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产技术推广信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4 个品种,其中 8 个品种发病,共监测到 17 种病害,病害数比上月减少 10 种。 发病率较高的有大黄鱼肝胰病 %,其死亡率为 %,其它各病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甲壳类:共 6 个品种, 5 个品种 发病,共监测到 16 种病害,病害数比上月减少 5 种。 发病较严重的是三疣梭子蟹脱壳不遂,其发病率 和死亡率分别为%、 %,其它病害发病均较轻。 贝类:共 5 个品种, 1 个品种发病,共 监测到 2 种病害。 藻类:坛紫菜 1 个品种,监测到烂菜病 1 种病害。 爬行类: 1 个品种,温室鳖监测到 7 种病害,外塘鳖监测到 3 种病害。 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是外塘鳖穿孔病 %,其它各病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11 月份,随着气温、水温的下降,养殖品种的病害种类将会进一步减少,病情也将不断减轻。 养殖单位应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健康养殖方式,加强水质管理等。 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 1.科学投饲。 由于水温下降,养殖 种类摄食量下降,故要相应的减少投饲量,并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和免疫增强剂,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注意水位。 随着季节的变化,昼夜温差将加大,为了使养殖生物安全过冬,应适当加深池水,做好越冬准备。 3. 加强管理。 本月中下旬池塘甲鱼将进入冬眠期,要做好越冬工作。 11 月份后养殖水产品进入收获期,养殖户要注意捕捞操作,防止鱼体受伤。 对于即将 5 出池的养殖品种一定要遵守休药期的有关规定,确保上市产品质量安全。 4.根据历年来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情况和今年病害发展的趋势,预计 11 月份淡水鱼类病害以赤皮病、烂鳃病为主;海 水鱼类以弧菌病、刺激隐核虫为主。 请各单位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病,及早治疗。 (孔蕾) 养殖技术 冬季稻田养殖青虾 稻田冬季养虾,是利用水稻收获后的冬闲时节,进行冬季养殖的一种模式。 现将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适时放养。 青虾收获后,立即选择一些虾沟水位较深,条件较好的稻田,挖除虾沟中过多的淤泥,整修加固好田埂,注入新鲜河水。 如稻田中还要种一季油菜或小麦,虾沟中水位保持 米即可;如不种油菜或小麦,则可利用整个稻田来养殖青虾。 每亩虾沟水面可放养虾种 2 万尾 ~ 万尾,规格 2 厘米 ~4 厘米。 放养时 间以 12 月中旬为好。 二、投足饵料。 青虾整个冬季都能摄食生长,在投饵上,要 “抓两头、带中间 ”。 即要抓住虾种放养后的 15 天 ~20 天时间,以投精饵料为主,日投饵料量为在田虾体重的 5%; 1 月 ~2 月则在晴暖天气中午适量投喂一些饵料即可; 3 月开始青虾的摄食强度逐步加大,日投饵量为 3%~5%; 4 月增加到 6%; 5 月是青虾产卵抱仔阶段,也是青虾生长最快季节,日投饵量可增加到 8%,每天投喂 3 次~4 次。 力争使青虾在 5 月下旬规格达到 5 厘米以上。 三、加强管理。 在抓好投饵的同时还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在 1 月 ~2 月的寒冷天气里,要加强 巡田检查,如发现水面结冰,要及时破冰增氧,严防青虾因水面结冰窒息死亡。 3 月 ~5 月,要加强水质管理,根据水质浓度确定更换水的次数和换水量。 注水时,要选择晴暖天气的上午 11 时左右,当外河水温与虾沟水温接近时进行,避免温差过大,同时应保持虾沟水温水位稳定。 四、适时收获。 通常在 5 月下旬干塘捕虾,此时大部分规格在 5 厘米以上的雌虾都已抱卵,可通过捕捉选留一部分作繁殖虾苗的亲本用,其余可出售。 (中国渔业报) 水产品加工 牡蛎的采收加工 牡蛎最适收获期是在生殖腺高度发达而又尚未繁殖,即软体部分最肥腴之时。 采收时将牡 蛎捞起,开壳剥取软体,将牡蛎壳和软体部分 分别 加工。 牡蛎壳采收后去肉,洗净后生用或煅用入药。 蚝肉可加工制成干品蚝豉,分为生、熟两种。 牡蛎肉直接晒干称为生蚝豉;将牡蛎肉及分泌的汁液一起煮熟后 6 再晒干,称为熟蚝豉。 正品蚝豉体形完整结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