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远期外汇买卖案例内容摘要:

际上是硬通货。 可自由进、出口,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可以用黄金支付;在国内,黄金可以做货币流通。 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等三大特点。 金本位制始于 1816 年的英国,到 19 世纪末,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金本位”。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全世界已有 59 个国家实行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虽时有间断,但大致延续到 20世纪的 20 年代。 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国家实行“金本位制”长达一百多年,有的国家仅有几十年的“金本位制”历史。 随着金本 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黄金的社会流动性增加。 黄金市场的发展有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经济需求。 在“金本位”时期,各国中央银行虽都可以按各国货币平价规定的金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但实际上仍是通过市场吞吐黄金,因此黄金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必须指出,这是一个受到严格控制的官方市场,黄金市场不能得到自由发展。 因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只有唯一的英国伦敦黄金市场是国际性市场。 20 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严重地冲击了“金本位制”;到 30 年代又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 机,使“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各国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公开的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伦敦黄金市场关闭。 一关便是 15 年,直至 1954 年方后重新开张。 在这个期间一些国家实行“金块本位”或“金汇兑本位制”,大大压缩了黄金的货币功能,使之退出了国内流通支付领域,但在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黄金仍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 从 1914 年至 1938 年期间,西方的矿产金绝大部分被各国中央银行吸收,黄金市场的活动有限。 此后对黄金的管理虽有所松动,但长期人为地确定官价,而 且国与国之间贸易森严壁垒,所以黄金的流动性很差,市场机制被严重抑制,黄金市场发育受到了严重阻碍。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 年,经过激烈的争论英美两国达成了共识,美国于当年 5 月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 44 国政府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签定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的人类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 实际是一种新金汇兑本位制,在布雷顿货币体制中,黄金无论在流通还是在国际储备方面的 作用都有所降低,而美元成为了这一体系中的主角。 但因为黄金是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最后屏障,所以黄金的价格及流动都仍受到较严格的控制,各国禁止居民自由买卖黄金,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伦敦黄金市场在该体系建立十年后才得以恢复。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但 20 世纪 6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 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暴涨。 为了抑制金价上涨,保持美元汇率,减少黄金储 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八个国家于 1961 年 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 2. 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60 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 1968 年 3 月的半个月中,美国黄金储备流出了 14亿多美元,仅 3月 14 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 350~ 400 吨的破记录数字。 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 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 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 但双价制也维持了三年的时间,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二是西方各国不满美国以已私利为原则,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 于是欧洲一些国家采取了请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国拒不提高黄金价格,让美元贬值,他们就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 当 1971 年 8 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美国于 8 月 15 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 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3 年 3 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 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 17 天。 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 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从此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 但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 年才正式明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1978 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该协定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6 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 IMF 之间的某些支付等等。 在这一时期黄金价格一直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国家对黄金市场的介入干预时有发生,黄金市场仅是国家进行黄金管制的一种调节工具,难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市场的功能发挥是不充分的。 四、黄金非货币化时期 国际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使黄金成为了可以自由拥有和自由买卖的商品,黄金从国家金库走向了寻常百姓家,其流动性大大增强,黄金交易规模增加,因此为黄金市场的发育、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经济环境。 黄金非货币化的 20 年来也正是世界黄金市场得以发展的时期。 可以说黄金非货币化使各国逐步放松了黄金管制,是当今黄金市场得以发展的政策条件,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黄金制度上的非货币化与现实的非货币化进程存在着滞后现象。 国际货币体系中黄金非货币化的法律过程已经完成,但是黄金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并没有完全退出金融领域,当今黄金仍作为一种公认的金融资产活跃在投资领域,充当国家或个人的储备资产。 当今的黄金分为商品性黄金和金融性黄金。 国家放开黄金管制不仅使商品黄金市场得以发展,同 时也促使金融黄金市场迅速地发展起来。 并且由于交易工具的不断创新,几十倍、上百倍地扩大了黄金市场的规模。 现在商品实物黄金交易额不足总交易额的 3%, 9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黄金金融衍生物,而且世界各国央行仍保留了高达 3. 4 万吨的黄金储备。 在 1999 年 9月 26 日欧洲 15 国央行的声明中,再次确认黄金仍是公认的金融资产。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将黄金市场的发展原因归结为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也不能把黄金市场视为单纯的商品市场,客观的评价是:在国际货币体制黄金非货币化的条件下,黄金开始由货币属性主导的阶段向商品属性回归的阶段发展 ,国家放开了黄金管制,使市场机制在黄金流通及黄金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出日益增强的作用。 但目前黄金仍是一种具有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 所以不论是商品黄金市场,还是金融性黄金市场都得到了发展。 商品黄金交易与金融黄金交易在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中的表现和活跃程度有所不同。 六、利 用结构性外汇买卖规避汇率风险:远期欧元债务保值案例 XX 公司是一家以进出口为主的生产型企业,销售以美元收入为主,没有其它外币收入。 2020 年 1 月 10 日, XX公司技改项目需从欧盟进口设备,从银行对外开出了 423 万欧元的信用证,付款期主要集中在 5月、 6月两个月份。 从债务发生到实际付款间隔有四到五个月。 2020 年 1 月 10 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为 1: ,如果不对债务保值,等到实际付汇时再用美元买欧元,那么企业的这笔债务就暴露在汇率变动风险之中,一旦欧元升值,企业就会蒙受损失。 假设到期时欧元兑美元汇率涨至 ,则该笔债务的汇兑损失为 万美元 [423 ()],约合人民币 245万元,会加大企业的资金压力。 当然,实际付款日也存在欧元下跌的情况,比如在 做了保值后到实际支付欧元时欧元跌至 (或其它低于 )的价格,而企业在 提前做了保值,到期按保值价格成交的欧元就会出现损失。 因此,企业在确定保值汇率之前,需要估计汇率走势及其可能的区间,正确的估计可以节约较为可观的现金支出。 但任何产品的出现都同时伴随着收益和成本,在此例中若汇率下跌则企业保值后支付金额显然较按支付当日汇率计算支付金额大,多出部分是企业为避免汇率上涨所付的对价。 从根本上来讲,企业外汇债务保值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最小的成本保证在实际支付外汇时的汇率不高于债务发生时的汇率即可,这样就可规避因债务升值给企业造成的更大损失。 因此,企业在做任何保值 安排之前都需要对汇率走势作出合理估计。 在上例中,对于欧元和美元的汇率走势,该公司经过分析认为,欧元从 2020 年 1 月 1日起正式流通至今,可谓大起大落,但未来走势将是在当前汇率的基础上略有下跌,大幅上涨的可能性非常小。 欧元从流通后第二个月创下的最低点 一路上涨到 202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