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亥革命前后服饰变革内容摘要:
可以说,辛亥革命前,社会上各类人群出于各自的需要和目标,齐刷刷地将利剑挥向传统的服饰制度,口诛笔伐,共同发出了要求服饰改革的呼声。 而此时的清王朝在中外势力的围攻下,苟延残喘,奋力作着最后的殊死挣扎,在服饰这一环节上始终不肯放松。 只是在剪发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清廷资政院开明派与守旧派官僚,经过激烈舌战,终于 1910 年 12 月 14 日通过剪发议案。 这是辛亥革命前,在服饰改革问题上,取得的第一 个也是最后一个胜利。 颇令清廷感到懊恼的是,此次极不情愿的退步妥协之举淹没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剪发浪潮中,成为辛亥革命除旧布新的措施之一。 所以说,尽管表面上晚 ① 徐珂编撰:《清裨类钞》第 13 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6166 页。 8 清维持着数百年来沿袭下来的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但那只是清朝政府的一相情愿。 事实上,社会上各种要求服饰改革的声浪正暗流涌动。 恰恰在这一过程中,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服饰改革的氛围,奠定了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潮流全方位展开和人们积极响应服饰改革的基础。 三、辛亥革命后的服饰变革 共和建立,民国政府号召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场服饰上的 变革,“昭名分,辨等威”的封建等级服制被废弃。 在服饰革新的浪潮中,标志政治等级的袍褂、补服和满式的鞋帽、衣饰迅速被人们厌弃,“大半旗装改汉装,官袍截作短衣裳,脚根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① 许多象征着封建特权以及民族压迫的衣冠服饰多被弃如敝履,以往服饰上的那种古板、单调、等级森严的局面,开始被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景象所取代。 以式样论,“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② 以色彩论,“洋洋洒洒,陆离光怪,如入五都之市,令人目不暇给”。 ③ 在天津,人们惊叹女子打扮的花样翻新情况说:“有剪了头 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一起了。 不剪发的呢。 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把髻梳在前面像一朵花像一个蝴蝶似的,也有梳在头顶上的,梳在两旁边的,梳在后头的,有千百个式样”。 ④ 这反映了人们在选择衣式发型时,不再重视身份贵贱,唯以美观新奇相尚。 广东女子服装“日变古怪”,“其始不过私娼荡妇所为,继则女学生亦纷纷效法”。 ⑤ 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象女,女子装饰象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的情况。 ⑥ 这表明人们从封建主义的服制束缚下解放出来之后,尽情表达自己 的审美情趣,追求新的服装式样。 民国初年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旧的东西死而不僵,新生的方兴未艾。 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解放,但仓促之中,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所以,早在清末已埋下的崇洋心理有了市场。 按当时人的说法,就是“民国新建,极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⑦ 辛亥革命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 ① 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1937 年版,第 242 页。 ② 《大公报》“闲评二”, 1912 年 9 月 8 日。 ③ 《梦游民国》,《申报》“自由谈”, 1912 年 9 月 14日。 ④ 《看我们女子被人家耻笑啦》,《大公报》, 1912年 6 月 27 日。 ⑤ 《勇女学生之怪装》,《大公报》, 1913年 6 月 15 日。 ⑥ 《改良》,《申报》“自由谈”, 1912 年 3 月 28日。 ⑦ 《申报》, 1912 年 8 月 20日。 9 传播的影响,已有人带头“洋化”,但并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并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尚。 辛亥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为这种“洋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当时一般人 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接受西式服饰与否成了判断新派与守旧的标准。 因此,追求生活上洋化的阶级和阶层更加广泛了。 ① “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无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厕身新人物之列;” ② 朝野上下青睐“西装”、洋布、洋鞋、呢帽之类的洋物;一般民众,“其少有优裕者必备洋服数套,以示维新”。 ③ 西 装的流行可以说是服饰洋化特点最明显的标志。 从政府官员、留学生、洋行职员到普通工人,都把西装视为不可或缺的标准装。 在上海,普通工人也穿起西服,“西装旧服广披罗,如帽如衣各式多,工人匠人争选购,为他紧束便摩挲”。 ④ 西装之所以会如此流行,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人们不必再顾及所谓“服色正朔”;二是对西洋文明的崇尚,爱屋及乌。 郁达夫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中国人非学它们不可了,于是乎,阿狗阿猫,就都着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靴,提起了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林语堂也说:“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之风 气,为摩登女士所乐从者,唯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之效颦”。 ⑤ 由于洋装的原料多用进口呢绒,这明显优于国产的棉布和丝绸,大量的洋装愈益助长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这就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即金钱外流,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 “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冠履亦皆用缎,倘改易西装,衣帽用呢,靴鞋用革,则中国不及改制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益外溢。 故必亿兆民用愈匮,国用愈困矣。 ”并将导致“农夫失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 除了经济上的问题外,“华人惯服丝绵羊皮,今如西式上衣,层层均系单夹,于天寒亦殊有碍”,而且 西装价格高昂,经济上国人难以承担,“不如暂仍旧制”。 ⑥ 完全以西装为男女礼服,对国产丝绸业很不利,实施起来极为不妥。 但若“暂行旧制”,继续实行服饰等级制度,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观点遭到无情的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提出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起来的折中方案,提出可“易服不易料”。 ① 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载《近代史研究》, 1986年,第 4 期,第 143144 页。 ② 《论维持国货》,《大公报》, 1912年 5 月 31 日。 ③ 《辛亥革命回忆录》第 2 集,文史资料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366 页。 ④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第 167 页。 ⑤ 胡铭、秦青主编:《民国社会风情图录》服饰卷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26 页。 ⑥ 《服饰刍议》,《申报》, 1912 年 1 月 7 日。 10 他们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 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尽以国货为主,不必用西人之呢羽”。 ① 所以他们提出:“装可易,服可易,外国货不可废也 ”。 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 1912 年10 月参议院通过的《服制案》正是各方面意见的综合体现,既顺应服装改革的潮流,又尽量减少进口带来的损失。 民国元年,参议院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男子礼 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两种,大礼服又分昼晚两种,均采用西式礼服的形制。 常礼服也分两种,一为西式形制,一为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 女子礼服采用传统的上衣下裙样式。 随后,又陆续颁布了地方。试论辛亥革命前后服饰变革
相关推荐
人走一段陌生的林间小路弯转曲折,第一次走过的时候好奇紧张还夹杂着兴奋,回味所见所闻,几乎没有印象。 第二次走过似曾相识;第三次再走过,虽然是当初的好奇紧张兴奋已过,但会对走过的环境印象加深,也会对前次看到的景致有所印证。 要想对经过的一草一木都熟透在心,那就不是经过一次两次的问题了。 对临碑帖亦是如此,有个反复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玩味书体的整体气息和字和字之间的连接与穿插关系,也就是达到
栖 霞 金矿带 马家窑含金矿脉 胶东群地层 7 6 ~ ~ 石英脉型 牟 乳 金矿带 金牛山、邓格庄含金矿脉 花岗岩 胶东群地层 29 3 2 ~ ~ ~ 石英脉型 资 料来源:山东地质六队, 1988,陈光远, 1989;张时淦, 1990。 分析样品:黄铁矿。 从表 1 可总结如下几点:①整个胶东金矿石δ S34‰ 值为 - ,平均 ; 胶东群地层δ S34‰ 值为 - ,平均 ;花岗岩δ
也表明,只要存在对外经济往来,外部冲击和波动就会通过各种隐蔽的渠道传导到国内 (如国际贸易中的“早收迟付”, leads and lags),人为的过度控制也是徒劳的。 当然,这种暂时的调整并非要退出经济全球化进程,更非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争取机会提高国内经济实力,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和民族经济问题 应 该说,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流动的必然 趋 势
出,方案 1 的净现值是 1 422 838 元,大于方案 2 的净现值 1 100 376元,应选择方案 支出,则方案 1 的净现值就是 1 052 068 元( 1 422 838370 770),小于方案 2 的净现值,应选择方案 ,给企业造成不小的损失。 三、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环境会计是会计的一个新兴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理论 研究较为滞后,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