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受降名城芷江抗战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传承性张艳吉首大学师范内容摘要:

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芷江机场在抗战期间搞得日本本土和大陆占领区的城市及交通线一天也不得安宁,日军早已把芷江机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除而后快,结果却是“欲图之而不可得”。 当今井武夫代表日本前来受降到达芷江后,看到芷 江机场的飞机不下百架之多,“它们每天冒着季节性的浓雾,日夜不停地起飞降落,与日本空军简陋的现状相比较,不得不惊叹敌方空军实力之雄厚。 ”〔7 〕由此可见,芷江机场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攻防作用。 可以说,没有芷江机场,就没有盟军,特别是陈纳德飞虎队以此为基地,痛击侵华日军,打击日本本土战略要地的辉煌战绩;没有芷江机场,也就没有日军惨败的“最后一战”;没有芷江机场,就更没有芷江受降。 芷江机场也因此为世人所瞩目,威名扬天下,永载史册。 3.芷江受降坊的象征意义 芷江受降坊是当年四万万中国人民用 意志和血肉筑起的抗战胜利的凯旋门。 1995年 8 月 12 日法国《欧洲时报》、 1989 年 2 月上海《旅游天地》称芷江受降坊为“中国凯旋门”,为全世界六座著名凯旋门之一(按建筑时序排列: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 〔8 〕作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和二战胜利的建筑物,可称得上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座历史丰碑。 它启示人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受降纪念坊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罪恶满盈的日本侵略者最终走向灭亡的地狱之门,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 芷 江受降坊整体造型呈四柱三拱门的一个巨大的“血”字,就是警示中国人民记住血的教训。 据说当年受降坊建成后,基脚终年渗出红色的水,芷江百姓对此解释说:这是抗日英灵的血,告诫我们千万不能让英烈的血白流,要警惕冈村宁次之流死灰复燃。 受降坊是一块刺向苍穹的警示牌,是带血的思考,是历史的探问,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民族抗争精神的象征。 4.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芷江精神”〔9 〕 芷江抗战文化体现了特有的“芷江精神”。 在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上,“芷江精神”就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英雄交响曲”。 当年近两万的芷江及其临近县的劳苦民众,采用人拉巨型水泥磙子这种最原始的方法,竟然修筑了当时全国第二大机场,并且能够在日机的屡次轰炸过后,都迅速修复机场,以保证中美空军的及时参战。 这体现了芷江百姓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他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我国的抗战阵营,云集芷江的美国空军“飞虎队”和中国空军将士,在战机配件不足、油弹短缺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战、顽强抗争,终于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尤其是陈纳德将军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指挥芷江空战中立下了显赫功绩, 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使中华民族转危为安,确保了二战的最后胜利。 这体现了这群为世界和平甘愿献身的国际战士执著的国际主义精神。 芷江精神之中所蕴涵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代表了当今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性、正义与公平,正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潮流所必不可少的。 5.中美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在中华民族危难当头之际,以陈纳德为代表的美国数十万志愿军及青年军人远涉重洋,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前线,协助中国人民共同抗击非正义战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