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哲理短文选-2内容摘要:

最捷径的成功方式,现实的浮躁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大学生的冒险心理。 对于还没有来得及面对生离死别的年轻人来说,还很难真正理解生命的责任,但一个生命的产生和消失,对于一个家庭的意 义十分深远,所以说没有人可以随意将生命置于无谓的牺牲。 生命是珍贵的,我们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 据悉,登山前各种数据证明希夏邦马此时根本不适合攀登,他们自身的条件也根本不具备攀登希夏邦马峰的可能,而他们却一味地攀登了。 在这里,我并非只想指责已经离开我们的五位同胞,而是想说,当我们做出有可能献出生命的冒险时,我们要仔细考虑其后果,因为,生命并非只属于某个个体,它和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尊 重 前不久,一批台湾作家来江苏访乡采风,著名诗人余光中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演 播室里见到阔别54年的老同学李镇东。 当主持人问李镇东读过老同学多少首诗时,李镇东的回答多少让在场的观众有些尴尬。 他说: “没读过 ” 余光中笑了。 观众们也笑了。 不读老同学的诗,似乎并没有妨碍李镇东与余光中成为好朋友,他们在演播室内相拥而泣 …… 忽然悟出,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而尊重其实是一个多项选择题,对朋友的兴趣、爱好、性格、事业,可以全部 “情投意合 ”,也可以在某一点上相知、相通、相谐,有时候甚至可以 “背道而驰 ”。 真正的朋友总是非常尊重对方的选择。 “尊重 ”的答案丰富多彩。 一直以为,尊 重就是认可、赞同,绝不否定、舍弃,现在想想实在是有些误读。 朋友,其实只要彼此内心尊敬、重视,足矣。 我们应当给对方自由发展的空间。 强求 “你唱我和 ”、 “步调一致 ”,甚至唯唯诺诺、召之即来,其实早已搀杂了别的成分。 摘自8月10日《新华日报》作者周云龙 丁肇中的 “不知道 ” 前不久央视的《 东方之子 》 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 “不知道 ”,令人感慨。 记者提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 比方说小的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 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够这么坚定和正确呢 ”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谁心里都明白,因为在已经太多的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为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 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 “不知道。 可能比较侥幸 吧 ”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 “在这里面没有必然么 ”丁肇中依然回答: “那我就不知道了。 ”记者还是不死心: “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 ”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 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记者无奈: “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 „我不知道 ‟。 ”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 “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 丁肇中的严谨态度,的确是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 也许在普通人看来,取得了丁先生如此令世人瞩目 的成就,但张口闭口都说 “不知道 ”,显然太失颜面,甚至是有失身份的。 然而,这就是作为科学大家的丁肇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