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流派纵横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厌倦之后, 20世纪 50年代以斯堪的纳维亚 设计为代表的“有机现代主义”以其非正规化、人情味和轻便、灵活开始兴盛。 60年代的“新现代主义”似乎为设计界吹进了新鲜空气,其实也是 20~30年代现代主义的换汤不换药地继承发展,它推崇几何形式和机器风格,与现代主义不同的是新现代主义更注重几何形式的抽象美和高品位。 当然,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商业办公机构的发展对秩序、冷漠、严肃格调的要求也为它推波助澜。 与新现代齐头并进的还有“高技术风格”。 它不仅仅是理性科学的体现,而且在感性的美学理论上大胆地夸张高新技术。 高技术派对采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高新技术表现出极高的乐观和崇拜。 有机现代主义是探索如何使现代主义的冷漠刻板更具情趣和人情味以使其更适于有血有肉的人。 而高技派则认为人应该抱着对高新技术无比乐观的态度去适应高新技术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 1976 年,英国建筑师皮阿诺和罗杰斯的设计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震动世界,它不仅坦率地暴露了结构,而且把电梯、水电空调系统的管理都装在幕墙之外,并且涂上鲜明的颜色加以区分 ,造成一种令人嗔目结舌的视觉感受。 当时的高技术风格的家电的技术含量被大大夸张了,面板上控制键和显示仪表密布,看上去象尖端科研使用的专业仪器。 高技风格在反传统,纯技术方面走向了“根限主义”。 物极必反,高技风格产生的同时, POP 风格闪亮登场。 POP 以追求形式异化。 风格鱼龙混杂,同时强调视幻效果和光怪陆离,讲究趣味恢谐奇异,甚至借用风格牛马不相及的人和物品形状来进行设计,终于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极端。 但是,它们出现又预示着设计史上的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1966 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一书,是后现代主义的战斗檄文。 它用“少就是乏味”代替“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名言,它与现代主义绝非一脉相承因而最直观的名称应该叫“反现代主义”。 后现代试图用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来重建被现代主义湮没了历史和传统。 就象理性的包豪斯只可能在德国出现一样,激进的后现代设计组织“孟菲斯”只可能在意大利出现。 这正如严谨、高质量、高性能的奔驰房车出生在德国而意大利则是“新奇、刺激、高品味”的法拉利跑车的故乡。 激进设计( Radical designs)把理性主义设计观当作发挥个性风格的障碍抛到了九霄云外。 自称 “反设计”( AntiDesign)。 激进的“孟菲斯”的出现虽然与意大利当时的工业现代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