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一场被遗忘的关于通才教育的讨论内容摘要:

和 Yahoo的搜索结果仅是互联网内容的极小一部分,而 DWT 则可以对被这些搜索引擎所 “ 忽略 ” 的其余 98%的内容进行深度搜索。 这种搜索方法就是 “ 同时容许成千上万的用户从来自成千上万的信息源的数百万的文档和 Web 页面中实时地搜索信息 ”。 国家实验室称, DWT 还可能有助于研发出一种搜索器具,该器具可以完全并行地搜索 1000 个分布式知识库的内容。 DWT 项目从 2020 年开始启动 ,参与者中有像 和 E_Print 网络等重要 9 角色。 10 新一代互联网 网络创新全球环境( GENI)虽然目前还处在计划阶段,但是这种新一代的研究设施已经距离现实越来越近了。 GENI将成为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的实验性设施,这种全新的网络设施可能与今天的互联网有极大的不同,不能简单地把GENI看成是 “ IP 的一个新版本 ”。 之所以需要 GENI设施是因为业界已无法解决今天的互联网出现的很多问题。 最初的 GENI设计包括首先在美国本土,然后最终在全球范围通过 可编程路由器、边缘网机群、无线子网和在 MAEEast(华盛顿互联网交换中心)及 MAEWest(旧金山互联网交换中心)等对等互联网实现全光纤网络。 GENI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 “ 根本上改变已有网络和分布式系统设计 ”。 未来的互联网将会更加安全、可靠、可管理,而且更适合于未来的计算环境。 用“分子镊子”筛选碳纳米管 从成千上万个肉眼无法辨别的碳纳米管中筛选出粗细合乎需求的,其困难程 度无异大海捞针。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一项新技术,利用含有 “分子镊子 ”的特殊溶液,使分选不同直径的碳纳米管简单得犹如用筷子夹豌豆。 据《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报道,滋贺医科大学副教授小松直树等人向碳纳米管中添加一种特殊的溶液,特定直径的碳纳米管就会进入溶液,而直径不符合要求的碳纳米管则留在溶液外,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这种方法的秘密在于溶液里的一种双分子物质。 两个分子形成一种类似镊子的结构,只有粗细正好能被 “分子镊子 ”夹住的碳纳米管才能够进入溶液。 将不同直径的碳纳米管分离之后,向溶液里添加 其他物质,使 “分子镊子 ”松开,特定直径的碳纳米管就被筛选出来了。 调节 “分子镊子 ”的大小,就可以夹出各种不同直径的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在很多领域有应用潜力。 但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碳纳米管通常粗细不一,导致其性能不均,不利于产业应用。 新设计将制造出 3 兆兆赫芯片 根据《网络世界》报道: 美国 Rochester 大学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的 “ 弹道参数计算 ” 芯片设计,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制造 3000 千兆赫( 3 兆兆赫)的芯片,而且发热量很小。 该大学计算机工程教授 Marc Feldman 表示,这种 “ 弹道偏转晶体管( BDT) ” 设计所带来的变化是根本性的。 标准晶体管不断缩小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按照当前的晶体管设计,电容层在尺度极小的时候会出现问题,而 BDT 则没有电容层。 提出这个设计思路的该校研究生 Quentin Diduck 称 BDT 是在继电器、电子管和半导体之后技术进化轨迹的下一发展阶段。 据 Rochester 大学称, BDT 利用电子倾向于 “ 游离 ” 的惯性将电子 “ 弹 ” 入选定的 弹道,而不是用强制性外力将其放入合适的位置。 正是采用这种方法,能耗要求大大降低。 10 “ 十五 ” 期间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而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时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关心和领导下,通过各方面特别是教育系统的不懈努力,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跨越。 在“ 十一五 ” 开局之时,回顾、总结、思 索这五年的历程,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受住了严峻挑战 挑战之一,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 十五 ” 期间,全社会就业遭遇 “ 三峰叠加 ” ,需要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规模、城镇新增劳动力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都持续攀升,而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每年在 1400万左右。 挑战之二,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 2020年仅为 115万人,此后分别为 145万、 212万、 280万、338万。 “ 十五 ” 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合计达到 1090万人,是 “ 九五 ” 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的 ,年均增幅 27%。 挑战之三, 2020年突逢 “ 非典 ” 危机。 当年正值 1999年第一届扩招的本科生即将毕业,总规模突破 200万人大关。 在就业求职的关键时期,大批毕业生不能出校参加招聘活动,社会上各类招聘活动纷纷取消,用人单位无法进行面试。 当时的情景真是难以想象的紧张。 挑战之四,一些过去沉积的矛盾和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有些还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影响,例如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合理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区域结构矛盾,等等。 “ 十五 ” 期间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 势,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黄菊、贺国强、陈至立同志分别作过重要讲话,陈至立同志还直接听取汇报,多次亲自协调。 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下发文件,进行全面部署。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坚决贯彻中央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开拓进取,奋力拼搏。 五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经受住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的考验,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了三个稳定的实现。 一是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 初次就业率稳定在 70%以上 .年底就业率稳定在 80%左右,这是非常艰 难的。 二是确保了高校毕业生中实现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的稳定增长,例如 2020年毕业生到 9月初实现就业人数比 2020年 9月增加了 41万。 三是确保了学生心态基本稳定和高校校园基本稳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机制跨出新步伐 “ 十五 ” 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效还体现在以下方面的显著进展上: 第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基本建立。 “ 十五 ” 之初,国家明确提出要建立 “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 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这 一制度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的分水岭,它所带来的是从思想观念到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等等诸多方面的显著变化。 经过 “ 十一五 ” 期间的不懈努力,新制度不仅落地生根,而且逐年深化,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广泛认同。 第二,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基本确立。 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后,往往容易出现另外一种极端的认识误区:既然已经市场导向,大学生就业就和政府无关了。 但是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对“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11 义,加强领导和调控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责任。 2020年国务 院办公厅 35号文件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工作体制。 此后,中央建立了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各地陆续建立或充实了省级政府的领导协调机构。 到 2020年底,还有 200多个地市、 500多个县建立和健全了领导协调机制。 新的管理体制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成功而且有效的。 第三,基本形成了对新制度和体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政策体系框架。 “ 十五 ” 期间,是出台毕业生就业政策最为密集的历史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几乎年年都在出台政策。 大部分省市都调整了老政策,出台了 新的支持性、鼓励性、优惠性政策,许多高校在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出台了奖励政策、资助政策等。 这些政策当中有原则性的,有具体操作性的,有长期性的,也有阶段性的。 仅 2020年中央部门出台政策就达 100多项,再以辽宁省为例, 20 2020两年出台政策合计达 70多项。 中央、地方、高校出台的大量政策汇聚起来,形成了国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需要的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框架。 第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旋律开始奏响。 202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和支持下,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启动了 “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 部计划 ” , 3年来还有 20多个省份实施了地方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约有 4万多名大学生深入西部和基层开展志愿服务。 同时,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多。 这些计划的实施,以及围绕项目计划开展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导向。 2020年 6月,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在中组部、教育部等部门调研基础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个文件既是一个全面的政策性文件,又是一个具有战略和政治高度的纲领性文件,更是一个总动员令,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标志 着新时期我国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开始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第五,高扬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旗帜,引领和推进新一轮高教改革。 教育部在 2020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新一轮高教改革的要求,强调紧紧围绕就业和社会需求,进一步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树立科 学发展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机构改革等等。 教育部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把高教改革、发展、投入、管理等方面的 18项具体工作同就业相统筹、相挂钩。 通过两年多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逐渐成为一大批学校的办学和发展理念,各地教育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措施。 在高职高专领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带来了办学模式和培养机制的明显变化,高职高专院校纷纷积极实行双证书培养、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推行顶岗实 习等,全国高职高专就业率连续两年保持了上升势头。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 主要表现在:三大市场共同服务于毕业生就业的新格局开始形成。 “ 十一五 ” 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快速发展,同时,在部门的推动下,各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纷纷开设专门的 “ 毕业生就业窗口 ”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免费代理、推荐岗位等方面的服务。 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以高校校园市场为主,以区域性、行业性市场为辅,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三大市场互通,有形市场与网络市场相互促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 体系,市场机制的活力和能量正在逐步释放出来。 高校校内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在教育部和各地主管部门的推动下,高校普遍实施了就业工作 “ 一把手 ” 工程,校长、党委书记亲自抓、负总责,实行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制;在 3年左右的时间里,全 12 国高校基本实现了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 “ 三到位 ” ,指导服务的 “ 四化 ”( 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 )水平也有较大提升。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在全国范围得到普及。 2020年 6月 13日陈至立国务委员亲自点击开通 “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 后,在教育部等有关 部门共同推动下,全国范围内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迅速推进,目前,所有省份、 90%以上的本科院校及 80%以上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建立了各自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教育部每年要组织 10次以上的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网上招聘活动,各地和高校联合的网上招聘也非常活跃,网络求职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对毕业生中就业困难对象的帮扶工作逐渐形成一套制度。 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就业困难对象在就业过程中给予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对离校时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开展登记待就业服务,继续帮助他们推荐工作;从 2020年 起,离校后就业困难应届毕业生可以进行失业登记,并由劳动、教育、人事等多个部门提供创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援助等方面优惠政策和服务;离校后生活困难的毕业生可以提出申请,由民政部门给予系列救助。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就业工作的关键。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心和领导下,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研,部内每年要召开若干次党组会和部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每年初都要召开全国会议动员部署。 从地方上看,一些省、区、市党委、政府 主要领导直接过问,牵头协调。 另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到就业工作上来。 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 “ 十五 ” 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 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坚持规模、结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