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八、要不要惩罚孩子?儿子经历的惩罚教育abc在中国内容摘要:
都没 有午休时间。 孩子们早上七八点钟就到家门外去等校车来接到学 校去,在学校一直呆到下午三点钟,再由校车送回家来。 学生可以自带午餐,也可以在 学校的食堂里买饭吃。 在克瑞莫学校时,由于孩子们都还小,可能是怕孩子午餐时不正 经吃东西,一般在下午两点左右,又给孩子们吃一餐点心。 点心则是由家长提供的。 每 个月,家长都会收到老师列出的一份名单。 每天由一名家长负责买点心送到学校去。 对 于家长来说,这正是表现爱心的好机会,很少有人在这上面吝啬的。 于是,孩子们的这 顿点心也就异常丰富,奶油饼干。 草莓蛋糕、巧克力甜点、水果、冰淇淋„„应有尽有。 有一天,妻子带着儿子去超级市场买东西。 一进门,矿矿就硬拉着他妈妈往冰冻食 品的地方走。 到了摆满五颜六色冰淇淋的大冰柜前,他停住了脚步,然后细细地寻找起 什么来。 突然 ,他高兴地大 P4了起来,“妈妈,我可以要这种 popsicle吗。 ” POPSi。 ie 类似中国的冰棍,有的是用果汁做的,也有的是用色素加调味素做的。 他指的那种冰棍是极普通的一种。 矿矿井不喜欢吃冰棍,有时一盒冰棍( 12根)吃 上一个月还有不少剩在冰箱里。 但这次不同,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一根 一根地吃起来。 结果,一口气吃了三根冰棍。 妻子望着我 ,一脸的纳闷,这究竟是怎么 回事。 我也觉得这事有点蹊跷,这种冰棍怎么能让这个挑吃桃喝的儿子如此感兴趣。 我把 儿子拉过来,开始盘问他。 “能让爸爸尝一口冰棍吗。 ” 矿矿犹豫了一下,把冰棍往后一编:“不。 你可以自己吃一条嘛。 ” 我逼他说:“这么好吃的冰棍,还是留给儿 子吃吧。 ” 矿矿看看我,没吭声。 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啃着那冰棍,我说:“这么好吃的冰棍,我们以前怎么不知道呀。 你是怎么知道这种冰棍好吃的。 ” “今天在学校里,杰西的妈妈带了这种冰棍去,小朋友们都吃了„„”说着说着, 矿矿的眼圈一红,“可是我没得吃。 ” 听儿子这么一 说,我不禁一愣。 这怎么可能。 哪有这么不公平的老师。 在我的一再 追问下,矿矿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原因。 原来,当天矿矿在上课时同小朋友讲话,结果 老师给他和参加讲话的另外三个小朋友的惩罚就是不给吃午点。 据说,最容易使狗发怒 的方式,就是让这条狗看着其他的狗或动物吃东西,而不让它吃。 真不知矿矿是怎么熬 过这个惩罚的。 看着其他孩子吃东西,而自己不得吃,这种惩罚对一个七岁的孩子 来说 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 儿子很敏感,看我的表情不太对,他又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那些小朋友 故意用冰棍来逼我们,想惹我们生气。 我们就装出没看见他们的样子。 ”说完,又补充 一句,“我才不在乎呢。 ” 一口气吃下三根冰棍,他当然可以说不在乎啦。 几个星期后,开家长会时 我见到矿矿的老师利波尔太太,提及矿矿一口气吃下三根 冰棍一事。 我告诉她,我认为这种惩罚非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的发展。 我同她谈起了美国教育的基础理论所推崇的个性发展,谈起了“吃”在弗洛伊 德儿童心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我最后强调说:“可以考虑其他的惩罚方式,千万不要在 吃上做文章,惩罚孩子„” 科波尔太太一 脸的不以为然。 她认为,正是因为“吃”能刺痛孩子,在这上面作文 章才能对孩子起到刻骨铭心的惩罚和警戒的作用。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科波尔太太的观点正好反映出美国惩罚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 在“ ego”。 “ ego”是一种膨胀的自我,“ o”与人之本性共在。 它表现为过分的自负 和过多的自我中心。 个性的过度发展,会衍生出“ eso”的膨胀。 孩子在成长的 过程所 表现出来的非社会性行为,例如,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从老师的指导,打架,等等, 其实都是“ o”膨胀所致。 要矫正这种非社会性行为,扼制“旺 p”膨胀是非常重要的措 施。 因此,惩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扼制“ o”的膨胀。 在美国的电视、电影、小说及各种文艺作品中,这个可怕的“ ego”就像个惹是生 非的魔鬼。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 描写:当一个人处于两难境地时,特别是处于“天 人交战”的道德选择中,往往会有两个象征性的小人出现。 一个身穿白袍长着一对翅膀, 另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着两角帽子。 穿白袍者是天使,是正义、道德和一切美好的东西 之化身。 穿红袍者则是魔鬼,是非正义、不道德和一切丑陋的东西之化身。 英文把这个 魔鬼叫做“ aevil”。 “ aewl”总是会把个人的“ o”推向极端,最终毁灭人的幸福。 我在前几章谈到了美国教育所推崇的个性发展。 相对来说,与那些来自中国以及亚 洲一些国家的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往往更开朗,更敢做敢为,而且更富于表现欲。 用中 国的一句话说,这些孩子“主意大着呢”。 由美国电视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说的有意思的话”是一个很受欢迎的 节目。 这个节目其实很简单,在每次 30分钟的时间里, 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对 三个四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孩子进行现场采访。 参加这个节目的孩子都是从自愿报名者中 选出的,并无事先排练。 节目的最精彩之处,是看这些孩子如何应付、回答比利卡斯 比机智、风趣的提问。 参加节目的孩子似乎个个具有表演天才。 虽然有的孩子稍微有那 么一点点腼腆,但他们面对观众所表现出来的 selfesteem。 自信、镇定以及自我的充分 流露,不得不让我们这些中国家长叹为观止。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告诉比利卡斯比他会拉小提琴。 比利让他拉个曲子听听,那孩 子一本正经地说:“尽管你没付钱,但我还是决定为依拉一首。 ”像模像样地拉了几下 琴弦后,说:“对不起,昨天我的音乐老师迟到了,所以我没能学好。 ”然后把琴夹在 腋下,鞠躬作谢幕状。 比 利卡斯比风趣地说:“谢谢你。 ” 那孩子马上接着答:“ vol──- arewel。 ”直译成中文是“你是受欢迎的”。 但这不传神,应意译为“您是值得我为您拉琴的”。 尽管那男孩儿并不怎么会拉小提琴,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来的“舍我其谁”的“自我感觉良好”,让所有的观众笑成一 团。 这一幕在我心中久久没有落幕。 它使我意识到,“ self- esteem’是一把双刃剑, 这把剑既可以为“冉 p”那个膨胀的自我割破一切道德的束缚,也能够为打破常规或旧 意识的束缚挥刃斩棘。 这正如我在第二章里说到的,用人的二元性和行为的两重性的纵 横坐标划分人的四个行为区,这种划分只表现它们的不同,并无好坏之分。 换句话说, “自主行为”可以是一种好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我们只能说“自主行为” 不同于“确认行为”,而不能说“自主行为”比“确认行为”要好;也不能说“确认行 为”比“自主行为”要差。 例如,矿矿的老师在他连续两次击败全班美国小朋友获得拼 写擂台赛的第一名后,既没有公开赞扬也没有私下鼓励。 在我打电话提醒她以老师的身 份就此事鼓励矿矿继续努力以后,她表面上答应了我,但 一直未就此事对矿矿鼓励过哪 怕只言片语。 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角色规范所约束的独立的、超然 的反角色行为。 很显然,她的这种“ ego”膨胀导致的“自主行为”不是一个好的行为。 当然,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选择投降或反战的日本士兵、德国士兵、意大利士兵所 采取的独立的一一一一 Af 意识行动,却是值得鼓励或称道的。 这就是“ selfesteem” —— 一把双刃剑。 在美国,一般的观点都认为孩子自我膨胀太多,因此,学校对孩子的惩罚也多是以 扼制孩子们的“ ego”膨胀为目的。 不像我们中国那样,惩罚只是一种手段,道德教育 才是根本目的。 美国学校对孩子的惩罚,有时只要是能达到抑制“ eso”之目的,甚至 不惜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显然,那位 自然科学老师创造的一系列惩罚学生的方法,目的是抑制孩子的 “ ego”。 最有代表性的是她叫犯错误的孩子当众大声承认自己的错误。 “当众削面 子”,让学生的自我受到损伤,感到“不好意思”,而停止继续犯错误。 在课外活动时 间,罚站墙根,罚留校,给家长打电话,还有罚不让吃午点,甚至在墙上画一个小圆圈, 让孩子把鼻尖顶在小圆圈内,直到老师“解放”你为止,等等,无一不是以抑制孩子 的 “ eec”为目的。 福兰莫小姐是矿矿小学五年级时的数学老师。 在五年级以前,美国的许多学校一般 是实行“ hornerOO teacher”的教学制度。 我在前面谈到过,这种家庭教室的特点是由一个老师负责孩子的各科教育。 老师就 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去熟悉、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需要,而孩子则不必去适应不 同的老师和环境。 作为一种从家庭向学校的过渡,这种教学制度对刚刚从母亲身边走出 来的低龄儿童很有好处。 孩子们能在较自然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素质教育在美国八、要不要惩罚孩子?儿子经历的惩罚教育abc在中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