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现代文阅读必考题训练内容摘要:

4.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概括说明盛唐之音的特征。 ( 5分) 答: 参考答案 : 1. A C。 A C句乐观豪放,昂扬向上。 其他句 “ 一夜征人尽望乡 ”“ 一时回首月中看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都有惆怅、忧伤之情。 2. B C。 A项引用闻一多的话,是为了论述初唐诗歌的贡献。 D项 “ 盛唐之音 ” 有其特定内涵,不仅仅是时间概念。 E项李白继承了庄周屈原的传统不当。 3.初唐诗歌和人的十六七岁(十七八岁)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似成熟而未成熟,都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淡淡的哀伤。 突出了初唐诗歌虽然不够成熟但却充满了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生命激情。 4.从内容上说,不仅比较多地描写青春自然、江山边塞,而且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充满着昂扬的人生激情和建功立业的慷慨气概。 从形式上说,大胆冲破传统形式的约束,不循 规范,着意创新,激情洋溢,慷慨豪迈。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 题 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人们只认为抽象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而将形象思维看成是一种非逻辑思维。 这里,我们要更正这一看法,而提出这样的观念:形象思维也是受逻辑制约的思维。 我们把形象思维看作是一种非逻辑 ,思维,是因为我们进行这种思维时,并未明确地想到通常所说的逻辑。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一开始这种思维时,就在逻辑的轨道上。 不管我们如何强调形象思维的散漫性、随意性和模糊性,它总在一些恒定不变的逻辑关系的指挥下 虽然这种指挥总是 在幕后。 与抽象思维相比,它是下意识地接受逻辑的。 如果没有逻辑性,任何思维都是无法进行的。 正是因为人们都在心中记住并默认了这些逻辑关系,人们才能与文学艺术进行对话。 如果没有共同的逻辑性,人们又怎能与你的所谓艺术发生关系呢 ?对话只能发生在承认公约的情况下。 人物性格从这一点弯曲到另一点,情节从这一点运行到另一点,开头至结尾,中间所发生的一切,总得 —— 如同我们常说的 —— 符合逻辑。 像推导一个美学体系一样,一部长篇小说或一部话剧也可能是推导出来的。 作家们在进行创作时,并非都是在一刹那间就有了一部完整的人物性格 史或完整的情节运行线索,而往往是据以一点,向前逐步推进的,而这种推进并不是绝无任何规则的。 有反驳意见:从这一点 (A)并不一定就只能推出那一点 (B);从这一点 (A)出发,有可能过渡到各种不同的点上去 (C、 D、 E„„ )。 反驳者并举例:哈姆雷特立即为父亲复仇也是成立的。 可是现在,他却几次错过了复仇的机会,而且,我们还可以有各种 (几乎是无数的 )设想,创造出无数个哈姆雷特来。 反驳者紧接着问:逻辑在哪 ?这里难道有必然吗 ? 反驳者的错误在于将事情的内容变化与事情发展的形式混淆了。 内容可能是 10 多样的,但逻辑 形式不变。 逻辑形式只保证这件事到下一件事的必然性,它本身并不是事情,也不要求事情只朝一个方向变化。 一个原因可以有很多结果,但不管有多少结果,这在哲学上都叫作因果关系。 我们在评论艺术作品时常说“这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这里的“意料之外”实际上就是指事情的内容的无限可能性,而“意料之中”就是指这件事情到另一事情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 这种关系必须有,也就是说,艺术创造必须是在“意料之中”。 只有“意料之外”,没有“意料之中”,也就意味着它失去了内在的逻辑性,从而也就意味着它们是不能成立的。 11.以 下对“思维”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 A.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B.思维可以都是散漫、随意和模糊的。 C.思维必须遵循同样的逻辑形式。 D.思维的规则除了逻辑还有其他要求。 12.对“我们评论艺术作品时常说‘这是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一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本意思的两项是 (4 分 )) A. “意料之外”是说艺术作品的事情内容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B. “意料之中”是说艺术作品的事情形式具有必然的逻辑性。 C. “意料之外”是说艺术创作时越超越人们的想象, 越有艺术效果。 D. “意料之中”是说艺术创作时要受到逻辑形式的制约,才能令人信服。 E. “意料之外”是说创作中艺术构思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内容。 F. “意料之中”是说创作中艺术构思都必须按照一种必然的逻辑向前推进。 13.请根据作者的思路,说明本文是怎样论证“形象思维也是受逻辑制约的思维”的。 (5 分 ) 14.简要说明形象思维的逻辑性有什么特点。 (5 分 ) 四、现代文阅读 (18 分 ) 11. (4 分 )B、 C (B.抽象思维就不能“都是散漫、随意和模糊”的。 C.逻辑形式多种多样,不会都是“同样 的”。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12. (4 分 ) C、 F(C.文中没这样说,也不合理; F.逻辑不一定是“一种必然”的。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 13. (5 分 )作者首先提出“形象思维也是受逻辑制约的思维”这一观点;接着分析形象思维是下意识地接受逻辑的,并举例说明;第三又罗列并分析反驳者混淆事情的内容变化与事情发展的形式的错误;最后以“艺术创造必须是在‘意料之中’”总结,证明形象思维确实是受逻辑的约制。 (4 层,按自然段可以这样划分:①/②③/④⑤/⑥。 答对 1 层 1 分,表述好 1 分。 考查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14. (5 分 )(1)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受到逻辑的制约。 形象思维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推进的,推进只有符合内在的逻辑,按照共同的逻辑形式发展才能够成立。 (2)形象思维接受逻辑是下意识的。 我们进行形象思维时,并未明确地想到通常所说的逻辑,是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来进行形象思维的。 (答对 (1)点 2 分,答对 (2)点3 分。 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七、 阅读下面论述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 钱穆先生谓:“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庭观念上筑起的。 ”(注: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版第 42页。 )强调秩序、等级和服从,这既是家庭伦理的 11 要求,也是社会政治结构的要求。 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意义,与政治伦理有着严谨的同构性。 “孝”是“忠”的人格规范,“忠”是“孝”的逻辑推衍。 这就是为什么,历代王朝特别强调“孝”,甚至声称以“孝”治天下。 对儒家文化而言,家庭伦理是其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础。 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以血缘认同为核心,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起点,也是其基本魅力之一。 但由于政治的需要,儒家文化把家庭伦理从合理的起点推到了不近人情违反人性的地步,血缘认同的人性化 起点最终走向了“以理杀人”的极端。 对儒家文化家庭伦理的攻击,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更是如此。 《狂人日记》对儒家文化的攻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后来的许多小说都是沿着这一思路展开的。 而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则成为贯穿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话题。 从 20年代到 40年代,革命话语逐渐取代新文化启蒙话语成为文学的主流话语,但文学创作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并没有中断,主要表现在对家庭关系的描写上,这种描写是这个时期文学创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巴金的 《家》对儒家的家庭伦理是一次全面而激烈的攻击。 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 ,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 小说发表于 30 年代初,感情上仍延续着新文化运动启动时期那样一种全盘否定的方式。 对儒家的家庭伦理,作者以激烈的态度予以全面抨击。 小说站在为年轻人辩护的立场上,基本上按人物年龄来确定其道德面貌。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家》是写“代沟”的小说, 这种“代沟”既是观念的冲突,更是道德的冲突。 从年轻的一代看,他们代表着善,代表着正义和良知。 而中老年 一代则代表着恶,代表虚伪无耻和残忍。 作者不忍让年轻人有任何道德暇疵,正如不愿让中老年一代有任何道德优势。 这两个年龄集团的对抗,既是作者为年轻一代唱的青年之歌,又是对旧家族制度的全面否定。 在这里,儒家的家族伦理在每一个细部都是丑恶、残忍和虚伪的存在,而人物依着他与这种伦理的位置关系,可以是绝对的纯洁善良,又可以是绝对的虚伪无耻。 作者是真诚的,但真诚不是文学意义的全部。 小说中的人物,善恶黑白的对比是过于分明了,而且划分这种善恶的基本依据也过于单纯。 作者的主观热情在突出了题材的某种特定意义的时候,不自觉地改变了客 观对象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如果我们将《家》与同是表现大家族生活的《红楼梦》比较一下就可看到,由于曹雪芹没有那么明确强烈的社会功利目的,而是试图通过对“家”的描写追问来探寻人生的底蕴及生命的意义,因而他对“家”的描写更加客观,对生活的表现更富于整体性和浑然一体的质感。 在曹雪芹看来,“家”既是空间意义的、人伦关系上的“家”,更是价值意义上的、终极关怀上的“家”,所以,宝玉的出“家”就不像觉慧只是冲出具体的封建大家庭,而是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和价值,感到存在的无意义,走向了人生的幻灭与虚无。 巴金的《家》显然比《红楼 梦》多了气势,多了力度,但同时也少了深邃,少了超越。 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曹禺的《雷雨》。 《雷雨》中一系列的悲剧人物,繁漪、侍萍、四凤、周萍、周冲,其悲剧的根源,都在于周朴园的专制性格。 作为一家之长,周朴园的权威是绝对的,不能容忍任何挑战的。 这种绝对权威,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基本的原则。 在这一原则之下,对权威的任何对抗都要付出沉重的以至生命的代价。 这种权威不讲道理,它本身就是道理,哪怕在没有直接目的和利害关系的时候,仅仅为了证明自身的不可挑战性,它也会有残忍的冲动和置人于死地的力量。 周朴园逼着繁漪立即将苦药 喝下去,就是这种残忍性的突出表现。 在这里,证明权威的绝对性就是目的本身。 我们因此明白儒家文化的那一套礼仪如请安、跪拜等等,都是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表明着某种关系,确定着某种秩序。 周朴园逼繁漪喝苦药,就表现着这种关系和秩序,这就是这个细节的文化意义。 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北京人》。 这部作品极为深刻地描绘了在儒家文化的禁锢下曾家人的精神的变态,灵魂的扭曲和生命力的萎缩。 12 作为表现旧式家庭的作品,张爱玲的《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与上述作品不同,没有那么强烈的批判意向。 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家庭仍是扼杀人性的罪 恶渊薮。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嫁入姜家,戴上黄金的枷锁,守着残废的丈夫度过半生。 这种压抑结下了怨毒,当她终于如愿以偿分到财产成为一家之主时,她拥有的长者权威使这种怨毒的发泄达到了疯狂的状态。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有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曹七巧所具有的“劈杀”的能力,正是儒家的家庭伦理所赋予她的。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在那种令人窒息的家庭气氛中,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将自己作为赌注孤注一掷。 张爱玲笔下的大家庭,也是如此地阴森而恐怖,作品描写的家庭生活,也与《家》等作品一样,完 全是从否定的方面去表现的,完全没有儒家文化所设定的那种亲情氛围。 事实上,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是有二重性的,其形态决不会这么单纯。 如果它是如此地缺少人性而令人恐怖,那么,它延续数千年的力量又在哪里,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里。 以下对“儒家文化家庭伦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以血缘认同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和服从。 B. 严谨的家庭伦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由于统治的需要,政治把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从合理的人性化的起点推到了不近人情的反人性地步。 D. 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具有二 重性,即它同时具有人性化和反人性的特点。 作者写“ 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 ”,又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家》是写 “ 代沟 ” 的小说, ”,对这两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巴金的《家》对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以全盘否定的方式,予以)全面的激烈的攻击。 B. 《家》的作者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中老一辈和年轻一代的矛盾。 C. 《家》中的老一辈代表着恶、虚伪和残忍,年轻一代则代表着善、正义和良知。 这种“代沟”其实是阶级的“鸿沟”。 D. 《家》中的两个年龄集团的对抗,既是巴金为年轻一代唱的青年之歌,又是对旧家族制度的全面否定。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历代王朝之所以强调“孝”,甚至声称以“孝”治天下,是因为“孝”是建立在“秩序、等级、服从”上的。 B.《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向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进行攻击的白话小说。 C.周朴园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他身上绝对的家长权威是导致《雷雨》中人物悲剧命运的重要根源。 D.《张爱玲》对封建家庭伦理的批判上,不同于其他作家,她在批判家庭伦理罪恶的同时,也指出了家庭伦理原本具有的二重性。 曹雪芹认为《家》应包含哪些含义。 ( 3分) 5.“ 巴金的《家》显然比《红楼梦》多了气势,多了力度,但同时也少了深邃,少了超越 ”一句中的“多了”、“少了”具体指什么。 ( 4分) 答案: 1 C儒家文化为政治服务,把家庭伦理从合理起点推到了不尽人情违反人性的地步。 是儒家文化本身。 13 2 B作者的主观热情更胜于客观的表现。 3 D张爱玲只是没有那么强烈的批评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