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领域教学纲要内容摘要:

undamentals of physics, extended. 5th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科目 名稱〆 物理Ⅳ 學分數〆 4 學分 類別〆自然 科 科目代號〆 13 一、 教學目標 小 學 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教材和高一基礎物理教材 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物理學的基本知識,使學生認識一般物理現象的因果關係和其間所遵行的規律,增進對物理學的興趣和理解。 師生互動及 實驗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使其熟悉科學方法,提升學生縝密思考、探索真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體認物質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環境的影響及其重要性,啟發學生在科學創造和應用上的潛 在能力。 二、 教材大綱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節數 備註 一、電磁感應 電磁感應定律與感應電動勢 11 介紹磁通量的定義並說明法拉第的實驗及定律。 9  示範實驗〆電磁感應 21 介紹冷次定律以說明感應電動勢之方向。 31 簡單介紹發電機的工作原理與交流電。 41 簡單說明渦電流產生之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51 簡單介紹變壓器升降電壓之原理。 61 簡單介紹電磁波之產生、傳播及波 譜。  僅定性說明電場、磁場之交互感應與傳播。 介紹 電磁 波譜中不同波段的名稱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近代物理 11 簡介湯木生陰極射線管 及電子 荷質比實驗。 12 簡介密立坎油滴實驗。 17  配合實驗 八〆 電子的荷質比 認識 21 簡單說明X射線的產生 及其性質。 22 簡介X射線的應用。 14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節數 備註 的發現 31 簡述 黑體輻射的性質 及 卜朗克的量子 論 解釋。 32 介紹光電效應 及愛因斯坦光量子論。 33 介紹康卜吞效應。  依據實驗結果僅作定性式說明,康卜吞公式可出現但 避免推 導。 41 簡述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並簡述其結果與影響。  定性說明。 51 說明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52 簡述氫原子光譜 及 波耳的氫原子模型。 53 簡述夫然克 — 赫茲實驗。  只說明拉塞福的實驗,不作定量解釋。 61 敘述德布繫 依 物質波的提出與證實。 62 說明波與粒子的二象性。 63 簡述波動力學的發現。 71 簡述原子核的組成。 72 簡述原子核的衰變及其放射性。  不詳細說明發現的細節。 三、現代科技簡介 11 簡述利用物理知識所發展出之醫療儀器。 5  本主題僅作常識性介紹。  配合實驗九〆認識電子零件與二極特性測量 21 簡述人造光的發現及其發展。 31 簡述半導體的發現及其應用。 32 簡介二極體及電晶體。 33 簡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 41 簡述超導體的發現及其可能的應用。 51 說明奈米尺度大小。 52 簡介奈米科技及其應用。 53 簡述物理學在奈米科技發展過程所扮演的角色。 54 簡述物理領域中奈米科技發展狀況,及對 人類的影響。 15 三、教學要點 ( 1) 物理 學 之教材內容 講求 理論和應用並重,以使學生能活學活用科學知識。 ( 2) 教材之編寫,原則上,各單元應以示範實驗或學生的舊經驗引領,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經由歸納或演繹的過程,導出科學知識。 教材的敘述應著眼於闡明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3) 教材之組織應兼顧與高中數學科、化學科、地球科學科、和生物科等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配合。 ( 4) 教材份量應與教學節數相配合,以一學年或一學期一冊為原則。 內容力求上下連貫,前後呼應,重要概念宜分層 次,由淺而深,由具體而抽象,在不同單元中重覆呈現,使學生能充分理解並習得完整的概念。 ( 1) 在每一新單元教學時,應以學生日常生活之體驗,及既有之知識或經驗為基礎,多舉實例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進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推理分析,歸納或演繹,以迄問題之解決,達成習得新知識或新概念的教學目標。 在實驗活動中,應盡量讓學生親手操作,以熟練實驗技巧,並提供學生自我發揮之創造空間,教師從旁協助,善函引導。 ( 2) 教學時,不應單以知識的傳授為重點,尤應注意教導學生在科學方法的應用和科學態度的培養。 科學方法凿括觀 察、分類、測量、傳達、數字的運用、時空關係的運用、預測、推理、解釋資料、控制變因、建立假設、設計實驗等項。 科學態度則指互助合作,尊重他人意見,忠於數據,實事求是等項。 ( 3) 教學時,應積極鼓勵學生質疑發問、共同討論,以 營 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氣氛。 討論時,可採小組活動方式,以促進同 學 間合作及互助的學習。 教師宜多運用各式教學媒體和資訊設備以函強課堂教學之效果。 ( 1) 評量方式除紙筆測驗外,並應考評學生所作習題和學習報告,以及課堂討論和實驗活動的表現,綜合評估學生的學習成尌和能力。 ( 2) 評量之內容,應 以教學目標和學習行為目標為導向。 在認知方面,按記 憶 、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不同層次,設計評量試題,題型宜生動活潑,並求難易適中々在情意方面,著重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表現々在技能方面,則考查實驗操作的技巧和設計的能力。 ( 3) 帄時考查之項目可以閱讀報告、專題研究、自製模型、自行設計實驗等方式行之。 在報告和研究方面,應著重組織能力、資料 查尋 能力、討論及作結論能力。 在實驗方面,則著重在思考能力及創造能力。 ( 1)利用各種圖表﹑幻燈片﹑投影機﹑電視﹑並視教學需要 ,自行製作教學媒體幫助學生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 2)收集網路各相關網站及動畫資源,藉由視覺化的呈現,使學生更明瞭其中的概念。 ( 1) 除設備標準中所規定之視聽教學媒體外,各校應鼓勵教師自製教具,或由教 16 學研究會集體創製,並推廣之,以分享教學經驗。 ( 2) 與本科關係最密切的學科為數學、化學、地球科學和生物,任課教師應熟悉相關學科之內容,並透過教學研究會方式,集合各相關科目任課教師,共同研討配合方案,以求科際間縱向與橫向之間的聯繫。 四、參考教材 (APA 格式〆著者,出版時間, 書名。 出版地點 〆出版社〄 ) ,民 87,高中物理,台北〆國立編譯館。 ,民 85,物理 (全 ),台北〆文京圖書有限公司。 Walker,葉偉文譯,民 89,物理馬戲團Ⅲ ,Ⅳ,台北〆天下遠見出版社。 G . Hewitt,師明睿譯,民 90,觀念物理Ⅲ ,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民 84,普通物理學 (下冊 ),台南〆台灣復文興業。 ,民 87,物理基礎觀念,台灣〆東江圖書公司。 ,民 72,高中物,台北〆東華書局。 〃 Resnick〃 Walker,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extended. 5th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科目名稱〆高二化學 Ⅰ、Ⅱ 學分數〆 類別〆 自然科 科目代號〆 一、教學目標 ◎ 繼續高中一年級基礎化學教育,增進學生對物質和能量之認識,探索化 學基本原理,獲得化學實驗操作之技能,以奠定學習專門知能之基礎。 二、教材大綱 單元主題 內 容 綱 要 節數 備註 一、 物質構造 11 原子軌域〆原子軌域與能階。 12 電子組態〆電子組態構築法則、庖立不相容原理。 21 1~36 號元素原子的電子組態,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22 元素週期表。 31 由元素原子結構的規律性引申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的形成及其特性。 32 碳鍵的鍵結型態 — 單鍵、雙鍵、參鍵。 41 由石油、煤提煉而來的各種烴及其碳鏈結構。 14 17 二、 物質的狀態 11 說明粒子的 運動和狀態變化的關係。 21 氣體體積與壓力、溫度的關係。 22 理想氣體、理想氣體方程式及其應用。 23 道耳吞分壓定律、擴散定律。 31 溶液的概念及其濃度的表示法。 32 溫度、壓力對溶解度的影響。 33 溶液中的離子反應。 15 三、物質的變化 11 原子粒子概念與化學反應。 12 化學式與化學反應。 13 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質量與能量的變 化。 21 碰撞學說。 22 溫度、接觸面積、濃度、催化劑等對反應 速率的影響。 23 反應速率定律式。 31 酸和鹼的定義與命名。 32 pH 值。 33 水的解離常數及水的離子積。 34 常用的酸鹼指示劑。 35 酸鹼中和與酸鹼滴定。 41 氧化還原反應與常見的氧化劑、還原劑。 42 氧化數的規則及應用。 43 氧化還原滴定。 51 常見烴類的反應 — 函成與取代 25 四、物質的性質 11 說明氫氣和常用稀有氣 體的性質、製取與 其用途。 12 以實驗或工業生產實例,說明非金屬元素 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製取與其用途。 21 以實驗或工業生產實例,說明金屬元素及 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製取與其用途。 22 介紹常見合金之性質及其用途 8 三、教學要點 ,理論與生活化教材並重,並能選取本 土化素材,以學生舊經驗為基礎,繼續高中一年級基礎化學,組織成能誘導學生 興趣並發揮其潛能之化學教材。 開始前,應根據教師手冊、教科書、與實際教學節數等,編寫 教學進度與教學計畫。 教學的內容得依地方特性酌予增函鄉土教材。 教學時,應 18 以學生既有的知識或經驗為基礎,多舉生活上的實例以引起學習的動機,並盡量 以相關之媒體輔導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 在實驗活動中,應讓學生親手操作, 增函學習化學興趣,並培養基本操作技能。 除知識的傳授外,應注重科學方法的 運用和科學態度的培養。 配合課程需要,利用校外教學或其他適當的時機,帶領 學生參觀與化學有關的工廠或研究機構等社會資源。 之內容,應以學習目標為導向,在認知方面,則按記憶、理解、 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不同層次,製作評量試題,而題型宜生動活潑,從生 活中取材,並求難易適中々在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