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师资培训)内容摘要:

本特征,也叫音色。 ( 2)语音音质形成的原因:发 音 体(声带) — 声带是否振动;清 /浊 发音方法 — 如何克服阻碍; 共 鸣 腔 — 气流是否受阻,是:受阻部位,否: 11 口腔形状怎样。 只要其中一个不同,就形成不同的音质。 汉语 发音体和共鸣腔形状一样,但发音方法不同。 ( 3)记录音质的单位: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 位) 三 语音的生理属性 1 发音器官 ( 1)、动力器官:肺; ( 2)、发音体:声带; ( 3)、共鸣腔:口、鼻、咽 2 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 ( 1)主要为发音时的部位 ( 2)方法:用什么方法发音 3 音素、音节与国际音标 ( 1)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语音的基本单位。 ( 2)国际音标 ① 研制 1888 年由国际语音协会研制,制定原则“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经多次修订,现流行的是 1997 年修订版本。 国际音标标音分严式标音( 将语音的细微特征标示出来)和宽式标音(标记音的基本音质),形式 [ ],这些音一般是音素。 ② 国际音标的特点 第一,一个音素用一个标音符号标示,一个标音符号标示的是一个音素,音素与音标一一对应。 第二,音标符号简明,大部分为拉丁字母小写的印刷体,小部分为希腊字母或新制造的符号。    (潘)   。 第三,可较准确地记录世界上任何语言的语音,便于语音学习和研究。 ( 3)音节 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与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汉语音节构成: 声韵调 12 四 元音与辅音 1 元音与元音舌位图 ( 1) 定义:气流从喉腔进入到口腔没有受到任何阻碍而发成的音。 ( 2) 元音舌位图及其发音原理 8 个基本元音舌位图及其发音原理 前 不圆唇 圆唇 后 高    半高   半低   低    例:  - 后高圆唇元音 2 辅音、辅音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 ( 1) 定义:气流在发音部位受到阻碍后,通过某种方式克服阻碍而发成的音。 ( 2) 辅音的形成 按气流通过声带进入口腔顺序列出: 发音 部位 发音方法 名称 描述顺序: 部位 +方法。 (方法包括:送气 +, ;清 /浊;塞、擦;口 /鼻。 ) 辅音 声带 摩擦 喉音 喉清擦音  舌面后 (舌根) 舌根上抬向软腭靠拢 舌面后音 舌面后不送气浊塞音  舌面后不送气清塞音  舌面后送气清塞音  舌面后浊鼻音  13 舌面后清擦音  舌面中 舌面中和后腭配合 舌面中音 舌面中浊擦音  舌面前 舌面前和中腭配合 舌面前音 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 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  舌面前送气清擦音  舌叶 舌叶和前腭配合 舌叶音 舌叶不送气清塞擦音  舌叶不送气浊塞擦音  舌叶清擦音  舌尖 舌尖卷起抵住前腭 舌尖后音(卷舌音)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 舌尖后清擦音  舌尖后浊擦音  舌尖 舌尖抵住上齿龈 舌尖前音 舌尖前不送气浊塞音 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  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 舌尖前浊鼻音  舌尖前浊边音 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 舌尖前清擦音  舌尖 舌尖抵住上下齿 齿间音 齿间清擦音  齿间浊擦音  唇 上齿和下唇配合 唇齿音 唇齿清擦音  唇齿浊擦音  双唇配合 双唇音 双唇不送气浊塞音 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 双唇送气清塞音  双唇浊鼻音  14 3 元、辅音关系: 联系:都是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之一。 区别:※是否有阻碍 元无辅有 ※紧张是否均衡 ※气流的强弱 五 语音的社会心理机制 (一) 音位 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表示: / / (二) 音位变体 1 定义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读音相似的音素往往被归并为一个音位,这些音素是该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被称为音位变体。 ※互补关系:两个读音近似的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分布条件又互补,两个音素归纳为一个音位。 2 类型:自由变体与条件变体 ① 自由变体:在同一环境中无条件变读。 ② 条件变体:由语音环境制约的音位 变体受一定的语音条件限制。 (三) 音质音位与非音质音位 ( 1)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 / // / ( 2)非音质音位:音质外由音高、音长、音强等形成的具有区别语音形式作用 的。 调位、重位、时位。 六 语流音变 1 定义:音位之间组合,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说话高低快慢不同形成的变化。 常见四种: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四种语流音变 15 ( 1)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与它相同或相近。 面包、辛苦 ( 2)异化:两个相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与它不同。 土改 ( 3)弱化:语流中发音变弱。 妈妈 ( 4)脱落:比语音弱化程度深。 豆腐 第五部分 词汇和词汇学 一 词和词汇 1 词 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造句单位。 2 词汇 一种语言所有的词和固定用语(简称“词语”)的总汇。 每种语言只有一个词汇。 二 词汇的构成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 ( 1)定义:词汇的核心部分,是具有较长历史、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且社会普遍使用的比较稳固的词汇。 如自然现象(风、)、动植物名称、表示基本性质的(好、坏)等。 ( 2)特点 ① 普遍性:不分阶级、阶层。 ② 稳固性:《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③ 能产性:大多数(个别虚词例外)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④ 民族性: 一般词汇 ( 1)定义: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 2)特点: 16 ① 形成历史短:新词。 ② 稳定性弱。 ③ 构词能力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