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内容摘要:

《世界 文化遗产名录》。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 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此建万卷堂,名其花圃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 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营造别业,为奉母养亲之所,始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 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 “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 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 “苏邻 ”,更园名为 “苏邻小筑 ”。 1917 年,张作霖购此园 ,改名为 “逸园 ”。 1940 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 1950 年何氏后人将园献给人民政府。 1958 年,网师园再经整修后对游人开放。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 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 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 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 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 ,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 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网师园意谓 “渔父钓叟之园 ”,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全园面积仅 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