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水利获奖科技成果简介(20xx-20xx)辽宁省水利厅科教外事处二七内容摘要:

康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因素。 根据辽宁省水功能区目标和保护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全省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控制并削减污染物的入河总量,逐步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保证用水安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循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今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面临的重要任务。 根据目前面临的严峻水污染形势,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开展此项研究,以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有效防治,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该成果取得的主要创新点有: 1)该研究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以水功能区为单元计算覆盖全省水域的纳污能力 及限制排污总量成果,在全国尚属首次。 2)在对水文参数进行系统率定分析基础上,建立了适宜的水质模型,进行了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保护目标的耦合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成果实用。 3)建立了全省限制入河排污总量的 GIS系统,并在全国首次编绘了纳污能力与限制排污总量信息图,在技术上取得创新。 4)研究成果首次在流域层面上,结合区域管理的要求,采用上下游水功能区的协调控制技术,成果具有可操作性。 推广应用情况: 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全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等工作中,并在鞍山、阜新、朝阳、锦州等城市水环境综 合整治工程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它将为全省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规划、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及开展水资源论证、河道整治、入河排污口设置、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对实现辽宁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水生态良性发展,有效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改善和提高水环境质量,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0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弃渣场生态环境 保护措施及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 辽宁润中供水有限责任公司 、 辽宁水利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获奖类别及等级: 2020 年辽 宁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 简 介: 大伙房水库输水 工程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 料场开采、 弃土弃渣堆放、扰动了原地貌,改变了原土地结构,破坏了原有植被,使侵蚀强度增加,区域水土流失加重;建设中形成的成片废弃地、裸露地及闲置地,破坏区域景观,制约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大量的弃土弃渣在沟道、河滩堆放,经暴雨冲刷造成流失,将可能使湖塘淤积、水利设施利用效益下降,还可能引起泥石流灾害。 如果弃渣不能合理弃置,将危及施工安全,影响施工活动正常进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工程弃渣、料场的开采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使工程建 设大大增加了资金的投入,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仅永久和临时占地二项费用就为 万元。 因此,必须 在工程 建设中 进行 水土流失的防治 、合理利用弃渣减少工程弃渣占地 ,使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将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20%,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工程区已被列为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 其中工程弃渣场防治区是本工程的重点防治区,工程区内的环境保护是头等大事。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弃渣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对弃渣场防护措施的优化,提 高了防护能力增加了渣场堆积量,减少了渣场占地;对工程布置的优化,减少了 5 施工支洞,保护了植被完整的凉水泉子、五道沟的生态环境;通过对弃渣岩性的分析研究,工程施工中利用弃渣 45 万 m3作为喷射混凝土和模筑混凝土的骨料;将弃渣充分利用村村通建设和修路筑堤造福一方百姓。 实现了合理利用弃渣、开拓弃渣综合利用渠道;减少占用耕地;保护弃渣场生态环境。 主要创新点 :优化了渣场(指东)布置,减少工程施工、弃渣占地对上他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采取工程措施加强弃渣场防护避免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发生;提高堆渣高度,减少 弃渣占地面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工程建设与植被恢复同步进行,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生态环境; 尽可能合理利用弃渣,减少占地,减少新料场占地,用于工程建设,为民造福。 11 辽宁东部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研究 完成单位: 辽宁省水土保持局 获奖类别及等级: 2020 年辽宁水利科学技术 三 等奖 简 介: 本 项目针对辽宁省东部山区的实际, 在总结当地多年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的一些新的理念、理论技术理论和方法,通过三年的全面、系统地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导,在深入调查和了解辽宁东部山区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经验方法通过合理的筛选和时空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以封育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的研究思路和与此相适应的技术路线。 业特点,提出了一整套水土保持自我修复的技术支持体系,包括:( 1)农业产业新模式与配套技术,( 2)新能源利用与传统能源替代技术,( 3)柞蚕场退化治理与资源利用技术,( 4)绒山羊舍饲技术,( 5)生态移民策略的运筹与实施。 这些技术措施针对性强,因地制宜,既可以单项实 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也可以多项结合,发挥其整体功能。 ,对各种技术措施核技术措施效果的比较和验证表明:(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利于植被的迅速恢复,( 2)生态修复后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均有显著的改善,( 3)不同修复方式下生态系统恢复效果依次为天然栎林 > 撂荒地>柞蚕场>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 4)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生态修复的效应及其限制因子不同。 这上述结果充分证实了生态修复后的生态及植被的演变规律和该技术体系的作用。 ,费省效宏,其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均较以往的模式强以数倍。 系可为辽宁乃至我国其他类似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时借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广应用前景: 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决策思想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是水土保持预防为主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用科学技术手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 几年来的技术实施实践表明:这个技术体系“顺天时、量地力、用功少而成功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可以单项实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也可以多项结合,发挥其整体功能。 在项目区的 周边地区乃至在全国的类似地区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它费省效宏,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均较以往的模式强以数倍。 12 深埋隧洞混凝土垂直运输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 辽宁润中供水有限责任公司 、 中铁十三局集团公司 获奖类别及等级: 2020 年辽宁水利科学技术 三 等奖 简 介: 辽宁省大伙 房输水工程 Damp。 B2 标段 6洞斜井长 388m,坡度 14186。 ,承担主洞施工任务 4150m,因施工工期紧,锚喷支护、混凝土衬砌施工强度高。 仅通过斜井 绞车提升牵引矿车或自制平板车,通过斜井进料线运送至斜井底平坡段,再由翻斗车 倒运至工作面的运料方案不能满足主洞施工大量 混凝土 施工需要,本课题是针对斜井施工运料难的实际特点研究并实施。 本课题 不仅成功解决了斜井施工中混凝土运料难、供料不足等问题,研究中缓冲漏斗的施作还成功解决了大高差向下输送混凝土离淅问题,使隧道初期支护、衬砌施工速度大大提高。 不仅在斜井施工运料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类似大高差向下输送混凝土施工有着很好的推广价值。 本课题 共分为竖井人工开挖、井内管线布置及井下缓冲装置设置三部分: 开挖:为方便管线布置、便于人员检修维护,节约工程成本本竖井采用人工开挖竖井中心距 主洞中心水平距离为。 开挖直径为 ,衬砌厚度 ,成洞直径为 ,竖井深度 110m。 井内管线布置:井内紧靠井壁布置两条投料管道,管道采用直径 钢管制作,法兰盘连接,预埋三道工字钢固定。 管道位于紧贴搅拌站一侧,并用锚杆锁定,防止下料时产生冲击使投料管晃动,产生过度磨损、堵管等现象。 井下缓冲装置:为保证骨料不离淅,在投料管底部设置储料罐。 每次开始送料时先下放砂浆,砂浆铺于储料罐底部,再下放成品 混凝土 , 混凝土 直接沿管壁落于砂浆中,在砂浆中进行缓冲;输送料过程中储料罐中 每次要剩余一部分 混凝土 ,留做再下放混凝土 时缓冲使用。 以后再下放 混凝土 时直接落于储料罐剩余 混凝土 中进行缓冲,直至浇筑结束时,将储料罐中 混凝土 放净,并冲洗干净。 在储料罐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浮球、探针等控制 混凝土 剩余量的技术措施和控制 混凝土 下放速度的弧型门装置,在本设计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竖井:成洞直径为 ,竖井深度 110m。 输料效率:竖井输料能力 15m3/h,如加大骨料拌和能力,输料能力可达 50m3/h。 储料罐为 长方形结构,底部与弧形阀门连接,能够存料。 弧形斗门设置成 3/4 圆弧,直径 50cm,于漏斗口同宽。 弧心用Φ 60mm 传动轴与减速机相连(减速比为 1: 1),通过手摇手柄控制放料。 13 辽北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利用研究 完成单位: 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彰武县水利局、彰武县林业局、彰武县阿尔乡镇政府 获奖类别及等级: 2020 年 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 等奖 、 2020 年辽宁水利科学技术一 等奖 简 介: 课题针对辽北沙漠化地区风沙大、风蚀严重、土地生产能力低、种植结构不合理和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采用调研、基点试验与大面积应用相结合的技 术路线,在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县阿尔乡镇,围绕沙漠化土地生态快速修复和土地合理利用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建立示范区 5000 余亩,进行了土壤水分运动变化、沙地微润灌溉技术、差巴嘎蒿生物网方格固沙技术、沙地灌木草场培育技术、流动、半流动沙丘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等试验和跟踪观测,得到了大量试验数据。 取得的 技术 成果: ( 1)对辽北沙漠化土地形成原因及分布,分别进行了研究和调查。 研究了辽北地区沙漠化土地形成的机理,分析了沙漠化土地的成因,探讨了植被对于土壤抗风蚀性的影响及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壤风蚀特征。 ( 2) 开展了辽北沙漠化土地土壤水分运动变化特征研究。 主要研究了一次降雨后沙地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变化、有植被草地和裸地的土壤水分变化、不同干沙层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流动沙丘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降雨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地下水与冻土含水量的关系。 ( 3)开展了沙地微润灌溉技术研究。 该灌溉系统可以在水头仅为 的情况下正常工作,田间管路亩造价仅为 280 元,比滴灌节水 30%。 ( 4)开展了流动、半流动沙丘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研究。 利用草炭土与肥料及水的混合基质,可以为树木提供有效的养料和水份,塑料膜袋起到了良好的保水保肥的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沙地膜袋植树法”春季在沙地里栽植三年生以下的杨树, 45 天内可不用浇水,造林成活率可以达到 90%以上。 ( 5)开展了沙地灌木草场培育技术研究。 在沙地的岗地和坡地,通过营建以柠条和胡枝子为骨架垂直于主风向的灌木带,并在灌木带间辅以人工措施种植适宜沙地生长的牧草,既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又可以为发展畜牧业提供立体的草场。 灌木带的规格为每组 3 行,株行距 1m 1m,组距 10m。 试验结果表明,栽植柠条和胡枝子,可在3~ 4 年左右的时间形成株高为 ~ 的灌木林带,其间种植的沙打旺等牧草平均 株高可达到 80cm 以上,亩产鲜草量为 1200kg 左右。 ( 6)开展了沙地围封条件下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措施的生态修复研究工作。 在植被覆盖度不足 20%的裸露沙地,利用水泥杆和刺线做成围栏,通过减少人畜的扰动,依靠自然的生态修复能力,并辅以人工种植牧草、撒播化学药剂、营建差巴嘎蒿生物网方格、局部活化沙地等措施,使得此类沙地在 3~ 4 年左右的时间,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0%以上,鲜草产量超过 7500kg/hm2。 ( 7)开展了沙地筑路技术研究。 通过在试验区的沙地里,运用土工编织布,将地 14 基做成“袋式”整体,可以束缚松 软沙地的基础变形,防止土体侧倾。 试验用土工编制布以聚丙烯为原料,其单层抗拉强度横向可达。 路表面可选择当地的粘土 ,就地取材;表层处理采用“盐碱化处理” ,每平方米施洒溶质为 500g 工业盐和 250g 纯碱的混合溶液。 该筑路法造价为 20 元 /m2,仅为传统筑路技术的 1/4。 ( 8)开发了不同类型沙地的资源评价软件。 通过对试验区不同沙地类型的小气候、土壤、植被等因子进行连续观测,并运用灰色模糊评价模型对不同沙地类型的生态环境优劣做出综合评价。 首次开发了针对试验观测、分析、评价的实验管理与分析评价支持软件平 台,并开发了通用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对试验观测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人们可运用该系统实现对沙地特性分析、评价体系、评价等级的建立与权重的计算、并可对试验进程进行控制与管理。 本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进行辽北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利用研究推广应用后,植被覆盖度可在 3~ 4 年时间,提高 50%以上,综合效益净增 150 元 /亩。 如推广应用 10%~ 20%,则增加经济效益 亿元 /年~ 亿元 /年。 此外,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这为 辽宁省 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为调整 辽宁省 沙漠化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成果的推广应用前景: 科尔沁沙地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量低,水资源匮乏。 水分不足是遏制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消耗水资源获取有机物质,是农业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