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教育思想的g-本特征内容摘要:
统一的,更加美好、更加合理的生活,使人得以在这样生活中成就为人。 创造是有价值指向的,创造在伦理上是向善的,道德就内在于创造生活之中。 人在生活任何一个领域中符合人学意义的创造,都具有道德上的意义。 创造所给予生活的,是更多的幸福和美好;所赋予的是,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颗只想占有和掠夺的心灵,是不会创造改变生活的。 “ 创造在本质上说是给予,只有在给予中才能 产生某种非现成的生活的情景,才能开拓某种可能生活。 ” [4]法国当代现象学家马里墉认为,人类活 动的实质,就是无止境地奉献“礼物”。 他把这种奉献,看作是人之为人的最原始的表现,也是最源生的现象本身。 从生活实践论的观点看,正是基于人之实践性的创造,人才成为一名“礼物”的奉献者。 在伦理学或日常生活中,人们颂扬“奉献”,把它看作是人的重要美德;但就人而言,他的奉献必定基于创造。 一个人如终其一生只是去占有既有的,“安享现成福”而不思创造;这样的人,也就谈不上什么“奉献”,因为他并没有为生活增添任何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 就此而言,一个有道德的人,必然是一个创造者;一个创造者,也必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道德生活本身 也是创造的。 道德的所面临的是,生活中的实际冲突和矛盾。 它不能依靠机械地遵守既定的、现成的道德规范来解决;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人们需要 作出道德上的“发明”、“发现”,每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相应的善和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在这里所说的 “ 创造 ” ,是人学 范畴中的创造。 在人学的范畴中,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创造使人成为人。 一个创造性的人,就意味他是一个能把自己创造成人的人。 创造是人的基本品性,也是人的基本德性。 然而,在一个很长时期内, “ 创造 ” 和 “ 创造性 ” 却被从道德和 德性等范畴内除名。 当人类 的发展处于“天”和“神”的统治阶段时,一切创造归之于“天”,归之于“神”。 “天”赐万物于人, “ 神 ” 为人创造了一切。 这时的 创造,是“天德”,是“神恩”,是“天”和“神”至高无上伟大德性的体现。 人们给予创造的,是道德上的肯定。 当“天”和“神”的创造被否定后,人成了一切创造物的创造者,创造表现为人之工具理性特性。 创造物在市场上,只是当作商品而存在,人的创造只不过是获取商品、财富、权力的一项手段,创造也被窄化为仅仅是器物和技术的创造 (即 使是精神领域的创造也总是要被物化 ),这也就是当 下被普遍认同的,经济学、技术学范畴 中的创造与创新。 人之创造本意 —— 人自身的创造,人之更加美好生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创造,都被逐出创造的范畴,进入不了创造的场域;创造和创造性的“给予性”和“奉献侄”,都被商品的法则所遮蔽。 创造活动也仅仅被当作是智力和能力的活动,即使被说成是一种“智慧”,也抽空了其中的人性要义。 人们再也不把创造当作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之不可豁免的使命,不可推辞的责任和义务,是人之“大德”。 当今意义中的创造,也就只与少数“高智商”、 “ 高学历者 ” 相关联,芸芸众生都只可 能是蝇营狗苟之徒。 这种创造,由于无视人学的意义和根据,背 离了创造的本意,也就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无穷的灾难。 这也是已经为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 据此,教育所要敞开的创造性,其要义不在培 养一部分仅仅指向于科技、器物发明的“创新性人才”,不在某些创造技能和方法的习得;它的要义是在:促使人去过一种创造性的生活,是在养成一种对待整个生活的积极、肯定的创造性态度,是在使创造性人格得以普遍生成。 从根本上说,就是让人人都能走上创造这条“成人之路”。 通过创造的生活,而确认人的真正使命,懂得“创造的紧张努力是道德上的绝对命令,而且是生命所有领域的绝对命令” [5]。 创造,既是内在于人的本性结构之中,为此, 我们所说的“创造性人格”,也是凡人都可企及的人格期待;那种不断追寻和实现更有价值、更加美好生活的取向,也是人人都可能持有的基本生活态度。 它决不是虚幻的理想人格、高不可及的神圣境界,也不是惟有那些具“高智商”、 “ 高学历 ” 的人才所 独有的特权。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包括青少年儿童在内的不同人身上,都可以见到具有这样人格特征和持这样生活态度的人。 2020年 9月 10日 《中国青年报》所载 《太 阳山里的孩子王》,说的是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在江西省 8 某一穷乡僻壤办了一个教学点 ,教学点上只有他这一名老师。 由于水库蓄水,这个教学点成为几个孤零零的山头,偏远闭塞,不通车,不通电,散居着几十户人家。 在这里,他既教学,又给孩子们做饭,当保姆,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邹老师。 邹老师在这个山旮旯里一干就是 32 年。 30多年来,从邹老师这 里走出去的学生一茬又一茬,早期的学生,有的已经在县中当了教师,还有 20多名学生,迈进了大中 专学校的门槛„„邹老师为这里的孩子们创造了享有了教育生活的可能,为他们开辟了生活的新天地。 诚如他所说: “ 让山里的孩子学到知识,看到外面 的世界,个个有出息。 ”这就是生活论德育所期待 的“创造”和“创造性人格”,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企及的创造。 当今学校教育的 “ 反创造 ”。 应当引起我们反思 的是:当今反其道而行之的学校教育。 现存的学校教育,普遍地都在围绕着“占有知识”的轴心转;所型造的,只能是“占有性人格”。 在一个为工具理性所统治的世界中,知识被看成是纯理性的产物。 它代表确定的真理,它被既定地、现成地放在那里,是只待 人们去占有的客观对象。 知识又被看作是征服和占有世界的有效工具。 占有知识,就可以占有世界,占有物质,占有利益, “ 书中自有黄金屋 ”。 为此, 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通过占有知识去获 取占有世界的权力。 从占有知识到占有世界,这就是当代教育的基本逻辑。 更有甚者,在一个极端功利化的社会中, “ 知识 ” 更可能演化为可以直接用来换取钱财 的代价卷。 如:多少篇论文可以换取多少奖金,多少个项目可以在何等样的岗位上获取多少报酬„„它已经省略去了知识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过程。 知识的占有者,无需去考虑他的知识是否对生活实际有用,而只是去掂量它能为自己换来多少“代价卷”。 功利主义知识观中的所谓“有用”也被改换了形态。 正是这种天天都在进行着的“知识占有”,导致人的创造本性被遮蔽。 人把自己的心灵无条件地交付给了他的占有物 —— 知识,知识成了权威,人就只能成为它的奴隶。 占有者只能为占有物所占有,学生的任务就是读知识、听知识、背知识、考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占有现成的知识;或者说,用这样的知识来占有他的头脑,自由意志被扼杀,创造被废黜。 无数例证都说明了,教育背离创造、扼杀人的创造性的现实。 2020年 9月 lO日《 燕 赵都市报》载: 石家庄某小学开展了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为主 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师节给老师们发短信送祝福。 出人意料的是,老师们居然在黑板上写下了祝福语,让孩子们回家照样发给自己。 前些时,广为人知的另 一例是: 考卷上有这样一条题目: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 ?不少学生立马回答的是“水”,有个学生却写了,“春天”,老师勃然大怒日: “ 你怎么这样不长记性 ?” 因为该题的标准答案是“水”。 这样的学习,我们把它称之为占有性的学习。 这种占有性的学习,早已成为学校学习的通例。 “在日常用语上,学习已经变成吸收知识,或是获得信息”; “ 然而这和真正的学习还有好大一段距离。 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 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 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 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 [6]。 这样的占有性的知识学习,既扼杀了人之创造 可能,也必然导致了个体人格走向的迷失,“占有性人格”就在这样的学习中养成。 占有性人格的基本特征是:把获得现成的对象物并固守其获得物,作为生活的根本目的。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人和世界的关系,只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他们是一些想把所有的一切 (包括他自己 )都作为占有物来占 有的人。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人生的创造意义荡然无存,人与其他动物也就所差无几。 对于生活论德育来说,对 “ 创造 ” 和 “ 创造性 ” 作出新的解读,付诸于新的 教育实践,是一件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 注 : [1]列宁全集 38 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 59. [2]高清海.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 [J].中国 社会科学. 2020(01). 52— 55. [3][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 馆, 1979. [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 [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 联书店, 1994. [5](俄 )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 [M].北京:学林出版 社, 2020. [6]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练 [M].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 司。 1994. 摘自《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 年第五期 9 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① 宋剑 扈中平 摘要 :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教育人学是研究教育如何引导人性生成、升华与和谐的学问。 教育在建构人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做人”与“是人”的矛盾、人性自身规定性之间的矛盾。 人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人性的变与不变,人性的复杂性,使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成为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 : 教育:人性:教育人学:永恒命题 一、教育如何成人: “ 做人 ” 与 “ 是人 ” 教育人学要把人理解为目的和主体,就 不能单纯地把教育限 定于使学生“学会做人”,也不能单纯地通过“做事”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② 必须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是人”、“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即“是人”的问题, ③ 才会使教育活动的主体自觉地反思现存 的有形教育与无形教化的合理性,才会使学生有选择“成为人”的意识、能力与可能性。 在教育实践中, “ 是人 ” 的问题被认为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 “做人”与“是人”往往被认为是一回事,甚至认为只要解决了“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做人’属于先辈或社会的要求。 你就是不想学做人,先辈与社 会也会通过教你说话、识字,通过转换知识,通过一种文明化的进程,引导或强迫着你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引导与强迫都是通过你自 觉自愿的服从和乐意而实现的 )去做人 ” ①。 因此,教育、教化具 有天然强化“学会做人”的意向与作用,是一种强势力量。 但这种天然的强势力量蕴含着教育“工具论”、“塑造论”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我们从很小起,就不曾想过自己是人 —— 在什么意义上而言是人,或人的定义、人的属性、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等等都不曾想过;无论从父母、老师或社会舆论那里,我们听到的只是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 ” ① 反思“是人”的 问题,即“什么是人”、“人是什么”的问题,才能确保教育人学确立“以人为目的”这一“人学的根本大法”。 教育人学只有把“是人”与“做人”相区分,把存在与价值相剥离,才能坚持教育人学反思与批判社会现实的立场、态度与价值取向,才能凝聚教育人学反思与关切人之命运的能力、动力与建构力量。 在社会变革时期,对于 “ 是人 ” 问题的反思突出地表现为 “ 新 人”与“旧人”的争论与冲突缄为文化危机的核心问题与时代表征。 “所有有关文化的讨论,也差不多都与‘做人’有关。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近百年来的思想文化史,就会发现所谓的文化危机,基 本上是因为‘原先’的‘人’,现在‘做’不成了,而‘新人’又远未成型。 ” ① 教育人学正是通过为“学会做人”设定反思“什么是人”、“人是什么”的前提,通过保持“做人”与“是人”间的张力,来实现对人自身的关注,来保障“人作为目的”的价值追求。 教育人学应将学会“做人”与反思“是人”统一起来,统一在人与社会的矛盾发展和实践中。 但问题是“什么是人”、“人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必然回溯到“人性”问题。 二、 “ 人的半岛似的概念 ” :人性的复杂性 人性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 我们认为,人性是一个复杂的系 统,不能 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应该将人性的三个层面,即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统一起来,形成“人的半岛似的概念”。 ④ 在不同的参照系下,人性有不同的规定性。 将人与“物”、“动物”和“神”相区分,将人性与“物性”、“兽性”和“神性”相对应,形成了人性规定的复杂系统。 与 “ 物性 ” 相对, “ 人性 ” 表现为 “ 生命的本能 ” 、 “ 生物的特性 ”。 人的生命性、生物性构成了人与物的根本区别。 人需要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维持个体生命的延续和人类种族的繁衍,而物却没有这样的需要与可能。 “饮食男女”、趋利避害与自我保存是人 的生命/生物“本能”,是自然界亿万年进化的结晶,是人类生命延续的需要。 无食,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将不会存在;无性,作为类存在的人将不会存在。 因此,人的“食色之性”本身无可厚非,不具有道德色彩。 人与动物在生命/生物本能的层面上是平等的、一致的。 如果把生命/生物本能贬损为“动物性”和“兽性”,片面地强调人性与兽性的区别与对立,甚至以否定、扭曲人的生命/生物本能的方式来抬高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就会在理论上造成误导与欺骗,在实践上造成对人的控制与损害。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观念就是唤醒了人性中的生物本能,把本能作为人性的重 要标志来对抗神学的束缚,打破了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神秘主义。 用人性 10 对抗神性,用理性对抗信仰,从而实现了重大的文化转向。 马克思认为,人首先要解决“吃穿住用”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艺术、政治等活动。 这说明,尽管人的社会性不能。论当代教育思想的g-本特征
相关推荐
都市农业 科技 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内涵 延安市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高科技化、现代化等多种功能,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 都市农业旅游管理水平低,经营效果欠佳 延安都市农业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其管理者主要是以当地农民为主,从经营效果看,以一日观光美食游为主,度假功能不突出,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以我国一直将资源节约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由于减量化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基本环节,所以本文认为我 国现在提倡建立的节约型社会也是循环经济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 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是减少污染物排放。 因为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战略,工业污染防治的初始手段主要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而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
级社会性情感,情感教育的目 的才会达成,情感教育唤醒功能的功效才算真正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唤醒功能就是在情感教育活动中,对情感的启迪激发、引导输入,并维持定型为高级社会性情感的教育内容与方法。 情感教育唤醒功能的发挥是个由浅入深、渐次发动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由外及内、逐渐外显的状态。 情感教育唤醒功能是情感教育其他功能实现的条件与基础,贯穿于情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三 、
、彼此强化。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 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 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 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 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的参与。 新的课程中也给
比具有较大的比例。 而且由于投入的资金量少,鸡蛋只能放在同一篮子里,无法分散风险。 交易成本太大使得美国的大多数家庭不愿购买股票。 若投资 于债券,诸如国债,金融市场上国债销售的最小货币单位往往在一万美元以上,一般的美国家庭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 3 证券经纪公司对小额债券投资也不会重视,因为与收入相比较,成本过大了。 交易成本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却能降低交易成本。
“ 生成式系统结构树 ” ,且注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尚未见先例,值得一试。 二、“生成式系统结构树”“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 3 “生成式系统结构树”: 生命科学学科 “ 生成式系统结构树 ” 是一种基于 开发的可生成式系统结构树之生命科 学教学软件应用程序。 它具有视图直观,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清晰,它既能建构学科知识系统,也能让学生解构有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