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测评(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入容量瓶的引流操作 ⑤定容 ⑥摇 匀 √ √ √ √ √ √ 氯 水 的 性 质 实 验 用 pH试纸检验新制氯水和稀盐酸 ① pH试纸的使用 ②待测液的取用 √ √ 新制氯水中加品红溶液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 √ 新制氯水中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 √ 溴 、 碘 的 提 取 KBr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③振荡 √ √ √ KI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和溴水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③振荡 √ √ √ 碳酸钠和碳 酸氢钠性质的比较 溶解性 ①向试管中加入固体粉末 ②溶解、振荡 √ √ 溶液 酸碱性 ① pH试纸的使用 ②待测液的取用 ③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 √ 热稳定性 ①加热固体装置的装配 ②固体药品的取用 ③试管内固体药品的加热 √ √ √ 与酸反应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 √ ①以上 4个实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②实验步骤的简要性、正确性、合理性 √ √ 氢氧化铝的 两性实验 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氨水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 √ 氢氧化铝与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①滴管的使用 ②滴加溶液量的控制 √ √ 铝 的 性质实验 铝和浓硝酸、浓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①块状固体放入试管 ②向试管中加入液体 √ √ Fe2+和Fe3+的转化实验 FeCl3溶液与铁粉反应 ①固体粉末放入试管 ②向试管中加入液体 ③滴管的使用 √ √ √ FeCl2溶液与 新制氯水反应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 √ ①以上 2个实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②实验步骤的简要性、正确性、合理性 √ √ 铵 盐 的 性 质 实 验 加热氯化铵晶 体 ①固体药品放入试管 ②加热试管中的固体 √ √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 ②固体药品混合并放入试管 ③固体的微热 ④用试纸检验气体 √ √ √ √ 《化学 2》 实验 评价要点 评价要求 M N 探究钠、镁、铝单质的活动性强弱 钠与冷水反应 ①固体钠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 √ 镁与冷水、热水反应 ①用砂纸擦除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②滴管的使用 ③液体的加热 √ √ √ 镁、铝分别与盐酸的反应 ①用砂纸擦除镁条和铝片表面的氧化膜 ②液体药品 的取用 ③滴管的使用 √ √ √ 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③水浴加热 √ √ √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③滴管的使用 √ √ √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 √ 反应程度的 实验 氯化铁溶液和碘化钾溶液反应的程度 ①液体试剂的取用及用量 ②滴管的使用 ③萃取操作 √ √ √ 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程度 ①液体试剂(含 上层清液)的取用及用量 ②粉末状固体物质的取用 ③滴管的使用 √ √ √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 ①液体的取用 ②锌片和铜片的取用 ③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 ④电流计的连接 √ √ √ √ 乙酸的性质实验 乙酸的酸性 ①液体试剂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 √ 乙酸乙酯的制取 ①仪器的装配及气密性检查 ②反应混合物的配制 ③液体药品的取用 ④给液体加热的操作 √ √ √ √ 从油脂制得肥皂 肥皂的制取 ①液体试剂的取用 ②用玻璃棒搅拌液体 ③药匙的使用 ④加热液体 √ √ √ √ 糖类性质实验 糖类的颜色、状态和水溶性 ①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②固体的溶解 √ √ 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①银氨溶液的配制 ②液体试剂的取用 ③滴管的使用 ④水浴加热操作 √ √ √ √ 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①配制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②滴管的使用 ③加热反应液 √ √ √ 淀粉的性质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③加热反应液 √ √ √ 蛋白质的性质实验 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 ①液体的取用 ②蛋白质的溶解 √ √ 加热鸡蛋清溶液 ①液体试剂的取用 ② 加热试管中的溶液 √ √ 三、等第认定 化学实验技能 测评 结论分 P、 E两个 等 第。 P 等第 认定标准是: 1.认真观察并参与 化学 1和 化学 2 中全部“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相关实验活动。 2.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实验态度端正,全部完成 19个必做实验的操作,并较好地完成由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化学实验手册》等相关实验活动记录。 3. 参加学校组织的综合素质评价化学实验技能测试,符合评定通过的基本要求(化学实验技能测试允许有一次补测机会)。 4. 不能达到 P 等第 认定标准的其中一条,应评定为 E等第。 四、评 定 程序 1.实验过程的评价由任课教师负责,实验过程评价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参与实验活动的态度、表现,以及完成《实验手册》中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2.实验考查由学校组织实施,学校应在测评内容所列的实验中选择 2 个实验,准备好器材,制定好《实验评定检核表》和《实验试题》;最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实验操作考查时间定在必修模块结束前。 评委由教研组教师共同担任,每位评委一次评价的学生人数不超过 8人。 3.学生经过抽签在学校规定的 2 个实验中确定其中 1个实验进行考查;操作考查时间为 15分钟,对于第一次考查不 合格者,学校应允许学生在半个月之内再补考一次。 4.任课教师根据实验过程评价及实验考查的成绩,确定学生化学实验技能评价的总评成绩。 对总评被认定为须努力( E)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个别交谈的方式将结果告知学生,并征求学生的意见。 5.在教师完成上述各项工作并汇总相关材料后,将等级评定结果报劳动与技能测评小组。 五、化学实验评定检核表 样例 评 定 检 核 表 评定内容: Cl的检验 实验用品:试管、滴管、 NH4Cl溶液、 KCl溶液、 AgNO3溶液、稀硝酸。 实 验 桌 号 1 2 3 4 5 6 7 8 姓 名 考查点 要 求 实验操作 取用 ①试剂瓶盖倒放在桌上 ②倾倒时标签向着手心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液体缓慢倒入,不流到试管外面 ④取完试剂,盖紧瓶塞,标签向外放置 ①滴管不能与试管壁接触 ②逐滴滴入,不能滴到试管外面 AgNO3溶液和稀硝酸用量合适 实验现象明显 实验原理 结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规范 实验习惯 ①及时、如实填写实验报告 ②废液倒入废液缸,仪器及时清洗,桌面清洁、整齐 成绩评定(及格记 P,不及格记 E) 评 定 检 核 表 评定内容:配制 100 mL mol/L Na2CO3溶液。 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小烧杯、药匙、容量瓶( 100mL)、胶头滴管、玻璃棒、量筒、 蒸馏水、 Na2CO3固体粉末。 实 验 桌 号 1 2 3 4 5 6 7 8 姓 名 考查点 要 求 实验操作 取用和称量 ① 正确调整天平零点 ② 正确用药匙取用 Na2CO3 ③ Na2CO3放在小纸片上称量 ④ 称量正确(步骤、操作、准确性) 2. Na2CO3的溶解 ①烧杯中加水要适量 ②正确搅拌 ③溶解完全 ①用玻璃棒引流 ②烧杯用水洗涤 2~3次,洗涤液全部移入容量瓶 控制 ①缓慢加水到接近刻度 1~2cm处 ②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5.混匀 ①容量瓶拿法正确 ②容量瓶倒转,摇动多次 实验原理 计算正确、解释正确 实验习惯 ①及时、如实填写实验报告 ②废液倒入废液缸,仪器及时清洗,桌面清洁、整齐 成绩评定(及格记 P,不及格记 E) 生 物实验 一、基本要求 高中生物学科综合素质评价应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科指导意见》,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必修教材和浙江科技出版社编写的《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教材为依据组织实施。 高中生物学科综合素质评价以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通过实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 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学科基本操作技能的要求有: 1. 实验操作 ⑪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⑫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⑬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 收集证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2. 探究或活动 ⑪ 识别和定义问题并作出假设: 认识并写出与问题有关的科学背景知识 ; 确定一个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回答的问题 ; 根据对问题的研究,提出一种可检验的假设 ; ⑫ 构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制定实验计划:明确最初的假设 ; 陈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 描述观察或测量变量的方法 ; 列出重要的步骤和材料器具 ; 实验是可以重复的 ; 指出实验的预期 结果。 3. 学生日常表现 : 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对学生实验课表现的评价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等。 二、 内容和标准 高中生物综合素质测评内容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科实施意见》中确定的必做实验。 各实验的内容要点及考查要求如下: 1. 常规要求 项目 内容要点 考查要求 M。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