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生命力,有幸福感; 客观评价自身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善于发泄和控制情绪,能协调人际关系; 在符合集体要求的限度下,保有自己的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当满足自我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3)学科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理论架构: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渗透与培养; 关注学生思想文化的养成,民主、探究、合作精神的锤炼,科学的发展观的形成。 关心学生健全的人格、品德和健康心理 的养成。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试验验证 —得出结论; 建构主义理念的实现:通过同化与吸收,实现原有知识水平与新输入知识的重新建构。 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养成。 学科的思想与视角: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发展方向; 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的技能。 《 标准 》 中部分行为动词的界定 一、知识技能目标动词 知识类: 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所用动词:了解、知道、描述、说出 认识水平 :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所用动词:认识 理解水平 :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所用动词:区别、说明、解释、 估计、理解、分类、 计算 技能类: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所用动词:测量、会、学会 二、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经历水平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所用动词:观察、经历、体验、感知、学习、调查、探究 反应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所用动词:关心、关注、乐于、敢于、 勇于、善于 领悟水平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所用动词:形成、养成、具有 三、 “初步”“大致”“简单”的含义 《 标准 》 中的行为动词前加有“初步”“大致”“简单”等词,其对应的水平比原型为动词的水平低。 4)信息技术知识 通过互联网获取教育教学资料;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并用于教学; 使用计算机网络参加远程教育学习。 以“英特尔未来教育”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以用为主、以互动的方式,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教、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授课、学习活动中去。 实现从普及教育信息技术向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战略性转变,实现现代教育观念与教师教育行为的整合;实现现代教育的教育技术与教师的学科教学整合,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5)人文素养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教师教育在急功近利,追求实效,以及知识至上的价值观的驱导下,造成了人文素养的缺失。 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教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 人文知识薄弱 传统文化不足 艺术修养缺乏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他文化修养与素质。 人文的概念包含了 人 与文 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 “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个硬币就是文化。 ” —李政道博士 “要想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 —特级教师王栋生 精神的追求, 自由的思想, 独立的人格, 高贵的气质, 平等的意识, 强烈的责任与操守。 6)学习的知识 提高文化底蕴 丰富知识和思想 拓宽文化的视野 提高思想的高度 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博览群书 ——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 网上阅读 ——即时接触最新的教育思想和经验 参加培训 ——面对面接受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 实践积累 ——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智慧 在哪里 ——信息来源(存于何地,向谁请教) 从哪来 ——基本原理(为什么如此) 到哪去 ——价值取向(干什么用)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 知 ——了解,感知 会 ——理解,形成表象 熟 ——熟练,通过训练形成经验 巧 ——形成巧妙的技能 7)研究的知识 研究就是 探求事物的 真相 、 性质 和 规律。 “研究就是一个确定未知,并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等步骤,使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 ” —梅雷迪斯 . (美 ) 《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 描述 ——知其然( what) 解释 ——知其所以然 (why) 有所预见 —根据已然推知未然 (how to do ) 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 校本教研 8)教育教学理论 ——理解教育的终极价值 ——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水管与电路 解释建构主义的原理时,总觉得不能用比较简单、易懂的语言来描述,难以使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效遵循。 偶尔翻阅戴木才编著的 《 激发心灵的潜力 》 一书,其间的讲述使我豁然开朗。 文中说到:“学习的过程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引喻而来的。 它可以让我们借着对旧事物的熟悉而了解新事物。 ”编者举例:“如果你从未学过电学,而这时有个人想教你,如果他一下子就丢给你“安培”、“伏特”和“欧姆”这类名词,你可能一窍不通,因为这些字眼对于初学电路的人十分陌生,别说它是怎么换算出来的,就连代表什么意思恐怕也不知道。 然而若是我们把电学用水管的比喻来谈,很可能你便很快了解。 请问,你看过水在管子里流动的情形吗。 我们相信你一定见过。 那么电流就有如水流,如果在管子内部装上一个可以活动的隔板,他就会减缓水流的速度,而电阻便是电线路的隔板,使电流在电线里跑的速度减慢。 现在你该明白电阻的意思了吧。 这就是引喻的力量,由于我们用了水管的引喻,你便立即了解电阻的意思。 ” 引喻乃是借着某一种事物来阐述另外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可能是天南地北之差,可是由于我们熟悉前者,因为它们的相似性便能很快地了解后者。 我想“桔子与戴妃”的命题亦应该是引喻吧。 这不正是建构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最为贴切而明了的阐释和运用吗。 豁然开朗之余,联想到儿时的一件事。 记得当年一对木工师徒在我家打家具。 当时的材料不像现在已是成品。 木料破成板材后,还需用火烤制,去掉水份以防变形,同时校正木板的弯曲。 小徒弟问老师傅,弯曲的木板应该是凸面还是凹面对着火。 师徒的对话我至今记得,“这还用问,日晒沙泥卷嘛。 ”小徒弟还不明白。 老师傅继续解释,“你看见过的河边沙地上太阳晒过的淤泥,是朝哪边弯的。 那不是太阳一晒就弯起来了吗。 你说木板应该哪面冲火。 ”小徒弟恍然大悟,“应该凸面冲火。 ”老师傅笑而不语。 老师傅的这番教诲,既是包含了引喻的手段,也符合了迁移的理论,既有启发式的循循善诱,也有对小徒弟知识的朴素的建构。 老师傅以小徒弟生活中对“日晒沙泥卷”的认知经验,建构了新的木板烤制知识。 相比之下,当过多年教师,现在又以教育教学研究为职业的我很是汗颜。 9)教育教学评价知识 “教育评价被过度解释、过度谈论之后,人们竟不知道评价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其实,教育评价原本是很明白的主题,比如评价不过就是反馈与矫正、赏识与激励、关心并帮助。 ” —刘良华 激励。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