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103矿床水文地质分类及主要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的基本特点内容摘要:

游汇流区,多大水矿床;在反倾系统 (负地形 )中由于埋 藏取位于系统上游的缓流区 ,无大水矿床; (铁矿 )岩体对充水围岩的封闭程度。 ( 1)矿坑涌水量大,底板突水严重 截至 1990 年,境内煤铁矿床的总排水量为 239 104 m3/d,占矿床分布区岩溶水的%。 1956~1988年境内煤矿共发生突水 1220次,直接经济损失 30亿以上; 1988年底境内变底板突水威胁无法大面积开采的煤炭资源 ,占已探明资源的 %。 ( 2)矿区供排矛盾突出 境内岩溶水天然资源 ,其中半数分布在煤矿所在的 52 个岩溶水系 统中,计 m3/s。 它们既是境内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又是煤矿开采的主要充水因素,由于矿山长期排水,已引起相关岩溶水系统所在地区的用水紧张,供排矛盾日趋突出,据原煤炭部调查, 1986年各主要煤矿山缺水 86 104 m3/d。 此外,辽、鲁、冀、皖的 15 个矿区的统计,共有岩溶坍陷坑 432 个,仅占国内总数的%左右。 无论从普遍性、规模或经济损失,均无法与溶洞充水矿床相比较。 (二)溶洞充水矿床 分布在秦岭 —— 大别山 —— 淮河以南地区。 矿种多,其中多金属及煤、铝土矿均在国体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以溶洞充 水为主,最大特点是地层岩溶坍陷对矿床开采的威胁。 主要充水含水层为泥盆 ~二叠系灰岩,其中以二叠系茅口灰岩的厚度最大( 300~500m),富水性最强,是大水矿床的主要充水含水层。 地表岩溶形态千姿百态,地下以溶洞为主,溶隙为辅。 洞与洞之间有溶隙相通,组成具特色的洞、隙网络,局部有岩溶暗河管道分布。 在地壳持续间歇性上升地段,溶洞具成层性,上层溶洞在雨季是下层溶洞的蓄水库。 ( 1)蓄水构造规模小:其规模因矿床成因类型而异,但与溶隙充水矿床相比规模小是其基本特点,受岩体控制的矽卡型矿床的蓄水构造,小则仅 km2,含煤构造台地稍大,但也以数十 km2为主,少数为 100~300 km2,因此地下水储存量与补给量极有限,对矿床充水强度并不起控制作用。 ( 2)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在垂向上,上部为溶洞带,分布在 100~200m上下,下部溶隙带一般在 300m以上;水平方向,沿断裂、岩体与灰岩接触带、硫化矿床氧化带和地表水附近岩溶极发育;岩溶充填率高达 40~80%以上,尤其在浅部溶洞均为充填或半充填,是造成地面岩溶坍陷普遍发育的主要原因。 ( 3)地面岩溶坍陷规模大具普遍性:由于境内多溶洞、充填率高、降水强度高、入渗强烈, 加上蓄水构造规模小,矿坑排水时渗透场水力坡度大作用力强,使地面岩溶坍陷不仅有普遍性且规模大。 岩溶坍陷一般沿疏干漏斗范围内的岩体与充水围岩接触带、硫化矿床氧化带、断层和地表水附近分布,河水和暴雨沿坍陷坑的回渗,是大水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 ( 4)矿坑涌水量大小的主控因素因矿床成因而异:本类矿床的矿坑涌水量一般以小和中等为主,超过 5 104 m3/d的较少,最大威胁来自雨季地表水沿坍陷坑的溃水造成淹井事故。 矽卡岩型矿床(大水矿床占国内 25%左右),因岩体与充水围岩直接接触,多溶洞溃水,其涌水量大小取决于成矿围岩的 富水性,岩体对充水围岩的封闭程度与断层的作用,其大水矿床的形成还需两个条件,即采后地面坍陷与地表水的规模;二叠系煤田(大水矿床占国内15%),因煤层与底板充水含水层呈间接接触,煤盆也缘以岩溶坍陷溃水为主,煤盆内以底板突水为主,其矿坑涌水量大小与岩溶坍陷底板隔水层厚度有关。 如大水矿床恩口煤矿,其底板仅有 ~ 厚的粘土角砾岩与充水含水层茅口灰岩相隔,单个突水点的最大涌水量达 104 m3/d,矿坑总涌水量 104 m3/d。 地面岩溶坍陷对溶洞充水矿床的开 采危害最大,且具普遍性。 对境内 20个矿山截止 1985年的统计:总岩溶坍陷坑为 20588 个,平均每个矿山达 个。 其中如湘中恩口煤矿,1972~1986 年共产生坍陷坑 6100个,面积 25km2,毁坏农田 9500 亩,小型水库 8 座, 万 m2成房搬迁, 1977年暴雨二条河流因岩溶坍陷侧流,矿坑涌水量增至 17 104 m3/d,后耗资 980 万元进行回填治理,但 暴雨又造成 150个回填坍陷坑的复坍,壶天河再次断流侧渗,河床中的复坍洞面积 15810 m2,侧渗量 4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