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专业论证报告内容摘要:

能力只有爱尔兰的 12%、印度的 19%。 作为高科技产业之一的软件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 数量和素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软件从业人员仅 59 万人 ,日本是120 万,美国是 240 万。 3. 信息化浪潮是催生软件人才的原动力 伴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浪潮,直接引发了软件产品需要的多样化,传统软件市场垄断的格局正在逐步打破,以 Linux 为代表的自由软件已得到众多硬件和软件企业的认可,我国呼之 欲出的反垄断法势必为之提供强有力的催化作用。 软件服务业以其与生俱来旺盛的生命力,已成为软件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一大批从事软件系统维护、技术咨询、系统集成、教育和培训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催生着这个庞大市场的发展,毫无疑问,国内软件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就在眼前。 据有关部门调查, 预计 2020 年前我国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产业总产值将达 10~14 万亿元,软件开发人员将达800~900 万人,占我国总就业人数的 ~3%。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每年至少存在 20 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此 缺口还在以每年 20%左右的速度增 长。 另外,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及其使用功能的充分开发,几乎所有的领域都需要软件技术类人才。 软件技术人才在今后若干年内会持续走俏。 (三)初级软件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在为中国软件人才数量上的巨大缺口而焦虑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严峻的事实:在人才结构上,我国软件人才同样存在不小的缺口。 那么,我国目前的软件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软件人才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技能呢。 一个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如程序员、项目分析师、 项目总体设计师、 程序设计师、行业专家(需求分析设计师)、应用人员(如数据库分析设计师)等 等。 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专业人才结构均为金字塔型结构,高、中、初级软件专业人才应基本维持在 1:4:7(或 1:4:8)的比例。 但据现有统计结果表明,在 我国软件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却为 1:5:2,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 不仅缺乏高层次的 项目分析师、 项目总体设计师,更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工作,承担标准化 程序 编写和软件测 试的人员。 软件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 另一方面,从软件人才成长的过程来看, 项目分析师、项目总体设计师、 程序设计师、应用人员大都是从程序员做起,只有对编程有经验的人才有可能跻身于项目分析、 系统设计 、应用人员,所以说程序员是比较基础的。 在中国软件企业里,可以把程序员分为两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