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晚期的五首四重奏内容摘要:
了阴沉的主题,大提琴的顿音改变了乐曲的性格,使其转向了开朗。 对比旋律是活泼快乐的,第二次插段时一提奏出叹息恳求的旋律,此时二提的装饰音跳音却防止了它的过度悲伤,乐章其余部分基本是自由的变奏,重复前面的材料,最后以明亮而感叹的和弦结束。 第四乐章,这首德国风格的舞曲也是这首四重奏中的第二首诙谐曲。 第一部分抓住了摇摆的节奏,是一种三拍子的德国农民舞蹈,中间部分也是乡村的舞蹈风格,三个重复的音形成了突出的旋律,乐曲的 展开和回复到开头的精巧安排是特别有趣的。 临近结束时旋律被拆成了片断出现,再次突出了幽默性格。 第五乐章,诗一般柔和的 Cavatina(为意大利语,意为短小的咏叹调),代表了贝多芬内心的音乐,按贝多芬自己说这是创作于 1825 年夏天,当他正处于深度忧郁之时,他的朋友说贝多芬写这首乐曲是含泪创作的: “他在精神上是这样至诚,以致只要提起这段音乐,他眼泪就会涌出。 ”这首短歌是对苦恼不能容忍的祈求,也是对快乐与和平的恳求,这是一首永不停歇的歌,一句连着一句,一下子就把听众抓住,在乐曲第 43 小节处,贝多芬标上了 “沮丧 ”, 此时小提琴停停歇歇地哭泣,心情十分沉重,最后终于得到了安慰,并在安慰声中远去。 第六乐章,贝多芬以此曲代替了原来的大赋格,这是在 1826 年 11 月在他兄弟的住处写的,是在他严重的腹痛间歇过程中写成的,此病导致了他四个月后的去世。 中提琴开始的节奏像是吉他的伴奏音型,主题以微微的快乐开始,材料是从第一乐章的快板中而来的,结束的节奏使人回想到这首四重奏的引子。 舒伯奇四重奏团在 1826 年 12 月介绍了这个新的终曲乐章,并于 1827 年 4 月重新完整地演奏了这首四重奏,但这已是作曲家去世后一个月的事了。 《大赋格》(作品 133),编号为 133 的《大赋格》原为作品 130 的终曲,现在多数四重奏组将《大赋格》作为单独的曲目演奏,但也有的按照贝多芬的原意在演奏了作品 130 的前面五个乐章后再加上《大赋格》的。 这里是有着两个主题和变奏的大赋格曲,乐曲可分为六个部分: ——以齐奏开始的引子就像歌剧的序曲,先是宽广的线条,接下来节奏加快又变慢,最后以一提单独结束。 ——先出现的是辅助主题(即对答题),主题以带有棱角的跳跃旋律开始,赋格作了三次变奏,第一变奏加上了三连音节奏。 第二变奏则为后十六分音型的节奏型,第三变奏时 对答变成了切分音,整个力度一直是强的,重音加强,音乐野而暴怒。 ——也有三个变奏,音乐突然安静了,非常柔和。 ,开始是第一赋格主题的嬉游曲,展开时大提琴以慢一倍的速度奏出主题,第二提琴奏出的是原来旋律的倒影。 第二层次时,节奏又成为三连音。 ,变化地再现第二赋格主题,这次是以主调风格写成的。 B 大调,回忆起第一首和第二首的赋格主题,以及与引子相同的片段,最后对赋格主题作了巨大的总结。 全曲时间: 18 分种。 第十四首《升C 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 131),这首升C小调四重奏被认为是后期四重奏中最好的一首,就是在四重奏文献中也是达到顶峰的。 在这里,晚期四重奏中所有的精华都得以展现,如曲式上的自由发展,具有严密逻辑的思维,充满智慧和想象等。 人们认为他在作品 130 和 131 中多乐章的曲式是将 18 世纪时多乐章的嬉游曲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这首作品更被认为是一个从遭受磨难中升起 的灵魂的内心独白,是从无可挽回的悲伤黑暗中转化成为崇高的精神力量的典范。 技术上的处理也十分精彩,尤其是对主题动机的变化到达了极高的境界,这是从贝多芬头脑中溢出的,这是他充满创造的年代的产物。 在写完三首受委托的作品后,贝多芬似乎乐思如泉涌,对四重奏的创作欲罢不能,于是在 1825 年晚开始了作品 131 的写作,并于翌年 7 月完成。 他将这首乐曲献给了巴龙 冯 斯登特海将军,因为他接受了贝的侄子卡尔加入到他的部队。 这首曲子于 1826年 12 月在一个私人音乐会上初演,直到 1835 年才正式公演,这已是贝多芬去世许久了。 这首 四重奏包括了不停顿连续演奏的七个乐章: 1.慢板 瓦格纳曾说这段引子 “是在音乐中将忧郁情绪表达得最好的,这是一种有抑制的恸哭。 ”主题是以赋格方式奏出的,接着有四次自由插段和结尾,这些都基于小提琴开始奏出的冷静内向的旋律,是抑制凝视、表面平静的音乐蕴藏了绝望和悲伤。 这段音乐结束在高音的升 C 音上,像是一个回声,接着以半音升高而进入到第二段。 2.这段快板是欢乐开朗的,驱散了阴沉的失望情绪,进入到愉快的回忆,没有第一段的深刻表情,也没有紧张的对比,这里在演奏时要注意安排好下一段的速度连结,一般以两个强奏和弦来确定 下一段的速度。 3.仅有十一小节的慢中板,是一种宣叙调的效果,节奏上自由地引进到行板,也可以看作是第四乐章的引子。 4.这里是扩展的主题和变奏,这乐章是全曲的轴心。 由一、二小提琴轮流奏出的切分主题被瓦格纳称为是 “天真的化身 ”,然后是六个变奏,充分表现了各样的表清潜力,例如在第五变奏中有持续的管风琴效果。 第六变奏的慢板和结尾的小快板更是全曲的高潮,很难最初的从描写牧歌般的亲密的主题到表达内心的祈祷到达最后的终结。 这里每次变奏都有想象的紧张度,这是贝多芬后期创作的特色。 5.急板 这是一首较外向的快乐的诙谐曲。 在大提琴咆哮式的四个音后开始了这个乐章,小提琴奏起了舞蹈性的主题,一种粗野的快乐贯穿全曲,中间有一些效果性技术处理很是有趣,入顿音、拨弦等,在结尾返回主题时,贝多芬特别指出要演奏 Ponticello(在琴马上拉),产生出一种玻璃似的口哨音色。 6.是一首只有二十八小节长的慢板,提供了在两个快乐乐章之间的转换,也可以看作是第七段的引子。 在中提琴出现一个慢慢移动的旋律,小提琴重复同样的旋律时,降 A 却变成了还原 A,各声部战战兢兢的对话,像是再一次绝望的恳求。 7.由第一提琴过渡带入了愤怒的快板,在两句火气十足鲁莽 的乐句后奏出了带有附点节奏的音型,使人联想起类似的作品 59之二的那首终曲,强有力的具有穿刺型的乐句一往无前,对比型的旋律显然是从开头的赋格旋律中变化出来的。 第二主题和一般的快乐句不同,这里不是优美的对比,而是宣叙调式的对话,每次都有渐慢,好像是一位老人边走边想,然后又回到愤怒的主题,这里是爱的狂喜,是无穷的快乐。 这首乐曲连贝多芬自己也认为是他室内乐作品中最好的一首,在他去世后由卡而 缪勒将它改编成乐队,并标上了 “第十交响曲 ”,这当然并未征得贝多芬的同意。 我曾购得一张由匈牙利著名室内乐指挥家山道尔 韦格指挥 下由四组四重奏演奏该曲的唱片,确实十分精彩,具有交响乐的效果。 第一乐章:自由赋格 呈示 1- 16 小节 带增大主题的加快段 99- 121 小节 第二乐章:奏鸣曲式 呈示部 48 小节 第一主题 1- 29 小节 副题 30- 48 小节 发展段 49- 84 小节 再现。贝多芬晚期的五首四重奏
相关推荐
理赔是保险人在接到被保险人的损失通知后,通过现场查勘,确定是否属于综合险保险责任,若造成损失的原因不属于综合险保险责任范围,则拒绝赔偿;若属于综合险保险责任,则经确定损失金额,根据条款规定进行理算,给予赔偿的过程。 理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遵守“诚信、近因、补偿”的理赔原则; 以“主动、迅速、准确、和理”的理赔要求处理损案; 深入实际、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一、受理案件 受理案件包括报案登记
A.综合险 B.一切险 C.基本险 D.专门险 2. 运输工具保险包括的险种有( ACD )。 A. 机动车辆保险 B. 邮包保险 C. 船舶保险 3. 按损失的性质,海损可以分为( CD )。 A. 全部海损 B. 部分海损 C. 单独海损 D. 共同海损 4.海上货物费用损失包括( ABCD )。 A. 施救费用 B. 救助费用 C. 特别费用 D. 额外费用
ail、谷歌地图等产品。 谷歌从最初创业时的三人行蜕变成拥有近 2万名员工的跨国企业,拥有超过 1500亿美元的总市值。 根据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 施密特的计划,谷歌公司最终将实现超过 1000亿美元的年收益,成为与惠普、 IBM相提并论的 IT业巨头。 今年上半年,谷歌的营业收入已达到 106亿美元。 有市场分析师预测,谷歌今年的年收益将首次突破 200亿美元大关。 10岁的谷歌
雅虎收购。 Overture 主要是根据广告客户对于某个关键字的竞价对广告排序,出价越高,排名越前。 当谷歌工程师开发自己的搜索广告系统时,很早就认识到,如果广告点击率不高,即使按照价格高低排列广告,可能也不会给公司带来多少收入,因为广告主是按照实际的点击数向谷歌付费。 于是,谷歌决定采用竞价与点击率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广告排名,其中点击率是指:用户点击某个广告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