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古人踪迹,感受美文熏陶内容摘要:
了悬崖的顶上,再看主峰绝顶,还像在半天之中,由此可见恒山的高 大。 而且还是满山的短树、枯竹,钩衣刺领,即使用尽全力,也像坠落在波涛中,无力自拔。 但作者还是鼓足勇气,竭力攀登,最终到达了顶点。 五、难点突破 徐霞客的游记并非客观地介绍恒山的山山水水,庙宇胜迹,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外物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 情与景的交融,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随着客观景物的变化,随着作者行踪的转移,读者会与他一起,欣喜、赞叹、着急、恐惧,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自主学习检测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 1) 策 . 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 攀跻劳。 ( 2) 又一里,则土石皆 赤 .。 ( 3)台中 像 . 群仙,环列无隙。 ( 4)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 伍 .。 ( 1)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 ( 2)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 3)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 4)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二、阅读题。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 又一里,则土石皆赤。 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 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 于是石路 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 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 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 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 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 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 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 崖乱坠,杂树密翳。 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 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 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 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 未几,果得径。 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无攀 跻 . 劳 ( ) 还 . 过岳殿东 ( ) 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从作者身 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能力拓展延伸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 俶 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 西 . ( ) 突兀 . . 层崖中( ) 即 棹 . 小舟入湖( )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 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2020 年,杭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5题。 沧州 南一寺临河干 ① ,山门圮 ②。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 ③ 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 ④ 数小舟, 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⑤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 ⑥乎 ?”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 ⑦ 闻之。 又笑日: “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纪 昀《阅微草堂笔记》 ) 注: ① 干:岸边。 ② 圮 (p237。 ):倒塌。 ③ 阅:经历。 ④ 棹 (zh224。 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 柿 (f226。 i):木片。 ⑥颠:颠倒、荒唐。 ⑦ 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面对 ) (合并 ) ,竟不可得 (毕竟 )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停止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 之 ” 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 一老河兵闻之 ④ 果得之于数里外 A. ① 和 ② 句相同, ③ 和 ④ 句不同 B. ① 和 ③ 句相同, ② 和 ④ 句相同 C. ① 和 ③ 句不同, ② 和 ④ 句相同 D. ① 和 ④ 句相同, ② 和 ③ 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②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5.为什么 “ 学者 ” 的结论是荒唐的,而 “ 老河兵 ” 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游恒山记 自主学习检测 课堂随练 一、 ( 1)拄着,扶着 ( 2)红色 ( 3) 塑造 ( 4)伴侣 ( 1)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边,亭子上题名叫做望仙。 ( 2)行走二里,来到了悬崖的顶 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 3)这座山土山上不长树木,石头山上则生长。 ( 4) 然后从西峰下山,顺着从前进入峡谷的悬崖,向下一看,苍苍茫茫,不敢下行。 二、 升、登 现在作“环”,转,绕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 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 此题为开放性题。 旨在能从读徐霞客游恒山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 能力拓展延伸 1.向西 高耸的样子 划船 2.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中考链接 1. B C 2. A C 3. C 4. ① 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 ’) ;而 “ 老河兵 ” 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 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2满井游记 一、整体感知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 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 始知郊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应开头,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真挚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 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二、字词积累 生字 燕 . (yān)地寒 花 朝 . (zhāo)节 飞沙走 砾 . (l236。 ) 廿 . (ni224。 n)二日 波色 乍 . (zh224。 )明 倩 . (qi224。 n)女 靧 . (hu236。 )面 浅 鬣 . (li226。 ) 泉而 茗 . (m237。 ng)者 罍 . (l227。 i)而歌者 红装而 蹇 . (jiǎn) 汗出 浃 .(jiā)背 曝 . (p249。 )沙之鸟 呷 . (xiā)浪之鳞 堕 . (huī)事 恶 . (wū)能无纪 一词多义 乍 通假字 恶能无 纪 . (纪“通”“记”) 词类活用 ① 泉 . 而茗者(泉,用泉水,名作动。 ) ② 罍 而歌者(罍,拿着酒杯, 名作动。 ) 三、篇章透视 层次结构: 全文共有三段。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第三段抒发感受,写此文的目的。 中心思想: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写作特色: ( 1)白描的手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其勾勒出来。 ( 2)拟人的写法。 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 灵气 ” ,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 ( 3)生动的比喻。 四、句段赏 析 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 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 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 “ 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 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 “ 若脱笼之鹄 ” 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五、难点突破 “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 有春,是因为自己 “ 局促一室之内 ” ,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 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 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乍:刚刚,初,始。 )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乍:突然。 ) 自主学习检测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① 若脱笼之 鹄 . ( A h224。 o B h C g224。 o ) ( ) ② 如倩女之 靧 . 面 (A hu236。 B gu236。 C ku236。 ) ( ) ③ 曝 . 沙之鸟 ( A b224。 o B b249。 C p249。 ) ( ) ④ 红装而 蹇 . 者 (A qiān B jiǎn C s224。 i ) ( ) 2.填空 ① 《满井游记》作者 , 代文学家。 ②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 ③ 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二、阅读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 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与“呷浪之鳞”中。追随古人踪迹,感受美文熏陶
相关推荐
造未来社会精英 网址: 论坛: 第 10 页 共 31 页 5.“西起九江 (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 (不含 )”、“均”有何表达作用 ? 文中加点字“此处”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 请同时写出具体地名。 ( 4 分) 消息中的“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 请将文中反映渡江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的句子写在下面。 ( 4 分) 这则消息写于
盘4 CD播放机 4副驾驶置物处 4右前门内侧置物箱 4方向盘 4司机座 4副驾驶座 4司机背后口袋 50 副驾驶背后口袋 5左后门拉手 5左侧客座位 5中间客座位 5右侧客座位 5右后门拉手 5左后车轮 5左后灯 5后方牌照 5右后灯 60右后车轮 人体饰物的编码 帽子 眼镜 手帕 牙刷 项链 [领带 ] 手套 背心 皮带 坐垫 鞋 房子的编码 客厅 餐厅 主卧 书房 客房 洗手间 厕所 厨房
文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使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关系的建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这表明 A、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B、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 “四有 ”公民 C、我们应该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传播和建设的志愿者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鼓励创新 2 20 世纪初,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中国文化界的回应是 ① 全盘西化论 ②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
富春江幕墙玻璃公司 浙 AE2956 傅雪根 浙 AEF716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 AF2832 严世立 浙 AF5197 唐传兵 浙 AF7158 徐海友 浙 AG0293 汤兴江 浙 AG0498 屠欢泉 浙 AG1118 余小明 浙 AG2891 杭州美时达工具有限公司 浙 AGB975 周坚强 浙 AGE178 陈刚 浙 AGJ601 俞水成 浙 AGL982 韩利华 浙
识也就不能立足与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 正是如此,我在书的陪伴下,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长。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我也要像爱迪生那样,持之以恒,吸 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我以后也要坚持这样,坚持每天看书,汲取更多宝贵的知识,使我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创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来。 知识与我同行,读书伴我成长
诺手续,及时进行档案处置,对以往企业管理工作的责任,就有了一个切实的交待,对今后的档案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保证。 (三)做好市场退出的劣势企业档案处置,是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 公盈公司所属纳入市场退出计划的劣 势国企中,有相当一分部企业多年工作上的误失、脱节,使档案与文件材料大部分门类不齐全、保管条件不善,部分出现虫蛀、霉变情况严重,随时发生损毁与流失。 个别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