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陈泉生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环境法所确认并内容摘要:

减少到最小限度。 所谓防治,是指对一切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所进行的治理。 也就是说,只要干扰环境的行为对自然环境或人体健康造成了损害或具有这种可能性,就应该对其加以防治。 同时,防治也还具有积极请求权益保护的意义,它不仅要求行为人负有防治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责任,而且还赋予每个人在遭受环境危害,或将受环境危害时,可以提请行政机关介入帮助解决,以确保其合法权益。 而所谓综合治理,又称综合整治,则是指根据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具体情况,对预防和防治进行统筹安排,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因 为预防固然可以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起到防范于末然的作用,但对于通常发生的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仅仅依靠预防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加以治理,方能确保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恶化。 因此,预防理当优先,但防治亦不可或缺,只有根据各种具体情况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才能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在我国的贯彻 我国环境立法鉴于西方国家过去环境立法采用 “ 先污染后治理 ” 的失败教训,一开始就采用了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 的原则。 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各种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行为,规定了许多预防措施。 比如,《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均有专章或专款规定。 但是,我国环境立法在超标排污的规定上似有不足之处。 譬如,我国有关排污收费的法律规定,超标排污的单位在缴纳了超标排污费后仍未能使排污达到排污标准的,从开征第三年起加收超标排污费;除此之外,还必须负责治理,并且征收的超标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缴纳的排污费并不因此免除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可见,超标排污行为除非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特别保护区除外),在现阶段为我国 法律所许可,在排污单位依法缴纳超标排污费并履行治理义务的前提下被认为是合法的。 这显然与 “ 预防为主 ” 的原则相违背,故宜积极创造条件尽早予以修正。 三、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 (一)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的意义 大家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限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尚不足以破坏自然环境,因而自然资源被认为是一种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任何人无须支付任何代价,随时都可以任意使用的天赐之物。 然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人口的日趋剧增,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人类不顾一切地向自然资源进行索取,终于导致了环境破坏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泛滥。 时至今日,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不仅日益显著,而且已对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倘若再不珍惜这有 限的自然资源,按照客观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那么自然资源的枯竭,就是全人类消失的前奏。 可见,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子孙后代的繁衍的大事。 (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的内容 所谓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是指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为自然资源的再生,为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预留一些空间,使之永远为人类所利用。 它包括有计划地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以及维持现有的环境品质。 如前所述,人类目前的自然资源已为数不多了,为了使人类社 会和经济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应当对诸如铁矿、煤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面规划,节约利用这些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而对于那些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诸如森林、动物、水等则应当加以保护和改善,把对这类自然资源的的利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保障这类自然资源的再生功能不至受到损害,使之可以世世代代地为人类所利用。 此外,对于目前现存的环境品质也应善加保护,禁止任何增加自然环境负担的行为,使现存的环境品质不再变坏。 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负载能力,使之不致恶化。 由此可见,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是 以 “ 预留空间理论 ” 为基础的,是基于自然界对人类各种干扰环境行为忍受程度的有限性,而要求人类不应用尽一切自然资源,应当为自然资源的再生和人类未来的发展预留一些空间的。 (三)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的贯彻 为了确保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各国环境立法均将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加以确立。 比如,德国法律中就广泛采用了各种规划的规定,以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工具。 我国亦将 “ 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 ” 作为环境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三章对于 “ 保护和改善环境 ” 作了专章规定 ,各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森林法》、《草原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