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古今话短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续也就成为比游侠活动本身更为重要的现象和事实。 崇拜、赞咏游侠的正义人格力量,张扬侠的自由独立、潇洒超迈的行为方式,不仅拉近了侠与普通民众的情感联系,而且使侠成为文人创造的对象和精神上儒侠互补理想人格追求的力量渊源。 侠通过文人的创造,以文化形象而不是以历史实存的面貌进入社会文化领域。 从历史实存到文人创造,侠的形象不时徘徊于它本来意义的周围,甚至出现偏离,但文人创造中赋予侠的社会公正、道德、良知等人文精神,使侠不但从历史实存变为一种文学形象,而且从文学形象又演变为超乎道德和法律的社会正义力量。 极目古今话短长 正如冯友兰先生在 《 新时论 》 中说:“所谓‘行侠仗义’的人所取的行为标准,在有些地方都比社会道德所规定者高。 ……‘ 施恩不望报’是道德的行为,‘施恩拒报’即是超道德的行为了。 ”这也许是两千多年来侠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 —— 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永不磨灭的侠义观念。 因此,侠的观念和行为是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倾向于从文化价值观念上作道德评价,这是从中国侠的历史文化变迁中得出的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不管侠的行为和观念是不道德的、道德的、还是超道德的。 极目古今话短长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魏晋以后,侠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成为比游侠活动本身更为重要的现象和事实,侠的文学形象体现着比侠的历史实存更为深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而这一文化现象的直接开端就在魏晋六朝。 文人为什么要钟情于侠,当然有很复杂的社会文化、文学及自身的原因,但侠相异于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格魅力和行为可能是文人知识分子所缺和最需要“补充”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儒侠互补”或借侠“豪气一洗儒生酸”。 蔡翔说:“古代知识分子‘发现’了侠,因为他们首先发现了自己的匮乏,这匮乏便激起了他们的创造欲望,而他们与侠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就很自然地把侠改造成艺术中的另一个‘自己’” 极目古今话短长 在文学中表现游侠,汉代文学只是滥觞。 魏晋六朝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大面积走进文学领域这不但使侠由史家社会意义的价值诠释开始走向文学人格精神的艺术创造,为后世侠文学和侠的观念意义的形成开了先河,而且使侠的社会存在包含了人们认可的社会价值意义,也使侠不致于消殒在史家放弃后的历史文化长河中。 魏晋六朝文人以乐府诗的艺术形式,使侠通过文人的“扬弃”成功地走进了文学殿堂。 在这一创造过程中,诗人们对历史实存的游侠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加工和形象设计。 极目古今话短长 以功业意识和国家观念改造和替代了诸如以武犯禁、匿亡藏奸、剽攻掘盗等不合道义和法禁的行为,赋予了侠的文学形象更有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的思想内涵,将侠的勇力引向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价值观念中。 同时,又保留了侠者诸如言信行果、以诺必诚、赴士厄困等司马迁 《 史记 》 中所揭示的富含道德力量和价值的人格精神,并将其直接附丽于侠的功业意识和国家观念中,使侠的文学形象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而对历史实存侠个人生活行为中某些超迈方式的择尚和夸大描写,又使这一文学形象富含时代生活气息,取得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极目古今话短长 唐代是侠和侠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突出的标志有两个:一是唐代完成了侠由古典贵族型向近代世俗民间型的转换。 唐及唐前的侠尽管在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上有时代的差异,但其主体精神和行为观念、任侠方式却一脉相传,并以上层社会文化圈为主体。 无论战国两汉的公卿贵族门客中的游侠、刺客,还是两汉豪侠及与上层豪贵相互交通的布衣、闾巷之侠、魏晋六朝的豪侠及其贵族游侠少年,侠及游侠行为的贵族色彩和政治色彩极浓。 民间游侠并不是这个时期侠和侠风的主流。 唐以后侠及侠风的主体已流向民间社会和绿林,极具江湖文化色彩。 二是侠文化史上,唐代完成了侠由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过渡。 东汉后正史不传游侠,魏晋文人积极地选择了侠,成为诗歌的表现主题之一。 极目古今话短长 唐人继承这一传统,以其恢宏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将咏侠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但与史传相比,诗歌中表现游侠行侠并不是其所长,借以抒情则可,而不能尽现游侠行为的全过程。 于是,唐人便开始将游侠主题向小说创作引进。 晚唐豪侠小说创作的繁荣和成熟,宣告了唐人的创造游侠由咏侠诗向豪侠小说艺术转换的成功。 唐人在豪侠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豪侠形象,反映了广阔的现实人生,为文学中表现游侠开拓了宽广的艺术空间,真正完成了侠由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唐人对侠的“义”化改造很重视,这是魏晋六朝文人不完全具备的。 极目古今话短长 从侠的文人创造历程看,侠的最后归宿就是“义侠”。 而这样的创造在唐代就很明确地提出,并作为豪侠的象征。 这方面内容除了唐人咏侠诗中提到,豪侠小说作者在小说结尾的议论中经常以“义”相涉外,李德裕 《 豪侠论 》 就是明确的号召。 《 豪侠论 》 中说:“夫侠者,盖非常人也。 虽以然诺许人,必以节义为本。 义非侠不立,侠非不成,难兼之矣。 ” 李德裕此论标举“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谓真侠须“义气相兼”。 此论的出现,标志着“义侠”的崭露头角,在中国侠的“义化”创造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极目古今话短长 总之,从魏晋六朝到唐代,文人选择了侠,创造了侠,以时代精神的张扬和正义观念的浇灌,以富含时代内容和侠义精神的诗歌、小说的成功创作,在文学中开辟了侠的新天地,树立了侠的正义观念和人格精神,完成了侠由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文化创造。 在侠和侠文化的发展中,唐代是一条分水岭。 如果说唐及唐前的侠和侠文化更多地体现着贵族文化色彩,上层社会包括帝王将相崇尚任侠,侠也被作为品评人物、晋身仕途的一种手段和誉论工具,那么宋以后则转向了民间社会和世俗生活领域,更多地体现着民间文化色彩。 这种转型的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宋以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加强,法禁文网收疏为密。 极目古今话短长 加之魏晋六朝以来上层贵族任侠风气多轻薄奢浮之风,因而宋以后统治者不提倡任侠。 同时,宋、元、明、清各代也是侠的“义化”改造的完成期,在改造中,文人将侠引向广阔的世俗生活领域,表现侠世俗社会中的侠义行为,赋予了侠和侠文化浓厚的民间文化精神, (诸如民间的道德观、正义价值观等。 )使侠由魏晋六朝及隋唐上层贵族及其子弟的优游生活方式转变为民间世俗社会公道、正义的主持者和大众崇拜的英雄。 侠经文人的“义化”改造和文学的创造、定型,从世俗走向正义,进入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中。 自魏晋六朝以来,文人对侠的义化改造渐次迈时,至唐已开始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创造,但这一正义化的过程却是宋以后才完成的。 极目古今话短长 较浓,因而文人对侠的改造重在政治领域,将以武犯禁的游侠通过功业、国家民族观念变为英雄和功臣,合法地引入正统社会和文学创作中。 而宋元明清时期,都市社会的发达与城市文化的繁荣,游民的大量存在与武林、绿林等民间社会的兴盛,改变着侠和侠文化的存在。 由于侠以市井民间社会为主要存在方式,社会盗贼和恶势力的大量存在,因此文人的义化内容就颇含世俗色彩,注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间侠义精神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注入,甚至世俗人情亦有吸纳。 将侠改造成了符合儒家社会伦理道德和君臣观念的“正义之侠”,侠不但成了忠、孝、节、义的模范,而且成了辅法安良的英雄 (功臣 )和民间崇拜的偶象。 极目古今话短长 宋元明清侠的社会存在和行为的一个共同点是民间世俗性。 而这时侠由世俗走向正义,除了客观的社会现实,民间正义精神的濡染外,宋元明清文人的正义化改造也是举足轻重的一环。 与魏晋六朝和唐代文人不同的是,宋元明清文人对侠的正义化改造的手段主要是侠义小说和评论。 ④在这些小说、评论中,作者将侠引向广阔的世俗生活,在世俗生活诸多的不平中塑造侠的正义人格,唐人豪侠小说中的志怪色彩大大减少甚至完全退出。 这时虽也有咏侠诗和戏曲创作,然而已不是主要的改造形式,且贯穿其中的精神与侠义小说一脉相承。 除了侠义小说的创作外,在这个时期文人的一些评论性文字中,也较多地出现对侠的评论,它和小说一起,促进了侠的观念意义的形成和确立。 极目古今话短长 相对而言,宋人在侠义小说中注重对侠在世俗生活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的塑造。 明代文人则在广泛的世俗生活中渗透侠义精神,注重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将侠塑造成忠孝节义的楷模。 清代文人让侠直接追随清官辅法安良,将侠塑造成社会正义、公理、法律的维护者。 清官与侠的相互倚重,已明确表现出文人对侠的正义价值的肯定和义侠改造的最终完成。 而这个时期文学作品中已出现许多以侠为修饰语的词汇,诸如侠义、侠气、侠情、侠胆、侠性等等,它说明,“侠”这个词已由单纯的名词发展为具备了正义内容和修饰功能的形容词。 作为修饰性语素在词汇中的广泛运用,也意味着侠已不仅仅用来指称某一类人物、形象或心理气质,已成为人们观念意义中的一种价值用语。 极目古今话短长 明人在使侠由世俗走向正义,树立侠的观念意义时,借助了咏侠诗、侠义小说和评论等广泛的文学形式,除了一脉相传的正义观念外,也赋予了侠富有世俗色彩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广泛内容。 而长篇章回体侠义小说的成功创作,使作家能够将这一切付诸于侠客形象的创造。 明人在使侠由世俗走向正义,树立侠的观念意义时,借助了咏侠诗、侠义小说和评论等广泛的文学形式,除了一脉相传的正义观念外,也赋予了侠富有世俗色彩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广泛内容。 而长篇章回体侠义小说的成功创作,使作家能够将这一切付诸于侠客形象的创造 极目古今话短长 清代是侠义小说创作的繁荣期。 清代文人继承明代白话侠义小说的传统,在对侠的正义化改造中,将侠义与公案、言情、剑仙等相结合,形成清人白话侠义小说的时代特色。 够反映清代文人的侠义观念,代表清代文人对侠的义化创造主流的却是侠义公案小说和侠义言情小说。 从内容上来看,这类小说都是同一主题,只是案子不同而已。 在这些小说中,作者都揭示出清官和侠义之士联合的前提,那就是权贵奸臣和黑恶势力的存在。 而清官的秉公执法,侠士的超绝武艺和正义精神,也就成为铲除黑恶势力,辅法安良必不可少的两个条。极目古今话短长(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