的细纹刻纸源于民间的“龙船灯”。 每逢新春佳节,村村皆有驱邪纳福的娱乐活动,还要对龙船灯进行评比,因龙船灯以剪纸饰制,这就推动了细纹刻纸的提高和发展。 已故著名老艺人陈朝芬在一方寸的纸面上刻出 52条纸线,近百种花样,被誉为剪纸中的“微雕”。 这几年,细 纹刻纸的艺术又有了新的提高,林邦栋以其细腻精巧的特点,荣获中国十大金剪;陈余华、周是一、余忠惠等人的作品,在全国也屡屡获奖并被收藏。 乐清细纹刻纸逐步形成了中国剪纸的一绝。 前不久,乐清市文化局正式将有关材料上报省文化厅,申报“中国剪纸(细纹刻纸)之乡”。 平阳、苍南一带的点色剪纸,也很具特色,在继承传统的点色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洋水彩画中光和色的运用方法,为点色剪纸的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林湘等人的作品大量远销到海内外。 还有温州张宏欣的立体剪纸,陈时建的撕纸等,都给人一种新鲜逼真的感觉。 此外,古塞、吴秋萍、黄文卿、郑岩等人的作品,这次虽然没有参展,但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影响。 在温州乐清、永嘉等地,盛行着一种叫“首饰龙”的龙灯。 它和其它的龙灯不同,全身不是呈龙形,而是依照鱼船结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 船长 3 米,款米,高米 3 左右。 前有龙头,在龙头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后有龙尾,中间“龙身”上有 57 层楼阁。 上插各色小 旗,每层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结构,内壁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淡绿色或五颜六色的细纹刻纸图案,当龙腹内点灯时,灯光映得四周刻纸奇彩纷呈,耀眼夺目。 整只龙船饰有 70 多个制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层亭台中又配饰着近 300 个精彩的绸塑人物。 组成 80 多出戏,内容大多取材与《三国演义》、《说岳全传》。 民间称为“龙船灯”,又叫“楼船”。 整个龙灯还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把所有吸取人物分别联结在一块。 通过灯下的一人摇手,由一个人操作,可牵动全部绸塑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动作,妙趣横生,逗人喜爱,显示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首饰 龙属于观赏性龙灯,专供人们观看,一般不做舞蹈表演。 当首饰龙出动时,还有一只和龙灯配套的灯,俗称“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 它的体形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剪纸图案,只在灯的左右绘上一点龙鳞,以做象征。 六、布置作业: 搜集中国剪纸的发展历程,以及北派和南派剪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