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纸影戏田野调查报告内容摘要:
这样的环境,也难有学习的兴趣。 因此,从客观上说,家庭式的形式促使了纸影戏这样一种民间技艺开枝散叶、不断流传。 2,便于协调经济利益。 不同的戏班,水平档次有高有低,戏金也有多有少;同一戏班,市场行情不同,戏金也有高低。 戏班里的演员并无固定薪酬。 每次演出,戏金里除去演出成本,其余则由班主平分给演员们。 戏金高则薪酬高 ,反之则低,全由班主分配,演员少有异议。 原因是班主和演员都是熟人甚至是家人,班主不会相欺,演员也不会细细追究。 另外很多演员并非固定演员,有演出需要时请来,不用时则回去,来去方便,全因一个“熟“字。 但戏班有谚语道:“戏令严于军令。 ”熟人归熟人,一旦约定有演出,则一定要按时赶到。 3,便于组织行动。 家庭式的戏班,平时一起生活,表演时出则同出,归则同归,行动方便。 排练节目、切磋技艺也相当方便。 有一位班主曾向我诉说苦衷:他刚开始成立戏班时,为了提高表演水平,特意从村里各处请来老艺人到戏班里做“师傅”(即主要演员)。 但是他们不会骑单车,腿脚又不方便,要一个一个用摩托车接到演出现场,表演完再一个个送回去,演一场要接送一次,非常不方便。 家庭式的戏班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租一辆微型货车或者电动三轮车,再加一辆摩托车,就能解决交通问题。 (二)半农半艺的经营方式 [21] 纸影班都是农民业余团体或者半职业团体,不是职业戏班。 纸影戏的演出多集中在农历正月和二月的迎神赛会,以及一些固定的节日如王公生、端午、七夕和个月的“老爷日” —— 祭拜各村“老爷”的日子。 除此之外,演出相对少很多。 戏班在没有演出的时候就自动解散,成员们各自做一些别的营 生。 细究起来,不同的戏班职业化程度时不同的。 经营得好表演机会多的戏班,职业化程度相对要高一些。 像龙阁这样的戏班,一年中月月有演出,并且先后几次到欧洲各国、泰国、香港等地演出,技艺相对精湛,装备比较先进,比如有可折叠的戏台,偶像也相当簇新光鲜,演出剧目也比较多,可以说专业水平比较高。 这个戏班还是极少数拥有潮州市演出公司演出许可证的注册戏班之一,但仍不是职业戏班。 在一年许多空闲的时间里,戏班的妇女们,以制作刺绣、通花等手工艺产品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其他的草班演出要少一些,有的甚至每年只有 80 至 90 次表演,四分 之三 14 的时间都没有演出,需要另谋生计。 彩塘镇水美乡的吴膺楷,是彩塘唯一一班纸影戏班的班主。 他早先学习潮州民间音乐,擅长演奏瑶琴,平时多充当潮剧戏班的乐师或者丧事佛乐的乐手。 经营纸影戏班只是他的谋生手段之一,主要是赶在正月里增加一些经济收入。 他的太太是家庭妇女,无固定职业,也参与演出,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打发空闲时间。 其他的纸影艺人,平时以务农、制陶瓷、经营服装等为职业的都有。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经济效益又不违法乱纪的事情,都可以做。 至于纸影班的非固定演员,多是偶尔请来帮忙打打下手,更是属于业余性质。 有 时家中读书的小孩也会抽空帮忙演出。 目前纸影戏大部分以录音为伴奏,不需要现场奏乐唱曲伴奏。 这使得半农半艺的形式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 文革前的纸影戏都是现场伴奏、演唱的,除了乐师之外,演员要一边操纵偶人一边演唱和道白,有时需要一个人扮演几个人的角色,对唱功要求相当严格,光是学唱潮剧就是一门颇为艰难的功课。 当时培养年轻演员要从教戏文、学唱戏开始,至少要两三年学习时间。 改革开放后,潮州的纸影戏改用录音伴奏,演员只需随着声音比划动作,即使只是稍懂潮剧,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就可以上台边演边练了。 这样一来,一方面使纸影戏表 演技艺易于上手,大大缩短了培训演员的时间。 近年来纸影班数量明显增多,就是因为技艺容易上手,不少人当了一两年学徒就出师自办纸影班赚钱了。 但另一方面,客观上也造成演员艺术素养普遍较低的状况。 不少演员只是经过短暂的学习,看过一些潮剧的录像,缺乏系统的培训,便匆匆上台。 结果,偶人一出台,动作不甚到位,走步不合规矩,站位随便凑合,表演大大折扣。 甚至有的新手会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比如该出花旦时错出了乌衫,或者给太监戴上了胡子,等等。 (三) 班主 戏班是由家庭组织起来的,班主也是一家之主。 目前潮州纸影班的班主中,上年纪的相当少,大部分是 40 到 50 岁的中年人。 前者以陈细妹为代表。 陈细妹又名陈旭庭,现年 69 岁,从 11 岁起便师从林如烈、林灯河、陈智胜等潮剧艺人学习潮剧和纸影表演。 年轻时他是著名纸影班老三正顺的主要演员。 文革结束后,陈细妹于 1984 年创办龙阁木偶团至今,多次赴欧洲各国和泰国演出。 他的表演技艺是公认最精湛的,龙阁也是潮州最出名的纸影班。 15 其他的纸影班主,多是中年人,有的是家中世代表演纸影,现在祖辈年迈或者过世,便由其继承衣钵;有的是当过几年学徒,便出师自己开班演出;有的甚至是从未学习过纸影,只是对潮剧相对熟悉 ,见纸影戏成本低、易上手,便也开班营业。 这批人大约出生在建国前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恰好是建国初的反封建迷信阶段和之后的十年“文革”,当时纸影戏几乎绝迹,绝少有接触的机会。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他们才真正有机会接触和从事纸影表演。 因此,这批人的艺术造诣比较有限。 但这批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相对年轻,经营灵活,以市场需求为上,善于改变经营策略。 江东镇的一位戏班班主,名片背面印着:“承办:镭射投影、电影、人唱木偶、电唱木偶、电唱大戏、人唱大戏、佛事。 ”经营种类多样。 他拥有两班录音伴奏的纸影戏(即电唱木偶 ),同时又有一班真人伴奏的(即人唱木偶)。 同时,他也是一位“戏中”(即中介)。 他自己不能提供服务的要求,比如演大戏、佛事或电影,就代顾客联系大戏班或佛事班,从中收取百分之十的中介费。 至于是电唱纸影还是人唱纸影,主要是看顾客喜欢哪种、能出多少钱。 只要付得起钱,请一班十一、二人的人唱纸影并不是问题。 (四 )表演生活 对纸影戏班来说,在哪里搭了一座戏台,就像搭起一座临时的家。 演员们表演、休息、吃饭、睡觉都在里面。 戏台离地有近一米高,后台三面有帆布围住,出入要爬木梯,普通观众难以看到里面的底细,给人种种神秘感。 但 实际上,进到后台看看,会发现演员们的生活其实也很普通。 住 :纸影戏演出经常是连续两个晚上,或者是前一个晚上连着第二天白天。 戏班常常需要在演出地过夜。 一般情况下,男演员晚上就睡在后台。 后台约有三米见方。 除了靠后面的墙壁边放置两三个装道具、音响设备的箱子之外,角落里还堆放着被褥。 中间地上铺着草席,人进后台之前先脱鞋,进去之后在里面盘腿而坐。 晚上,男演员们就把褥子铺在草席上睡觉,像打通铺一般。 这样既不用另外找住处,又能看管戏台财物。 但是冬天睡在四面漏风的戏台上,是比较辛苦的事情。 女演员一般被安排住在当地人家中。 据老艺人讲,旧社会里,纸影艺人被视为地位极低下的人,与乞丐无异,人家提供的住处多是旧祠堂、老爷庙的角落, 16 破败肮脏。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快,家里建楼房的人家很多,住房宽裕,而且纸影戏也不再被视为地位下贱的行当。 所以,现在提供给纸影戏班的住房,都是条件不错的,至少干净卫生。 食 :除了个别情况下东家愿意为戏班负责三餐外,一般戏班都是自己开伙食。 后台备有电饭锅、电汤锅、水桶、碗筷。 到了吃饭时间,就在后台洗米做饭,再到附近集市买些肉和菜回来烹制,三四个人的一顿饭就解决了。 以前有个说法:“不能让戏班背着锅演戏。 ”东家 请戏都会为戏班准备伙食。 但是现在纸影班去到哪里,都是“背着锅”的。 戏班人少好做饭,又全部用电,方便且自由,比去叨扰主人一顿饭要好的多。 工余 :在表演的间隙里,演员们的休息时间也多在后台打发。 任何时候后台必定有一套工夫茶具和电开水壶。 演员闲暇里常盘腿围坐着喝茶、聊天,年轻人则掏出手机忙着发短信。 (五) 戏金 戏班有谚:“鱼肉有价戏无价”。 意即请戏很难有具体的价格标准,一般都是按照当时的行情由买卖双方事先商议好的。 请戏有演一晚的,有演一晚加一天的,多是两晚加一天。 同是戏金,不同的戏班不同,不同的时候也不同。 偶 像比较簇新、演出比较讲究、名头比较响亮的戏班,戏金也相对高。 正月里,有的戏班一晚加一天戏金 600~ 700 元,两晚一天约 1300 元,是相对高的。 有的戏班一晚加一天是 450 元,更有的两晚加一天只有 600~ 700 元,就相对低得多。 日子重要,诸如过年过节,戏金也会高许多,但请戏的人还是很多,“重要的是还个愿”。 水平低、名头不响得戏班,除了戏价低,还有一位问题,就是难有固定的戏路,需要戏中的介绍。 纸影戏的中介费大约是一次 100 元。 因此, 450 元的戏金到了班主手中,就只剩 350 元了。 此外,班主还要负担演出来回的车租, 雇的多是微型货车、手扶拖拉机或电动三轮车,来回要 100 元左右。 此外还有演员的伙食费和道具的折旧费,再怎么俭省也要近百元。 讲究一些的戏班会给演员们准备一些烟和茶,(很多男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是经常抽烟的)。 但一般的情况下是能省就省。 戏班收入还有一小部分来自于红包。 演出前请戏一方要将太子爷请到“神 17 前”供奉,必封红包;若有人要请太子爷到家里供奉一晚求男丁,则来回都要送红包。 红包是“随送”的,即多少由人,有十几块,有二十几块,也有近百块。 至于请戏的一方,一般的“老爷戏”是由各个神坛的组织人请的。 这些组织人都是村里宗 祠的长者,俗称“乡里老大”。 他们经常会组成类似老人协会的组织,主持村里的大小事务,称为“老人头”。 由他们负责向宗祠里的各家征集钱款筹办整个迎神赛会的活动。 请戏的费用也来源于此。 若是村生产队请戏,则由生产队付钱。 办丧事或是“压地灵”,多是私人性质的。 演广场戏,则由政府出钱。 农村“营老爷”,各个乡里、宗祠之间总有一种攀比的心理:今年“营老爷”我们花了多少钱,人家花了多少钱。 花的钱多,脸面上就特别有光彩。 哪个村有迎神赛会,总有很多来看热闹的人,而看热闹的最主要目的,是衡量办赛会花费的金钱多少。 遇到哪一处神坛的生 猪特别大、特别肥,或者那一家鞭炮特别粗,特别长,人们会不住艳羡和赞叹,主人的脸上就特别有光。 请戏也是同样的道理:哪个村今年请了特别多台纸影戏,或者演的是人唱纸影不是电唱的,又或者请来了一班大戏,都会让周围的人们议论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议论的不是戏演得多么精彩好看,而是请这台戏要多少钱,戏台有多大,看的人有少,归根到底就是花的钱有多少。 (六) 戏路 这是笔者抄录的金石某戏班正月的演出地点: 初一、初二 金石镇 初三 长美乡 初四 金石镇 初五 乌羊乡 初六、初七 新 乡 初八、初九 枫 溪 初十 休 息 十一、十二 揭阳市 十三、十四 龙湖镇 十五 湘桥区 18 十六、十七 金石镇 十八、十九、二十、廿一 商都乡 廿二 下寺乡 廿三、廿四 沙洲乡 廿五至三十 休 息 各个戏班主要在潮州农村各乡镇流动演出,偶尔也有个别戏班到揭阳、澄海甚至福建等临近乡镇演出的。 同时澄海、揭阳的一些戏班也经常在潮州表演。 潮州各乡迎神赛会每年都有各自的固定日子,有 的戏班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候去固定的地方表演,成为固定的戏路;有的出名的戏班,不时有人慕名打电话来请戏。 没有固定客户又没有名头的戏班,就多靠戏中介绍,演出稀稀拉拉,时有时无。 但因为是业余戏班,因此不致经济窘迫,有戏时便演,无戏也不急于求戏。 四,现状剖析 (一)优势 潮州纸影戏发展到今天,可以说颇具规模。 农村的迎神赛会、节日庆典、红白喜事,大大小小的场合,都能看见一两棚纸影戏的踪影。 池湖乡一个谢姓宗祠的迎神赛会,居然有八台纸影戏同时演出。 潮州纸影戏班的数量,也是日趋增多,从近二十年前屈指可数的几个班,到现在的 近百个,增长近十倍。 虽然这个过程中时常有一些戏班经营不善、倒闭消失,但总有更多的戏班产生、壮大。 纸影戏有着它如同野草一样的生命力,在自生自灭的状态中逐渐遍布潮州农村的每个角落。 分析起来,使得纸影戏顽强生存有几方面的原因: 1,成本低廉,价格便宜 首先,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 几百块钱请一台戏,对公家对私人都是容易接受的价格。 钱少。潮州纸影戏田野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和 Yahoo的搜索结果仅是互联网内容的极小一部分,而 DWT 则可以对被这些搜索引擎所 “ 忽略 ” 的其余 98%的内容进行深度搜索。 这种搜索方法就是 “ 同时容许成千上万的用户从来自成千上万的信息源的数百万的文档和 Web 页面中实时地搜索信息 ”。 国家实验室称, DWT 还可能有助于研发出一种搜索器具,该器具可以完全并行地搜索 1000 个分布式知识库的内容。 DWT 项目从
二战后的 20 多年间盛行于西方世界并成为各大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的凯恩斯主义失灵。 由于凯恩斯主义理论本身的缺陷使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而且还会进一步促使其加深和发展 ,于是在这个时期,反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新自由主义 应运而生。 新自由主义在这个时期提出了要减少国家干预、提倡“自由放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由经济。 其 次
,入关非常顺利。 建议顺 治帝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并建议顺治皇帝“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献计甚多,大多被顺治采纳,加以推行。 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及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尽量避免过多的武装冲突和流血,为促使国家迅速统一和安定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如招抚、 举荐明朝降官,请求清政府蠲免钱粮
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芷江机场在抗战期间搞得日本本土和大陆占领区的城市及交通线一天也不得安宁,日军早已把芷江机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除而后快,结果却是“欲图之而不可得”。 当今井武夫代表日本前来受降到达芷江后,看到芷 江机场的飞机不下百架之多,“它们每天冒着季节性的浓雾,日夜不停地起飞降落,与日本空军简陋的现状相比较,不得不惊叹敌方空军实力之雄厚。 ”〔7 〕由此可见
选优秀小报(拍照) “ 节能、减材、环保 ” 主题科普知识竞赛 11月 27日(周二) 午会课 三 — 五 年 级 彭银弟 赵 雁 班主任 班主任老师宣传发动,每班挑选 5名同学问卷竞赛(拍照) “ 节能、减材、环保 ” 主题班会课 11月 5日至 11月 23日 一 — 五 年 级 副班 主任 ( 1)副班主任老师利用每周二午会课时间安排最少一次 “ 节能、减材、环保 ” 主题班会课。 (
增客户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我的老客户为我介绍过来的,这也成为我现在开户的一条捷径了。 人都是感情动物,尤其是上一代人,他们把感情看得非常重,也许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弱点”吧。 我就利用这一“弱点”与我的客户保持密切的交往,满足他们微小的需求,让他们成为我销售的“工具”,为我服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坚持我的工作方法并不断完善,希望我今后的每一滴汗水都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营销前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