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脉络与内容变迁(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响较大。 二是“文化发展决定论”,认为是文化影响了经济和政治生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推动力。 这一观点受德国学者韦伯新教伦理和理性化思想的影响较大。 三是综合决定论,认为现代化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理论,受到很多批评。 首先,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如现代化概念的时间不确定、内涵宽泛和 偏见,现代性和传统性概念模糊、主观和不对称,现代化理论笼统、滞后等。 其次,现代化的副产品“现代病”问题突出,如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破坏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工作技能老化问题、家庭和伦理问题等。 第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经典现代化理论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有人因此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实用性提出质疑。 特别是,经典现代化理论在解释发达工业国家 18世纪 60年代至 20世纪 60年代的发展过程时比较成功,在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工业化水平的过程时还可用,但在解释发达工业国家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发展时就遇到了麻烦,基本上不再适 用。 早在 20世纪 60年代,从事现代化研究的学者就注意到三个现象: (1)工业经济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顶点,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发展已经从工业化转入非工业化轨道,工业经济比重持续下降,服务经济比重持续上升; (2)工业社会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发达工业国家社会发展开始从城市化转入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轨道,城市人口向郊区和乡镇迁移,科技革命促进社会新发展; (3)工业文明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发达工业国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超越工业文明阶段。 显然,这些都动摇了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典型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对经典现代化理论进行批判与继承的现代化研究新思潮开始出现。 三、现代化研究的新思潮 针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不足,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探索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化研究出现三种新思潮。 一是 70 年代兴起的后现代和后现代化理论,二是 80年代出现的生态现代化和再现代化理论,三是 90年代出现的继续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是在 20世纪 70年代兴起的。 该理论是对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研究的一个思想集合。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经济 方面,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