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内容摘要:

( Java Server Pages)、超文本预处理器 PHP( Hypertext Preprocessor)等。 然而,高中生要掌握这些技术需要经历专门的学习,而且,这些技术相对较难,不太适合面向大众的普及教育,因此,不建议教学中介绍这些技术。 而是要从更宽广的范围和意义上对动态网页进行重新理解,只看重其动态属性,而不关注实现技术。 网络上有许多具有动态属性的网页组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下载这些组件,经过改造后加载至自己设计的网页中,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实现网页的动态,又 避免了涉及过难的技术内容。 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 内容标准: 了解专家系统外壳的概念;学会使用一个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并能用它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 例 在专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采用 “原型化 ”策略。 活动建议 : 针对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一个分类问题,利用简易专家系统外壳开发一个简单的专家系统。 例如,用于识别校园中植物的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中的重要组成,也是其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是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经验,来解决现实社会特定领域中复杂问题的一类软件系统。 一般而言,借助人工智能语言构筑 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工作,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语言的掌握与运用达到较高的水平。 然而,标准中关于人工智能语言的初步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但远远达不到构筑专家系统对语言能力的要求。 因此,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技术水平去开发专家系统是不现实的,学习任务超出了学生的 “最临近发展区 ”,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标准: 了解一种人工智能语言的基本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掌握相关概念,知道人工智能语言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使用该语言设计程序求解简单问题,并能够上机调试、执行相应的程序。 标准中的解决办法是,借 助专用的专家系统的 “外壳 ”或开发工具,让学生在构建小型知识库的层面上参与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实践,即从网上下载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利用其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强调学生对这种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数据管理技术中的 SQL语言 内容标准: 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的基本概念;掌握 SQL 的基本数据操作与数据查询语句( SELECT、 INSERT、 DELETE、 UPDATE)的使用方法。 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数据库支持的数据语言来实现的, “数据管理技术 ”模块重点强调学生对关系数据库的掌握,而 SQL 代表着关系数据库 的主流,因而, SQL 理所当然的成为学习内容。 SQL语言是一个综合的、功能强大的语言,集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功能于一体。 每个功能都需要相应的语句来实现,完成核心功能共需 9 个动词,即数据查询的 SELECT,数据定义的 CREATE、 DROP、 ALTER,数据操纵的 INSERT、 UPDATE、 DELETE,数据控制的 GRANT、 REVOKE。 如此丰富的功能,高中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学习。 标准中只是让学生产生大概的认识,了解 SQL概念,掌握部分功能的语句使用方法。 数据管理技术的数据库应 用系统工具的选择 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需要以具体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为载体,工具软件选择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标准中没有脱离实际对软件做统一的硬性规定,而是将选择权下放,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被选择用于教学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首先需要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符合目前软件界面的主流。 图形界面具有共性,接近学生的软件使用经验,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操作,可以尽量减少用于熟练软件本身的时间,让学生贯注于数据库的学习和掌握上;其 次,软件工具最好属于通用软件,便于数据在其它软件中的调用和共享;再次,在适应目前需要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软件的网络适应性,使数据库可以方便的连接至网络环境,为更大范围的资源利用提供可能。 只要图形用户界面时代还在继续,许多操作方法及文化规律大都是可以广泛迁移的,当学习者掌握了某种工具软件之后,由于软件的视窗风格和流行界面、通用工具图标、菜单操作等的一致性,可以很容易地触类旁通其他类似软件。 内容选择的其他问题 概念回避问题 在知识确认过程中,考虑到部分概念的具体情况,课程标准中采取了回避措施,即不对概念 做出要求。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概念本身难以理解,不应纳入高中学习范围。 比如,信息定义、信息特征。 另外,各选修模块的内容必然涉及一些新概念,概念的引入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概念的处理要适度: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可以为学生所接受。 具体说来,课程标准中选取的概念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没有列入选取范围的建议教学过程中不必提及。 比如,数据库部分的学习强调对 “关系 ”的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关系 ”本质,为以后的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奠定技术思想基础,但教学中仅限 于技术思想层面的延伸和扩展, “数据挖掘 ”、 “知识管理 ”的概念则不宜向学生进行详尽的介绍。 不平衡问题 如果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会发现,课程标准中几乎所有条目,都可以有因设施、设备等条件地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科书编写者在编写的过程中将这种针对性具体落实,编写出适合不同地区和人群的教科书。 内容标准: 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比如,关于信息获取,信息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网络不是唯一的来源。 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学校,可以引 导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如报纸、书籍、期刊、广播、电视等等。 又如,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工具依赖性,但具体工具可以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标准中没有指定具体的工具,希望能为不同地区提供足够的弹性空间。 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适当调整。 没有联入因特网的学校,可以考虑借助别的方式,如,虚拟网、局域网、校园网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网络应用。 条件稍差一点的学校可以考虑使用 38 486 实现部分内容 的教学,给学生以启蒙。 第二种情况是,概念本身适合高中学生认知,但对概念存在不同认识。 标准作为国家文本具有权威性特征,如 果在标准中有相应的要求,教师可能会寻求一种唯一的、标准的界定,这不符合标准的理念和思想。 标准中的回避不等于教学中的回避,而是给教学更大的自主性空间,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可以适当把握,提供某种恰当解释。 多媒体定义、网络定义等属于此种类型。 关于多媒体,目前已达成共识,即一般情况下,多媒体就是指多媒体技术。 分析关于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定义,可以发现,都强调了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三个基本特征,教材编写中只要抓住这几个本质属性,即可凭籍恰当表述予以展现,不需追求严格的字面上的一致。 (三)经历信息技术过程 经历信 息技术过程是指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过程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基于表达、交流需求的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过程主要包括三大基本阶段,即规划、设计、制作。 对不同的问题对象,过程的阶段可以更为具体的细化成某种工作模式。 例如,创作多媒体作品以实现某种交流效果,实际过程可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