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指导内容摘要:

的变化,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做到了形散神聚。 三幕戏,只是三个生活横断面,犹如三幅市井风俗画,有人称为“图卷戏”,也有人称为“横断面连缀式”,由于是老舍的独创,又称为 “老舍式戏剧结构”。 《茶馆》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 在短短的三幕剧中,共塑造出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清明上河图”式的民间众生相。 全剧共 70多人,有台词的就有 50多人,有名有姓的也有 40余人,除主要人物外,大多如“走马灯”一样,但他们的台词都极富个性。 作者根据这些人物在剧中的不同,大致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处理:一是主要人物从始至终。 如茶馆掌柜王利发、旗人后代常四爷、茶馆房东秦二爷(秦仲义)等;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如拉皮条的刘麻子父子、暗探宋恩子父子、吴祥子父子等;三是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如吃 洋教的马五爷、国民党官僚沈处长等;四是普通人物随来随去,或无名无姓,或只露脸不说话等。 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三个人物的结局相同,但性格各异。 王利发是一个旧式商人的典型,聪明能干,精明圆滑,善良而又自私;常四爷虽然已经沦落到社会底层,但仍然保持着耿介刚毅的性格,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秦二爷是一个财大气粗、血气方刚的阔少爷,对“实业救国”充满热情和幻想。 王利发的性格和命运,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第一幕时,青年王利发继承着父亲息事宁人的处世哲学,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茶馆的生意;到第二幕时,为了挽救茶馆破产的命运 ,不得不进行改良,连墙上的“醉八仙”也换成了时装美人和香烟广告,到第三幕时,甚至已经用了“女招待”,“莫谈国事”的字条旁,又再加上了“茶钱先付”的字样,可仍然无法改变茶馆被官僚和骗子联手抢走的命运。 剧本的结尾以三个老人以“撒纸钱”的方式奠祭自己,是一个有象征意味的结局,既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哀悼,也是对旧时代行将就木的诅咒。 这种没有亮色、没有“大团圆”的结尾,在当时的戏剧创作中是极有胆识的,也是绝无仅有的。 3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练、生动、性格化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 《茶馆》的话剧语言,具有北京口语 的地方色彩,同他的小说语言一样,既生动形象,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潜台词),三言两语间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语言功力。 三、 阅读提示与指导 话剧是一种表演艺术,欣赏话剧本来应该在剧场里。 然而,话剧剧本却是一种语言艺术,欣赏话剧剧本,当然主要是看人物的对话。 如果为《茶馆》第一幕中的每个角色都找出一句“最能体现其性格的台词”,大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应该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自圆其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