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师教学故事分享内容摘要:
中的例行公事,這樣,成長進步的空間將會更大。 …… 擔任輔導員,常常要面對的是一個沒有投入石頭卻希望看見漣漪的池子。 每每希望老師們能提出教學上的疑難問題以作為教學演示或對話 的題材時,總發現老師們其實不太容易清楚的察覺自己的教學究竟存在怎樣的問題 25,以致於我們常常得由自己的角度出發,自忖老師可能遭遇哪些教學問題、主動拋出,然後再分享解決因應之道或把自己認為較好的方案呈現出來 —— 這種「挖個洞給人跳、再把他救出來」的對話態勢其實是相當奇怪的。 25當然,也有可能因為那樣的教學諮詢環境是不夠安全的,以致於 老師們寧願選擇閉嘴。 而有時在教學輔導的現場,參加學校老師們的教學觀摩或是聆聽老師們描述自己的教學、評量種種作法,卻也常在發現裡頭有明顯的改進空間時,在弖頭萌現一分直陳的尷尬 26,而且往往越是關鍵的問題,尌越是不好說出口 —— 我們自己也面臨鼓勵與嚴謹的兩難 27。 教學是 一種藝術,老師也都是有思想、獨立的個體,在多元價值的社會環境裡,我們其實難以直陳別人的想法或作法有怎麼樣的不妥。 而事實上,當我們直接引用一些「讀」來的教學理論的給予老師們建議的時候,我們也還得思索:尌所引用的教學理論,我們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到那份真實。 尌算不能,我們能否藉由其他方式讓所談論的教學理論成為可以體會的實際教學樣態。 為了教學輔導工作能夠做得更好,我們開始嘗試另外的方式來和老師們對話 —— 把要傳達的教學理論、想法,藉由「教學故事」說出 28;亦即,我們把一些自己親身體現或是別人的教學故事當做是一種媒介,用 一種邀請分享的態度來和老師們對話;希望在這樣的訴說和聆聽過程中,提供老師們另一個教學實施的可能性,讓彼此有所察覺、有所思考,進而在教學上發為實際。 繼而,我們在其他以講演形式作為教學輔導實施的場合裡,也儘可能配合教學故事來呈現,這樣的作法同樣的得到許多正面的回應 —— 主辦者或現場聆聽、參與對話的老師多半表示:這樣的內容與方式很「實務」,對老師們的教學 26輔導團的老前輩們總提醒:給老師們建議的時候,記得「九褒一貶」或是「先褒、後貶、再褒」的三段式建議,無論如何包裝,總希望不要赤裸裸的說出教學上有問題的那個部分。 可是,教學輔導最重要的不就是要針對有問題的部分來討論、改進嗎。 27九十二學年開始,輔導團因應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深耕計畫在往常巡迴輔導的行程裡,規劃了「諮詢輔導」的輔導方式,讓輔導員和教學現場的老師進行小組式的專業對話,頻繁的對話機會讓我們有更多體會這種尷尬的經驗。 28至此,我們的說話方式不再是:剛剛教學者在……應該……,而是轉變 為:我曾經在……,嘗試過……,而我們看到……。 這樣的說話方式不是「直陳」,而是一種「並置」,可以提供思考而有所選擇的空間的。 比較有幫助,不會過於「理論」、聽不懂……得到這樣的回應,讓自己有一段蠻長的時間沈迷在這樣的談話方式裡,不管是巡迴輔導亦或是受邀演講,都會在準備的時候儘可能蒐集與主 題相關的教學故事、融入其中。 後來,在閱讀由顧瑜君( 2020)教授所撰寫「教育革新與實踐 教師專業自主與課程發展 29」一文時,看到顧教授對此一現象的省思 30,竟讓我弖頭一顫、並開始自省 —— 「說教學故事」是不是「不夠專業」的那一種。 如果不專業,這些故事何以讓老師在聆聽的時候有會弖的一笑、有靈光的閃動。 這些可都是教學現場由老師、學生們真實演出的,而也能激起同為老師的我們一些共鳴、一些啟發的……好吧。 如果老師們都喜歡說、也喜歡聽教學故事,那麼如何使它更有「專業」的味道與省思、成長的力量,會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曾 經在輔導團所辦理的「教學活水集」徵文活動裡,撰寫了「說教育現場的故事 — 作為『專業對話』的一種可行模式」乙文,分享自己藉由寫(說)教學故事作為專業成長與分享途徑的經驗;而同時,另一篇「觀看自己的教學 —— 如何在教育現場與學習理論(教育政策)對話」則未獲推薦刊登。 這樣的結果激勵著自己必頇再努力,把走過的路一一過濾、精釀,希望寫(說)「教育現場的故事」不僅可以是每一個教學現場老師都能做的事情,而也可以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與分享的一種可行方式。 29下載自顧瑜君教授個人網頁「顧瑜君與夢田小組 __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30顧教授在文中寫道:筆者之前提到受到學校邀請去主講兩性教育有關的研習,筆者以「專業不符合」來推辭邀約,並推薦數位兩性教育方面的專家給邀請者或主辦者,三位主辦者中的一位主辦者很明白的告訴筆者:「…太專業的東西,我們吸收不了 ,還是請老師您來講一些好聽的,大家 都推薦您,聽過您演講的都說您講的比較生動…」,雖然說話的人並沒有其他的意思,只是要說服筆者去給他們上課,可是筆者聽到這樣的回饋, 不知道該高興(你很受歡迎)還是難過(你比較不專業)。 (頁 214) 參、故事 —— 教學故事、分享與對話 一、樣版故事 如何讓自己寫過、說過的教 學故事在這樣的一篇論述中出場,我其實覺得很難 31,但基於清楚傳達的需要,終究得有一個可以討論、對話的材料,因此,暫且名之為「樣版故事」讓它先不帶太多色彩的出場…… 在六年級自然科的教材裡,有一個單元是針對「動物行為」進行探討的。 單元內容包括對動物為了適應環境變化的種種行為反應、動物與生具有的行為與後天學習的行為模式,以及社會性的行為等。 在所選用的教材中,對於「動物與生具有的行為與後天學習的行為模式」提供了許多的「例子」作為教學的內容,例如:肉食性動物的獵食、大象搬木頭、鸚鵡學人說話……等。 在備課的時候,我總 覺得這個部分的學習不能只讓孩子們背記一些例子,而是能在面對一些動物的行為時,回到行為的動機與目的上進行一些思考,以區辨出行為模式的種類。 為了讓課程進行的時候,有實際的例子讓孩子們可以主動、深入的探討,我首先引用了當時電視節目「超級好狗命」的內容作為討論的題材:這是因為在上課前的週日觀看電視節目時,恰好播放「黃金獵犬」訓練的內容,提到黃金獵犬的訓練可以使用「食物」與「球」作為增強物,因為黃金獵犬對於這兩項物品都有著先天的偏好……。 在上課提到這段內容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並沒有多大的反應 —— 一方面,全班觀看過這 個節目的學生只有一位,另一方面,學生或許養過狗,但對於狗的訓練是沒有太多的經驗的。 為了讓課程能順利依照所規劃的方式進行下去,我提到了在逛夜市時看過用來作為賭具的白文鳥:白文鳥受過訓練後,會在賭客下注後以超然、公平的立場幫忙抽籤決定賭局的勝負……沒想到這曾經吸引我好奇駐足觀看的攤位,也吸引過孩子的好奇。 這樣的話題引出之後,我們在「白文鳥天生會抽籤。 」和「白文鳥做這件事情的真正目的。 」上有了可以討論的題材,因而學生在思考動物行為時,有了思考的依循。 當他們再度回過頭來觀看教材理所提供的例子時,便不會是純然的連結 記憶,而是有思考的。 ~ ~ ~ ~ ~ ~ ~ ~ ~ ~ ~ ~ ~ ~ ~ ~ ~ ~ 在習作作業裡,有一大題是要學生區辨動物「先天性的行為」和「後天學習的行為」。 其中就有那麼一張圖片是「燕子銜土築巢」 —— 當初在討論的時候,有的孩子認為「燕子媽媽有教過小燕子,即使沒有教,牠也會因為受到照顧、或看到別的燕子媽媽這樣子照顧幼兒,而慢慢的學習到這樣的行為」,也有的孩子主張「燕子長大到了繁殖下一代的時候,就本能的會築巢以孕育下一代」……然而,習作的標準答案是 —— 「先天性的行為」。 對於這樣的討論,我並沒有給予確 切的結論,所以許多孩子都依照自己的想法來勾選心目中的答案。 也因為這樣的學習歷程,當時在習作的批改上,我幾乎是「有寫就打ˇ」。 ~ ~ ~ ~ ~ ~ ~ ~ ~ ~ ~ ~ ~ ~ ~ ~ ~ ~ 31這種困難,可能是這個故事必須是有「代表性」的,且它的出場可以為我所要論述的主旨作為一個有點像是「範例」的東西,但說是「範例」又十分沈重,以致於我暫時決定以「樣版」名之。 在月考的前一天,我在幫孩子們複習功課時,便有一個學生舉手提出了問題:『為什麼這一題的答案和自修上的答案不同。 』我沒有給予標準答案的修正,只是再度引導孩子們回憶當初的課程進行:透過了夜市用來作為賭具的白文鳥,我們深入的思考動物所表現的行為存在著先天性的與後天學習的差別,而我們也從中歸納出先天性的行為多半和維持生命有 關,例如:送到嘴邊的東西 — 吃;餓了 — 覓食;面對侵犯 — 逃避或抵抗;看到漂亮(帥)的異性 — 追求;進入地盤~驅離……隨著這段回憶,孩子們仍相信:銜土築巢~需要學習;照顧幼鳥~天性;我允許這樣的答案存在,因為我在意的是孩子們如何觀看動物的行為,並形成自己對這些動物行為合理的觀察、思考與解釋…… ~ ~ ~ ~ ~ ~ ~ ~ ~ ~ ~ ~ ~ ~ ~ ~ ~ ~ 課後,我留在自然專科教室整理學生的習作、登錄平時成績。 門口來了熟識的愛心媽媽 —— 正是複習功課時提問的學生家長。 到訪的目的,也是為了同一個問題 —— 她「擔心 」隔天的考試……為了讓家長放心,我用描述的方式重現我們的「課程」,她似懂非懂的邊聽邊點頭,但最後在離開前,她還是不安的問了:『老師,那就是說,如果明天考試考出來,寫「先天性的行為」可以啦ㄏㄡ。 』對於這樣的追問,我心中其實有點無奈,但也只能告訴家長:『嗯,啊,對啦。 沒關係啦。 』…… ~ ~ ~ ~ ~ ~ ~ ~ ~ ~ ~ ~ ~ ~ ~ ~ ~ ~ 當天晚上,我有感而發的紀錄下這個教學現場的故事,也下了這樣的註腳:我們的教育讓「標準答案」重要於「思考」,但,我更希望孩子們除了知道什麼是標準答案,更要有為心 中的標準答案辯護的覺知、心和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這段札記在寫就之後,就透過網路討論區和網路上一些伙伴們分享,得到了幾位老師不同角度的回應,而透過這樣的過程,我也不斷的整理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我的觀點較保守,在學生討論後我會給予參考的『一般看法』(標準),畢竟學生以後會參加一些升學考。 或各班家長之間會彼此比較,或許是貶你或其餘不同的老師,造成對教師的不信任感。 (劉清宏, 20201017) 我認同這樣的觀點與處理方式~其實,星期一學生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清楚的告訴學生~別忘了我們上課討論的過程以及那種感覺,老師會不會考這樣的題目大家也很清楚,但是,當我們離開這個地方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不是陸老師那麼「怪」的人,到時候,你必需給他一個答案的時候,就給他這個答案吧。 這個故事也發生過~在酸鹼溶液的時候,我強調學生不必太去記憶一些東西的酸鹼性,但是,有些是很明確、很常見的東西,可能必需成為所謂的『常識』,你不能說「檢查過」才知道,例如~酸梅、醋酸總沒問題吧。 小蘇打、氨水,這得知道吧。 但是,肥皂呢。 寫自修時,它真的問,就寫鹼性吧。 不過,現在許多強調弱酸性、中性的清潔用品,你該知道~~「怎麼去找到答案」。 (陸振吉, 20201017) 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認知』重要,當然『過程技能』『思考』的學習亦是同等重要(或應該說更重要)。 但為了避免被……(家長、其他老師)就給個參考答案吧。 (劉清宏, 20201022) 我會同意這樣的看法~給個答案可以,但,對於有爭議的「答案」,可以讓他們知道,這就是科學本質,換句話說,這樣的答案可以說是「目前為止,人類(或說有權威的人)所提出能解釋多數事物的一種說法」,以後會不會有人(也許是你)提出更有力的解釋,推翻這一個說法,這是誰也說不定的。 我想,給孩子這樣的「答案」或許又保留了一些空間,讓他們願意在許多習以為常的事物裡頭繼續去思考~在教學上頭,我願意如此努力。 (陸振吉, 20201022) 很贊同思考過程之重要,例子中:酸鹼檢驗,若是孩子能對唾液、汗水、甚或檸檬汽水產生好奇,而去嚐試檢驗,印象會更深,日後利用此概念推論之能力必較強。 或許命題時,改成「下列行為中,哪些受到後天因素影響較多。 」先天後天很難去完全區分,更多時候是相輔相成。 (劉倩梅, 20201023) 呵呵。 的確,一條線劃開兩個世界,是相當危險的。 謝謝囉,又多學了一招。 (陸振吉 , 20201023) ~ ~ ~ ~ ~ ~ ~ ~ ~ ~ ~ ~ ~ ~ ~ ~ ~ ~ 即便經過這樣的對話,且最後的發言、回應也停在我的手上,表面上看起來彷彿大家覺得這個故事是可以停下來的了,但我還是認為 —— 這個「故事」其實還沒有結束。 以致。自然教师教学故事分享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自测∶你的颈椎有问题吗?
目前,很多人一发现颈椎不舒服,就盲目选择按摩、牵引,这是不对的,这里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不恰当的反复牵引 颈部牵引是目前治疗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不恰当的反复牵引可导致颈椎附着的韧带松弛,加快退行性病变,降低了颈椎的稳定性。 反复
自杀女十楼跳下所看到的
丹丹在吃她的抗忧郁症药 6F失业的阿喜还是每天买 7份报纸找工作 5F受人尊敬的王老师正在偷穿老婆的内衣 4F的 Rose又要和男友闹分手
自动窗帘机安装使用说明书
墙固定。 二、 钢丝支架、 钢丝 、钢丝托架 的安装 : 将 4 块钢丝支架插入槽中,用 4*6 螺丝固定。 将钢丝一头穿入 6*24 带眼螺丝的小孔中,用螺丝压紧钢丝头,再将带眼螺丝穿入固定钢丝支架中, 戴好 螺帽 (戴上即可,不要拧紧)。 另一端以同样形式将钢丝 穿入 6*24 带言螺丝小孔中,但不要压紧螺帽, 再 将带眼螺丝穿入钢丝支架中,同样戴好螺帽,不要 拧紧。 待轨道固定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