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学的观点看登山(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山及高山之間的山區,一般稱為中級山。 中級山區的林相較複雜,路況較不明確,因此是除了雪季高山及長程高山 縱走之外較難攀登的山區,通常需要2~3天以上。 例如新竹的加里山。 【 高山 】 3000公尺以上之山區,稱為高山。 台灣高山有 200多座,一般比較熱門的 山區,由於攀登者多,因此步道明顯,相反的,冷門山區的路況就不是那 麼明確。 山區的氣候變化很大,冬季會飄雪,攀登困難。 依照規定,每 10 人需有 1位高山嚮導。 台灣列為高山者有玉山、雪山、大霸尖山等。 高山的環境特徵 (一 )溫度低 保暖工作需做好 •五、六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有雪線與冰和地形 •保暖工作需做好 高山的環境特徵 (二 )氣體密度低 •空氣中氧氣的濃度下降,活動與呼吸不易 高山的環境特徵 (三 )氣壓低 •氣球升至高空會漲裂爆炸 •深海捕獲的魚內臟或眼睛會突出 •飛機機艙需與外界隔絕 瞭解高山天候環境的利器:登山錶 高山的植物分佈 海拔由低至高,林相依序為: 闊葉林 → 混合林 → 針葉林 闊葉植物不易生存於高海拔是因為高山溫度低,空氣中含水量低,針葉植物的優勢如下: – 樹葉小 – 角質厚 – 保衛細胞位於較深層 所以針葉植物易於保存水分,亦可在低溫中行使光合作用製造養分 高山是觀星的好地點 光害少 空氣潔淨 水氣少 觀測角度廣 天空藍、夕陽紅 散射:當陽光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後,空氣和水蒸氣的分子吸收部份陽光,再向四方八面輻射。 白色的陽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波合成的,以藍光波長最短,紅光波長最長,波長短的藍光較容易被散射。 日落時夕陽接近地帄線,陽光須穿過較厚的大氣層才到達地面 ,大部份藍光被散射,餘下紅光,所以夕陽呈現紅色。 高山容易引起的疾病:高山症  高度愈高,空氣愈稀薄,氣壓就愈低,因此在吸氣時,胸腔壓力低於一大氣壓,進氧氣量不足,但是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含量仍然不變,為使血液中維持人體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須增加紅血球的數量 (但人體自動增加紅血球需要幾天的時間 )。  因此在剛進入山區時,會因為高度突然增高,人體來不及適應,而產生體內氧氣供應不足的情形。  高度愈高,過渡時間愈短,產生的反應就愈劇烈,這種生理反應一般稱為「高山病」。 高山症的症狀 頭痛、睡意矇矓等。 感覺遲鈍、情緒不穩、精神亢奮、思考力及記憶力減退。 聽、視、嗅覺異常、產生幻覺。 也可能浮腫、休克或痙攣等。 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 高山症的預防 帄常應多作體能訓練以增加攝氧功能。 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調帄穩,並配合呼吸,同時要視坡度的急緩而調整,使運動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 上升的高度應逐漸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應控制,以適應高山氣壓低,空氣稀薄的環境。 行程不宜太緊迫,睡眠、飲食要充足正常,經常性地作短時間的休息。 休息時以柔軟操及深呼吸來加強循環功能及高度適應。 登山的“食”(一 )米飯不易煮熟 由上圖可以說明乾冰的昇華現象 登山的“食”(一 )米飯不易煮熟  D為 “ 三相點 ” =℃ 、 .006atm()。  B點為 1atm下的凝固點 (0℃ )、 C點為正常沸點 (l00℃ )。  BD為固相與液相帄衡 :代表不同壓力下的熔點曲線。 (略向左偏:溜冰鞋滑過冰面,下方的冰因壓力變大而降低溶點,使冰塊易融化 )。  DC為液相與氣相帄衡:代表不同壓力下的沸點曲線 (略向右偏:高山壓力變小,所以沸點下降,食物不易煮熟;家用壓力鍋原理是:壓力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